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MBA > 学习生活 > 同窗校友

与长江共成长 | 三十而变

2014年02月15日

我2004年就读于长江商学院。之前的那段时间我就一直考虑读MBA,当时的选择不是很多。最终选择长江商学院,打动我的是李嘉诚的一个广告。李嘉诚是一个在华人世界颇为成功的企业家,看到这个广告,加上他本身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我最终选择了长江。同时,我本身也是一个有创业精神的人。

 

之前我的工作是帮助中国民营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在开拓海外市场的时候,我注意到中国的商业领域缺乏一种规则和精神。日本和韩国人就具有一种成熟的商业精神,而中国商人却是大家互相掐互相打,没有很好的商业伦理。另外,中国商人对环境的长期考虑和对人的思考都非常欠缺。当时我觉得中国需要一个中国人自己的商学院,一个具有全球意识的商学院,所以长江商学院成立,我就毫不犹豫地去报名了。

 

入学之前,我的职业经历只有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我的第一份工作持续了大概8年的时间。那个时候我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考虑是非常欠缺的,因为没有清晰的目标,只是觉得自己特别想转变,但是到底转变成什么样并没有特别清楚的概念。

 

2004年我来到长江学习,我们是长江商学院的第二届学员。那时候教授﹑员工和同学都有一种使命感,去创造一个世界级的优秀商学院。因此,这里也包含了一种去创造一个与众不同的商学院的革命情感。我所说的“与众不同”,除了我们硬件的条件,比如说强大的教授队伍,基金会的投资投入;同时也包括软件方面,那是其他的商学院无法复制的精神内涵。。

 

当时我们认为:我们处在这一伟大商学院的创办初期,我们的经历会给这个伟大商学院的成长打上一点点印记。这是让我们觉得很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说我们那时提倡的Family Culture,ABC Culture——appreciate,benefit和contribute,这些在过去的十年中频繁地被申请人提到。当然学生们选择长江有很多原因,有些人认为教授是一个重要原因,但也有一些人是因为喜欢长江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就包含了最初几届校友的参与和建设。这一建设的过程是很有意思的,因为你在创造一件伟大的事情,创造一个伟大的商学院。50年以后,有些人会发现这个商学院中有自己的印记在里面,而如果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机构,你去了,又走了,跟它没有关系,没有对它产生任何影响。

 

由于我毕业后留在长江工作,过去的十年我和它可以说是共同成长。这一点我和其他校友都不一样,我和长江的这种联系更加紧密。别的同学可能跟学校联系很紧密,但是由于他在别的机构工作,可能会经常关注长江,参与长江的活动并提供帮助,但是并没有像我这样,我的工作就是这份事业。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点。

 

我的职业发展轨迹并不是了解自己之后的一个选择,而是被动的选择。那么通过在长江就读的一年的思考,重新学习,我在一个新的平台上面临重新选择。而最终非常好的实现了这个选择。我很庆幸我找到了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作为我未来30年的职业,我会一直坚持做下去。

 

我选择了去开发人的潜能,成为一个职业发展的教练。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事情。因为我过去的经历包括我的性格都是愿意帮助别人,帮助别人成功,同时我也愿意去与他人分享。我在工作中能把我的能力﹑兴趣以及过去的积累充分地发挥,同时这种发挥又能够帮助到很多年轻人,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这份工作给了我很多机会去接触像我这样的有理想﹑有梦想﹑有追求,想干一份事业的年轻人。他们可能会有困惑,或者在某一个人生的转型阶段需要有人去扶他上马,送他一程,去推他一把。

 

帮助这些学生是我们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我们的校友他们都很优秀,很有成就。但当他们要向更高的台阶,更远的方向迈进的时候他们会发觉自己还有一些欠缺。这个时候我们就能给他带来一些行业的积累和网络,同时也会去培训他们的一些技能。长江的员工和老师与学生的人均配比是很低的。所以学生就有充分的时间跟教授和员工交流。我在过去积累的经验和人脉对大多数同学都有很大的帮助。长江的很多学生在入学之初与我当时到长江读书的状态一样,有一点困惑,或者说需要一个新的思考,换一个轨道去重新去塑造,了解自己。而我们是在观察他们,给他们一个反馈。当他们有疑问的时候我们会知道到哪里去帮他们找到答案。我们不一定能够解答他们的困惑,但是我们至少知道哪里会有答案。

 

在我们的帮助下,很多学生找到了很好的工作。2008年,我们有三个同学进入到了中国最好的投行中金(CICC)工作,那个时候这个比例已经很高了。通常我们会帮学生做模拟面试﹑了解行业,这是只有长江商学院才会提供的服务。

 

未来我们的规划是在三年内成为亚洲最好的职业发展中心,之后会继续努力成为全球最好的职业发展中心。虽然在专业领域我们已经走到前面了,在行业领域我们也已经处于领先地位,例如我们的招生团队对行业和就业市场都非常了解,他们把这些服务提前渗透在了招生的环节中。

 

我们与企业的联系可以用长江的“取势﹑明道﹑优术”的校训来解释。“势”即我们与企业的联系,当然其中也有一部分“术”的存在,就是学生的技能。我们每年只招收一个班的学生,这样我们就有很多时间真正地去帮助学生去磨练和打造他们的术。比如说面试技巧﹑写简历﹑案例面试等等。这些都是一些基本的“术”的成分。这需要很多时间去训练。还有一点,我用“取势﹑明道﹑优术”来解释我的工作,“取势”就是长江这么大的势,我们要成为优秀的顶级的一个职业发展中心。然后长江有这么好的平台,企业愿意跟我们联系,这是跟整个“势”相关联的。“术”就是我们有很多时间和学生一对一地玩儿,或者是训练他们的技能。但“道”是最重要的,即一个聚集了很有梦想的﹑很有使命感的人的团队。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很愿意去帮助学生发展,有很强烈的愿望去做教育,去培训年轻人,希望他们将来有所成就。从使命感来说,很多人希望继续跟长江成长,去为中国打造一个世界级的商学院。(根据口述整理)

相关阅读Related information

申请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