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文MBA  >  校友精英  >  校友故事  

长江商学院金融MBA2012级北京班学员何玮:蓝色大门后的新思路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1日

2011年夏天,何玮决定要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注入点“强心剂”。在考察国内各大商学院期间,一场宣讲会吸引他走入了长江商学院的“蓝色大门”。
来听宣讲会的人挤满了环形教室:他们中有意气风发的生意人,有中规中矩的国企管理者,有身着牛仔T恤的学生,还有一位刚下飞机,拖着行李来听讲的ABC(在美国出生的华裔后代)。宣讲会的演讲者是张弘教授,他儒雅而谦逊,是耶鲁大学金融学博士,同时也是长江商学院金融学助理教授。
在宣讲会中,张弘教授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他对全球化以及新帝国主义的理解。分享结束后,那位ABC举手提出了质疑。她表示,自己仰慕教授的学术成就和职业经历,此次专程赶来听演讲,一下飞机就拖着行李来了。但教授讲的太浅显,她心有不甘。面对质疑,张教授并未显示出丝毫不快,而是在就关键问题进行了精辟阐述后,很有礼貌地解释道:这只是针对所有听众的综合介绍,如果需要更详细的研讨,欢迎加入长江。
感动于这其中透出的平等意味,震撼于这个学校能吸引如此广泛多元的受众群,何玮感觉,自己来对了。

职业道路遭遇软肋

按照何玮的理解,想读商学院的人或多或少都对自己的职业走向有困惑,他也不例外。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工程专业毕业,然后远赴德国卡尔斯鲁厄应用科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何玮从未停止过对自己的职业定位的摸索,他一直希望能将所学专业和更大的使命联系在一起。
筹备硕士论文期间,何玮曾演绎过“海外有志青年寻求报国”的动人故事。那时,他一直希望将自己所学用到中国环保事业中,后来偶然在《南方周末》上读到一篇关于碳交易机制的报道,其中提到了一位在政府负责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官员。于是他给其写了一封信,信中阐述了自己的技术优势,并表达了期望学以致用的愿望。没想到第二天他就收到了对方的回信——他如愿以偿得到了一个实习机会。借着这次实习,何玮回到祖国,对气候变化相关项目进行前期调研、设计和开发,并在此基础上,顺利完成了自己的硕士论文。
这次难得的经历为他后来得到德国最大电力供应商莱茵集团(以下简称RWE)高级项目经理的职位大有助益。然而也正是在RWE,他遇到了职业生涯中第一次真正的挑战。

在RWE,何玮的工作是帮助公司赢得在中国的商业机会,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尽管RWE拥有世界500强的实力,在欧洲拥有广阔的电力能源市场,但这并不代表它能在中国呼风唤雨,因为中国能源企业和政府关系紧密相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RWE在中国只是做新能源示范项目投资、清洁能源技术转让以及碳市场交易的业务,难以有真正的突破。要想真正进入中国能源竞技场,必须与国企合作。然而,在尝试过与宁夏和山西的当地国企成立合资公司,投资煤矿瓦斯发电之后,RWE发现,即便打清洁能源这张牌,也很难突破体制上的约束,形成战略意义上的优势,更不用说成为中国能源市场的真正玩家。
但在与政府和国企的长期沟通中,何玮和同事发现了另一条路:既然在国内难突破,何不帮助中国国企到海外市场寻求机会?于是RWE利用自己在中、东欧市场的资源和优势,帮助国内投资机构、能源企业、设备及工程厂商捕捉在海外的能源项目投资机会。这次另辟蹊径的突破是一次事业上的成功,但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何玮发现自己在投资结构设计、投资资源整合等领域的金融知识及经验需要得到系统性的扩充和完善,于是他开始留意国内各大商学院的金融在职MBA项目。

长江大门打开思路

擅于沟通、喜欢与人打交道的性格,让何玮很快地融入到校友群中。在这个群体中,来自不同背景的校友总能给他带来惊喜,还时常为他解决实际工作问题提供很多新的思路。
无论是从事的行业还是职能,思维方式还是价值观,校友群都非常多元化。单就金融业的校友而言,他们有的来自证券监管机构,有的来自基金、银行或信托,职能也不一而足。在涉及到项目投融资问题上,经验丰富的同学往往能够给出比咨询公司更加独立、可靠的建议:哪些项目能做、哪些不能做、可行的项目突破点在哪里、手握资本的投资人的需求是什么,这些身经百战的同学几句话就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市场急剧变化,信息也在源源不断地更新,何玮的学习生活充满活力。他热衷于记录每一次讲座和活动的点滴,他的电脑里储存着长江FMBA2012级北京班的纪念册最齐备的宣传资源——他因此被同学们推举为宣传委员。
今年,班委会开始实行项目制,何玮又有了一个新头衔——项目经理。这意味着他要尝试一种新的管理协作方式:在没有任何财务激励的前提下,去调动同学们有限的空闲时间,达成班级和学院的活动目标。
何玮又开始寻找新思路,让一切从“心”开始。

相关信息Related information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