首页 > MBA > 同窗校友

想叱咤风云? 先师从偶像

2015年08月28日

 

纵观人类历史,远在有书籍和学校之前,拜师学徒就是最朴素的学习方式。不管想做什么,直接的法子就是找最内行的人为师。想在商业社会有番建树,同理。

 

万通控股董事长冯仑、唯品会创始人沈亚、完美世界创始人池宇峰、启明创投创始人邝子平…..这些活跃在中国商界的顶尖高手,是很多商学院学生心目中的“英雄”。MBA导师计划让这些成长中的青年才俊有机会选择并师从自己的偶像,开始一段在课堂之外、但意义绝不亚于课堂的“学徒”生活。

 

 

始于2009年的长江MBA导师计划(CKGSB Mentor Program for MBA Students),每年邀请商界领袖和DBA、EMBA和CEO班精英校友,担任在读MBA同学的导师。

 

2015年担任MBA导师的共有27位商界前辈,其中包括:冯仑(DBA首期)、恒生电子执行董事蒋建圣(DBA 2期)、SK集团大中华地区董事长孙子强(DBA首期)、《财经》执行主编何刚(DBA 2期)等十名DBA在读同学;华利安国际投资银行中国区总裁陈为民(EMBA 16期)、金陵投资董事长王广宇(CEO 6期)等八位EMBA、EE项目校友,以及邝子平、高通风险投资部中国区总经理沈劲等六位业界大佬。

 

凡是参加该项计划的导师均出于无偿自愿。看到下一代商业领袖快速成长起来,就是他们最大的满足感。“过来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经过年轻一代的吸收提炼,可以把最有价值的部分传承下去,”北京搜狗科技首席执行官王小川(DBA 2期)在出席年度拜师礼时如是说。

 

这些导师的行业背景差异很大,但唯有一样,他们对徒弟们的心都是一样的。

 

 

从野蛮生长到理想丰满

 

 

冯仑是言传身教类导师的代表。

 

冯仑和徒弟们的第一次正式见面是在他万通中心的办公室里。冯仑讲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从当年辞职下海经商,到万通怎样幸免生死走到今天。读过冯仑书的人或许对其中故事略知一二,但主人公亲述的命运起伏仍远胜白纸黑字。叶轶(MBA 2014)是冯仑今年选中的徒弟之一,她在微信朋友圈里这样形容自己听故事后的感受:“从野蛮生长一路走到理想丰满,价值观左右人生的厚度。”

 

冯仑——长江商学院DBA首期班同学、万通控股董事长

 

中国商业社会的规则体系远远称不上成熟。对很多客观状况的处置,相当大程度上要依赖企业家的道德自律。冯仑的故事其实就是中国成功企业家群体的缩影。叶轶说,很多和万通同时起步的企业由于各种原因早已从市场中消失,企业唯有严格自律才能持久发展。

 

冯仑总是随身携带一本《道德经》,刚开始是一个大本,后来太太送给他一个便携的折叠本。冯仑告诉徒弟们:在没有完善系统规范的创业期,非常有必要借鉴传统智慧进行主动规范。

 

感恩于导师的悉心教诲,叶轶希望自己也能够有所付出和回馈。冯仑目前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中。出身生物科学专业的叶轶,入学前是英国大使馆的高级项目官员,负责运营一个社会公益创新项目,致力于把商业思维注入公益实践。她说,“我和冯先生一样,和公益事业很有缘分,这是我们有交集的领域。冯先生参与很多公益项目,为这些项目更高效地可持续运转贡献他宝贵的商业智慧。这也激励我在做公益上比以前更加努力。”

 

叶轶积极地把公益项目引进长江MBA的多元化管理咨询项目(DCP)池,让更多MBA同学了解怎样做可以更有力的支持公益。在冯仑和叶轶的共同协调下,国内知名公益机构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很快派出代表,参加长江DCP项目招标会,面向长江学生详细宣讲了阿拉善旗下梭梭树项目,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合作意向。

 

向冯仑学习,和冯仑一起支持公益,冯仑在叶轶心中不是遥不可及的商业偶像,而是一个经历沧桑、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长者。冯仑毫无疑问是非常忙碌的,需要他的人和事很多,但和徒弟们在一起时,他会认真地讲好每一个故事。

 

 

用一样的语速说话

 

 

MBA导师计划基于一种双向选择机制。早在导师计划启动之前,施聪(MBA 2014)就在想自己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导师:“我身边可以深入谈事情的人非常有限,真希望我的导师是和我有共同话题的人。”施聪本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凤凰卫视做财经记者。当她在导师名单里看到《财经》杂志执行主编何刚的名字时,很快就申请成为他的徒弟。

 

一年一度的拜师礼见证了大部分导师和徒弟们的第一次会面。提到和导师的第一次见面,施聪首先想到的词是“好玩儿、特逗”。2015年1月11日,长江举行了隆重的DBA-MBA拜师典礼。这次典礼以京戏开场,何刚担任主持人,一直带着京剧脸谱,整场忙得不可开交。好不容易有几分钟空隙,他想尽快先和自己的徒弟们见面认识。首先找到了施聪,于是何刚径直走过去打招呼,“你好,我是何刚,你的导师。”

 

望着眼前这个还带着京剧脸谱的人,施聪以为是主持人活跃气氛的玩笑话,略显迟疑地回答道,“你应该不是我的导师何刚吧…”直到“脸谱人”拿出来拜师帖说,“如假包换!”旁边的同学们笑成一团,施聪惊讶中连忙起身,向这位“不请自来”的导师问好。第一次见面,她没有想到自己的导师居然一点架子都没有。

 

何刚——长江商学院DBA二期班同学、《财经》杂志执行主编

 

作为媒体人,何刚热衷于分析问题,揭示新颖的角度,给出精辟的评论。他对这个曾经做过记者的学徒也有同样的亲切感。身为导师,他知道自己的徒弟们需要的不是答案,而是如何找到一个个正确的答案。

 

毕业前夕,施聪遇到点“难事儿”,她拿到好几家公司的入职邀请(Offer),迷惘中不知何去何从。施聪入学前的工作经历先后在香港、美国和新加坡,虽然她一心回国发展,但对融入国内环境却还没有十足的把握。面对这些不同行业、不同职能、以及不同文化氛围的工作邀约,何刚专门花时间和施聪一起分析讨论,直到施聪做出令自己最信服的选择。

 

师徒俩平时交流的方式很多,微信、电话、邮件,时间合适也会见面聊聊。施聪平常说话慢条斯理,喜欢想清楚之后再说点什么。有时候,她甚至会为自己的“慢半拍”感到小小的自卑。但施聪发现,导师何刚“居然和她沟通的语速相近,”说起话来也不需要她做过多的解释。”何刚就是耐心地倾听,给予客观的建议和恰到好处的“批评”,语调平稳的寥寥数语,就足以让施聪发觉一个新角度。何刚成了施聪最重要的人生顾问之一。

 

 

你们必须更优秀

 

 

2014级长江MBA的师徒比例是1:1.8,即每位导师亲自指导的学生数量不会超过两人。多次担任导师的华软投资总裁、金陵投资控股公司董事长王广宇说,“未来发展的重任在这些年轻人肩上,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成为明日之星。长江有非常强的向心力文化,MBA学生是同龄人中又属于佼佼者,导师计划项目会让他们变得更优秀。”

 

一年又一年,每个长江导师都用自己的方式训练着自己的徒弟们。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这是对他们最贴切的概括。

 

 

(文/李一龙  编辑/Mara

 

 

 

相关阅读Related information

申请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