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文MBA  >  校友精英  >  校友故事  

长江FMBA新生风采 | 梁蔼琳:再保险精英的中国梦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09日

 

梁蔼琳

长江商学院 FMBA 2017

英国伦敦大学 数学与统计学 学士

瑞士再保险公司(香港) 副总裁

 

 

2005年8月25日和8月29日,“卡特里娜”飓风先后袭击美国佛罗里达州和墨西哥湾沿海地区,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超过千亿美元的财产损失,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此时,在大洋彼岸的伦敦,梁蔼琳刚刚加入Aspen再保险公司。

 

如果没有成为一名再保险分析师,或许,“卡特里娜”飓风对于梁霭琳而言,只是BBC的头版头条,和朋友在一起的谈资,以及讨论人生无常时的一个例子。然而,当整个公司都在议论这件灾难给佛州和新墨西哥州的居民造成的巨大伤害,以及保险公司所要承受的天价赔偿金时,梁蔼琳的心也开始随着大海的怒吼而激荡着。

 

 
 

“地球的每一次山呼海啸,天崩地裂,都会牵动着如此多人的命运,而再保险行业可以帮助他们在遭受重大灾难后,更快地重建家园,恢复正常生活。我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义,我们在为世界保障而努力。”

 

 

带着这份使命感,梁蔼琳在再保险领域从分析员、到英格兰精算师协会的保险精算师,继而到瑞士再保险公司的副总裁,走得愈加坚定而从容。

 

 
 

走出香港,去英国看看

 

梁蔼琳出生于一个传统香港家庭,父母都是在自己的岗位一做就是几十年的公务员。在香港,梁蔼琳完成了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的教育。 

 

中学的七年,梁蔼琳就读于香港圣保禄学校,这是一所全英文授课学校。她的成绩优秀,如果不出意外,可以考入香港大学或者香港中文大学这两所全世界排名均在前50名的本土名校,选择金融或者法律行业,未来在中环的某家大型金融机构或律所上班,像大多数香港人那样结婚、供房、假期出国旅行。

 

可是,18岁的梁蔼琳却不太满意这个可以预见的未来,“香港人有一个问题,就是总觉得香港的经济已经很发达了,生活也很舒适,不需要到别的地方去,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应该到外面去走走看看。”

 

于是,她报考了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这是一所世界排名第七的顶尖学府,与剑桥、牛津、帝国理工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并称“G5超级精英大学”。

 

 

认真地评估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梁蔼琳选择主修数学与统计学专业,“数学是一个很纯粹的学科,也很美,会让你变得很有逻辑性。” 尽管此时,她还不太确定未来会从事何种职业,但遇到任何选择都会认真评估的习惯,却渐渐的养成了。

 

一直在香港父母庇护下长大的梁蔼琳,到伦敦的第一年,觉得苦不堪言,房间要自己打扫,衣服要自己洗,饭菜也难下咽。但她很快就适应了这一切,开始享受伦敦岁月。她去咖啡馆打工,学会了做咖啡,她还结识了许多来自大陆、台湾和新加坡的朋友。“我的普通话在那个时候提高了不少,这真的是意外的收获。”

 

 

 

投身再保险,为灾后保障努力

 

2005年大学毕业,梁蔼琳决定先留在英国工作。拿着优秀的成绩单,她收到了三个不错的工作录取通知,综合评估了自己的能力、爱好以及未来的发展路径后,她选择了Aspen再保险公司,成为一名重大自然灾害保险分析员,负责英国和美国重大自然灾害险的风险评估和量化。

 

再保险也称分保,是保险公司在原保险合同基础上,通过签订分保合同,将其所承保的部分风险和责任向其他保险人进行保险的行为,而接受分保的公司就是再保险公司。再保险可以帮助保险公司分担风险,并有效的管理资产。 

 

再保险通常针对的是重大灾害险,比如台风、地震、暴雨、火山喷发等,因此,时刻关注地球上发生的大事,也是梁蔼琳的日常工作之一。“每当台风和地震来临时,我都会很紧张,再保险虽然也是金融工作,但很接地气,它和许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

 

两年后,梁蔼琳加入世界第二大再保险集团--瑞士再保险公司,担任英国财产和意外险保险分析员。“英国的再保险市场很成熟,随便和英国人一讲,他们就会懂你是做这个行业的,不会觉得你只是一个保险经纪人。”

 

在伦敦学习、工作、生活的9年中,梁蔼琳也时刻关注着中国的发展,960万平方公里土地正上演着的巨大变革,强烈地吸引着她,她感到“此时还不回国,更待何时?”

