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案例中心  >  如何解决中国经济失衡?  

如何解决中国经济失衡?


作者:李伟、谷重庆 首发平台:第一财经 发布时间:2023年11月20日

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失衡一直是业内颇受关注的问题。不过因其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社会大众对其的认识并不清晰。

然而,这个问题和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可能有人会有些奇怪,中国经济失衡是一个非常宏大的主题,能和普罗大众有什么密切的联系呢?

这么说吧,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国策,代表着国家的前进方向。假如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今天发达的出口产业,也就没有民营经济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从大的格局上说,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爆发式的经济增长,使得大量贫困人口脱贫,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商品房和汽车这些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东西,如今已成为了很多中国家庭的标配。

看到这些成就,难道你还会怀疑改革开放与你的生活关系不大吗?

同理,中国经济失衡作为一个大的发展背景,也同样影响着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至于它是怎么影响的,这正是笔者撰写此文的目的。

01 中国是净资本输出国

看到这个小标题,大多数读者的第一反应估计是“怎么可能”。中国明明是个资本输入国,怎么会是一个净资本输出国呢?

根据商务部的数据,2023年1月至7月,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的实际金额高达1118亿美元。同时,外资还通过其他途径流入中国,例如购买中国的金融资产。

每年有这么多的外资流入中国,我们各地的政府也大多将吸引外资的数量作为其政绩考核标准之一,中国怎么会是一个净资本输出国?

这种观点表面上看有一定的道理,但实际上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要搞清楚这背后的逻辑,我们需要从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Balance of Payments)出发。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反映一定时期一个经济体同外部世界的全部经济往来的收支流量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概念有点复杂,我们不必去记住它,我们只需要知道,从这个表的编撰原则可以推导出两个结论。

第一,经常账户顺差 = 净资本流出。

这个结论貌似复杂,但可以通俗的理解。一个国家某一年的经常账户顺差就是那年外汇收入(主要是出口收入)减掉那年外汇支出(主要是进口支出),也就是那年的外汇收支盈余或外汇净储蓄。

我们可以拿个人做类比,比如张三2022年收入6万元,消费支出4万元,那么他在2022年就有2万元的净储蓄。张三大概率会把这2万元存入银行,如果他这么做,银行便有钱给企业或个人放贷了。

换句话说,张三省吃俭用是为他人提供了资本;张三是资本提供方,而那2万元便是张三2022年的净资本流出量。

中国每年的经常账户顺差就是每年的外汇净储蓄,也因此是每年的净资本流出。

自1994年以来,中国的经常账户一直保持着顺差的状态,这意味着我们每年的净资本都是流出的状态。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简称外管局)的数据,2022年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高达4019亿美元,这意味着我们有4019亿美元的净资本流出。

第二,净资本流出= 非官方净资本流出 + 官方净资本流出。

中国的净资本流出是一个正数,正数意味着净流出,负数意味着净流入,但从结构上来说,官方和非官方的净资本流出方向在大多数时候却是相反的。

具体来说,虽然中国的非官方净资本流出过去长期是一个负数,例如上文所讲的FDI就是大量流入的,但官方净资本流出在大多数时候却是一个正数。

换句话说,长期以来中国公司和个人接受的外资投资大于他们的对外投资,但中国的官方,主要就是中国央行,是一个大型的境外投资者。

中国的对外投资主要是央行大规模购买外国金融资产,例如美国国债,而形成的巨额外汇储备。

根据外管局的数据,截至2023年10月,中国的外汇储备总额为31012亿美元,高居全球第一。

换句话说,中国每年有大量外汇流入,但中国央行却将这些外汇收集起来,再转投境外,结果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净资本流出却是一个正数。

这方面还有另外一个数据可做佐证,就是中国的净国际投资头寸(Net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Position,简称NIIP)。NIIP反映的是特定时点上一个经济体对世界其他经济体的金融资产和负债存量状况。

NIIP的计算公式是用资产减去负债,当这一指标为正数的时候该经济体是一个债权国,当这一指标为负数的时候该经济体是一个债务国。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从流量的角度来看待一个经济体的对外经济联系,NIIP则是从存量的角度来看待一个经济体的对外经济联系。

中国长时间处于一个净资本流出的状态中,这意味着中国积累了大量的对外债权,事实也的确如此。

根据外管局的数据,截至2022年,中国的NIIP为25313亿美元。

02 资源错配

中国是一个净资本流出国,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从老百姓的观点来看,这似乎是一个好事,因为外汇储备是财富的象征,但在笔者看来,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外汇储备的本质是一种积累的储蓄,储蓄一般不是把现金放在家里,而是将资金出借给他人使用,中国规模庞大的外汇储备也是如此。

中国将外汇以购买金融资产(比如发达国家的国债)的方式借予他人使用。中国握有资金的所有权,而借款人获得了资金的使用权。

要获得外汇储备,就需要多出口,少进口,也就是要有经常账户顺差。

前文已述,经常账户顺差意味着净资本流出。这里产生了一个问题,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快,资本回报率高,中国应该是一个资本净流入国才对。

这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是一个谁都能想到的常识。现在的局面和这个常识是相反的,为什么?