 

2011年,瑞士再保险公司决定在香港招聘一名市场经理,负责香港、台湾等地的再保险业务,梁蔼琳主动请缨,告别了“小黄瓜”,(Norman Foster设计的伦敦著名金融地标,瑞士再保险公司的办公地点),踏上了回归的路途。

 

 

 

回归, 为弥补保险“漏洞“努力

 

在香港,梁蔼琳很快打开了局面,并升任副总裁,为香港和台湾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解决方案,同时,她也是财产、意外、海运和工程保险的核保人,并努力开创新的保险项目,弥补亚洲地区的保险漏洞,尤其是责任险、农业险以及为弱势群体所做的保险。

 

就在今年5月份,她和台湾一家保险公司联合发行了“石斑鱼的降雨量指数型保险”,这份保单可以帮助渔民在暴雨侵害鱼苗后得到补偿。在保单发放后不久,台湾迎来一场50年罕见的特大暴雨,所有购买保险的渔民都非常及时地得到了全额赔偿。

 

 

“我们仅用13天,就把钱打进了渔民的户头,他们可以拿这笔钱修理鱼塘,重新购买鱼苗,而传统的保险产品要2-3个月之后才能完成赔付,这对渔民来说,已经错过了补回损失的最好时机。”

 

这个产品的成功给梁蔼琳带来了很大的信心,也让她感到由衷的喜悦。

 

 
 

“当我们支付保险金的时候,渔民和政府都会觉得,原来保险公司的产品是真的可以帮助到民众的,不只是单单为了赚钱而做。”

 

 

在亚洲,许多人都觉得保险很难获得赔付,除了政府要求必须买的车险外,许多人都不愿意买保险,对再保险更是闻所未闻。和大多数保险从业人员一样,当梁蔼琳告诉别人自己的职业时,对方都会下意识的说,抱歉,我不需要保险。此时,蔼琳会笑一笑,告诉对方,“我知道的,我卖的保险太贵了,你买不起。”

 

对于保险给人留下的根深蒂固的负面印象,梁琳觉得很无奈,“保险其实是让大家未来得到保障,是很有价值的事情,然而,人们由于种种原因,对保险存在误解,我想要改变这一现状。”

 

 

 

选择长江,筑梦中国

随着金融和保险新兴科技的发展,人们有更多机会可以接触到保险,如同移动支付安全险等小额保险的不断渗透,也让更多人对保险改观。同时,随着中国中产阶层的壮大,更多人愿意为自己和家人买一份未来的保障。在这样的形势下,梁蔼琳更加迫切地希望可以在中国开创一番事业。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充满了创新精神,对新的技术和产品也满怀渴望。与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更是新兴科技创业公司的聚集之地。我希望能够在保险科技领域开创自己的事业,借助科技的力量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保险业态环境,祖国会是我理想的创业之地。“

 

工作了12年后,梁蔼琳开始考虑重回校园充电,学习管理知识,在对比了香港本土几家世界排名前40的香港科大、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MBA,以及大陆几所名校后,她决定再次走出去看看,去深圳入读长江商学院FMBA。

 

 
 

长江商学院和深圳一样,它们的创新精神将让我更加有勇气去实现人生目标;长江倡导的企业社会责任,与保险行业的使命有着共同的价值观,我们都希望让世界变得更加有弹性和活力。我相信,通过在这里的学习,我将收获当前世界前沿的管理和金融知识,对中国市场有一个系统的认知,同时长江优秀的校友网络,让我有机会在这个平台上寻找到志同道合的事业伙伴。

 

 

生活中的梁蔼琳喜欢滑雪,法国勃朗峰、奥地利圣安东、瑞士达沃斯、加拿大惠勒斯……都曾经留下她的足印。

 

 

其实,我非常害怕速度和高度,但如果能管理好风险,我会去挑战。就像去长江商学院读书一样,中文学习对我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虽然我是一个地道的香港人,但我更是一个中国人不懂中文,对中国不了解,又将如何去寻根和发展?

相关信息Related information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