笔者以为,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但有一个原因比较重要,即中国经常将积累外汇储备作为自己的政策目标。

换句话说,中国经常将增加储蓄本身作为自己的政策目标。既然要积累外汇储备,增加储蓄,那么净资本外流就是很好理解的事情。

那么积累外汇储备有什么好处呢?好处很多,例如外汇储备可以用于稳定本币的币值,所以许多国家都会存有一些外汇储备。

中国的问题在于外汇储备的规模太大了,这意味着很高的机会成本。

资本从回报率高的地方流向了回报率低的地方,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资源错配,资源错配意味着效率的降低和总福利的减少。

我们可以想象,假如资金从回报率低的地方流向中国,而非相反,那么中国也许可以实现更高的增长率,或者在相同的增长率下,实现更多的居民消费。同时,那些资本的流出国也可以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

有效的资源配置是双赢的,目前这种经济失衡局面所造成的效率降低和总福利损失是急需我们去改变的。

03 中国经济再平衡与经济改革

既然我们已经分析了资源错配及其影响,那下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如何去改变这一局面?

要知道怎么做,首先应该知道为什么,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在笔者看来,今天的资源错配中国和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都有责任。

根据(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投资+贸易顺差,或者GDP=C+I+NX)以及(储蓄=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或者S=GDP-C)的公式可以得出(储蓄-投资=贸易顺差,或者S-I=NX)。

这里插一句,经常账户顺差与贸易顺差有所差别,但从长期来看,两者大体上是相等的,所以这两个术语经常互换使用。

根据之前的分析可以得出,储蓄与投资的缺口等于贸易顺差。当储蓄大于投资时,贸易顺差是一个正数;当储蓄小于投资时,贸易顺差是一个负数,也就是贸易逆差。

实际上,中国的投资率已经很高了,但中国的储蓄率更高。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21年中国的投资率和储蓄率分别为43%和46%,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贸易顺差为正数是不可避免的。

有一种看法认为中国之所以有这么多的贸易顺差是因为中国有产业政策,例如中国政府对光伏产业进行了补贴,这使得国外的光伏产业无法与之竞争,但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产业政策只能改变贸易顺差的结构,但不能改变贸易顺差的总量。举例来说,中国对光伏产业进行补贴会导致出口更多的光伏产品,而这会使得人民币汇率升值,从而减少其他产品的出口,最终贸易顺差总量不变。

还是那句话,决定贸易顺差总量的是储蓄和投资的缺口,不是产业政策。

既然贸易顺差来自储蓄和投资的缺口,那么要解决当前中国经济的不平衡,就需要采用减少储蓄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用中国增加投资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呢?

原因在于中国的投资率已经很高了,其边际效用递减的非常明显,继续增加投资可能会助长浪费。

另外,国企的融资成本低于民企,扩大投资很可能会使国企进一步挤压民企的生存空间。但在总体上,民企的效率是高于国企的,这种挤出效应对经济效率和总福利是不利的。

行文至此,我们还有最后一个问题,即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要改变上述困境,我们具体有哪些事情可以做?

笔者认为中国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但最关键的有两点。

一是政府拿出资源来协助房地产开发商出清。

出清意味着有的资不抵债的开发商需要在有序的情况下让其破产,有的具有系统性风险且只有流动性危机的开发商则需要救助。

开发商破产必然会造成一些银行的不良贷款上升,这需要政府出面协助进行债务重组。总之,要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力量共同来重整房地产和相关行业的格局,尽快恢复其正常的运作。

二是要降低储蓄率,尤其是政府和企业的储蓄率,同时刺激居民消费。

从存量上来说,政府长期储蓄积累下来的最大一部分就是国有资产,我们可以将部分国有资产变现后用于直接刺激居民消费或者通过加强社保来间接刺激居民消费,这都有助于促进居民消费,降低中国的高储蓄率,但这种措施的作用往往是一次性的。

从流量上来说,我们可以采取政策鼓励企业提高分红,这可以有效的提振股市,也可以降低企业的储蓄率,居民可以获得更多的收入,国有企业在这方面可以带个头。至于其他措施,例如夯实社保的其他方法,笔者过去已多有着墨,因此不再细谈。

在当今世界,消费需求是一种公共品,大家都想要。假如中国成功的解决经济失衡的问题,并成为一个消费大市场,那么今天中国与许多海外国家的贸易纠纷将迎刃而解。

在那种情况下,打压中国不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吗?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表面上看中国目前遇到了诸多内外挑战,但实际上是现实在告诫我们过去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很难再持续下去了。

中国应该化挑战为机遇,完成经济增长驱动力从投资和出口转向消费的变化。

只有这样,中国经济才能走上长期可持续的良性发展之路,人民生活水平才能进一步地提升。

学院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