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授与研究  >  观点文章  

游走在多学科的交叉点 ——访长江商学院访问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商学院教授陈方若博士

今年夏天,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陈方若教授,首次来访长江。在上海校区,他第一次站在长江的讲台上,为MBA同学们教授《商务谈判》课程。作为一名供应链管理教授,与他的专业相比,《商务谈判》只能算是一个副业——一门因为有兴趣所以而涉猎的课程。

年仅39岁的陈方若,目前已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终身教授。在他所擅长的供应链管理领域中,他的研究跳出了传统的思维惯性,在供应链管理、经济学、营销学等学科的交叉领域中,开辟出了一片学术新天地。“边缘、交叉、创新”,这三个关键词或许概括出了他那与众不同的研究风格。

 

知识改变命运

陈方若出生在福建省福安县,父亲曾是福建师范大学的物理老师。在文革期间,父母被下放到农村,年幼的陈方若跟随父母,在农村渡过了自己开心的童年。回忆起那段生活艰苦但却快乐的时光,陈方若说:“我随父母去过好多村子,在农村时根本不用读书,交了许多朋友,玩得很开心。在我小时候,父母觉得我长大之后,就是读初中,考中专,一辈子就这样过了。”当然,陈方若并非是一个只爱玩的顽童,因为当时母亲在农村小学教书,他便因此走了一次“后门”,年纪很小时就背起书包上了小学。

当陈方若开始在福建福安二中读初中时,一切开始变化了。陈方若记得,他上初一的那一年正好是1978年恢复高考时,陈方若受环境影响,渐渐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农村教书的很多师资都是被下放到农村的大学教授,陈方若因此“受益”而在中学期间得到了很好的基础教育。他还清楚地记得第一个英文老师,不仅书教得好,而且英文发音也特别标准。在教课时老师曾带着手摇的留声机,为这群农村的孩子们放英文唱片。“我对英文特别感兴趣,还有数学、物理。记得读初一时的第一本英文教科书,我可以从第一页背到最后一页,而且按照顺序一字都不漏。当时对读书很感兴趣,觉着特别有意思。”聪明好学的陈方若在初一的英语、数学竞赛中就获得了一等奖。此后,很多其它班级的同学都会找“小有名气”的陈方若答疑解惑。

在完成了初中两年、高中两年的学习生活后,1981年,年仅16岁的陈方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系。这个系当时在该校录取分数最高的系科之一,很多家长迫不及待地想把孩子送到造船系,就是希望将来毕业时可以分配到沿海城市工作。“本来可以到北京读书的,但我母亲觉得北京离家太远、生活会很艰苦,要求我绝对不能到长江以北读书。事实上,她对北方生活的了解都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听说的。”

在陈方若大一生活就要结束的时候,上海交大启动了一项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资助成绩优异的同学在大学毕业后出国深造。当时学校从一年级的每个系中挑选了一两个优秀学生,在全校总共选拔了12名左右的优秀学生,并由此组成了一个“优异生班”。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和系里的推荐,陈方若通过了学校的选拔,成功入选。

回忆起那段时期,他说道:“优异生班的学习从第二年起就非常紧张。从早晨七点半到晚上九点都有课。我们可以选择第二专业就读,我选择了计算机专业,而且还不断加强个人在英文上的训练。我们的老师都是交大最好的英文老师,也有外教教我们口语。我英文的基础就是在上海交大的几年间打下的。后来当我在美国说英文时,很多人都以为我是在美国长大的。”

 

年轻的华裔终身教授

凭借着良好的英文基础和优异的学习成绩,陈方若在大学毕业时顺利地获得了上海交大的出国留学名额,1985年来到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英文)学习系统工程专业。在获得一个硕士学位后,1987年,陈方若选择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1992年,面临毕业的陈方若开始考虑工作问题,“当时美国经济萧条,很多公司一般只从美国的商学院招聘很少的人。”不过,工夫不负有心人,陈方若凭借着读博士时的优异表现和博士论文的独特贡献,最终拿到了美国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助理教授的Offer。拿到这个Offer的那天晚上,他激动得一夜没睡着,因为,在哥大这样的学府精进学术生涯正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从助理教授开始做起,陈方若通过不懈的努力一步步在学术圣殿里越走越深。

陈方若所在的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是世界顶级的商学院之一,位于纽约。而纽约因为汇聚多国文化,成为他酷爱的城市。在这里,他一边教书,一边感受这里多元文化的精彩。比如,闲暇时,他会不时游走于各大博物馆、艺术馆和剧院,吸取着各方营养,享受着缤纷的生活。办公室里的陈方若教授,每天一件特别鲜艳的衬衫,而且都能穿得特别帅气,相信跟他独特的审美天分和“大苹果”的艺术熏陶有关系吧。

陈方若喜欢哥伦比亚大学、喜欢纽约。从进入这所大学开始,他已经在这里生活、工作了13年,期间只有一年在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工作过一段时间,此外再没长时间地离开哥大,离开纽约。回忆起在大学教书的生活,陈方若似乎有说不完的故事:“在哥大的时间我过得挺开心,第一是我很喜欢纽约,第二个原因是我在哥大工作得得心应手。”

2000年,陈方若通过了24个著名专家对他在学术研究上的写信评定及一年多的考核,如愿以偿地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一职。当时曾有老师说:“很久没有读到像对陈方若这样好的推荐信了。”在推荐信中,专家团对陈方若的学术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通常来说,从终身制副教授到正教授,一般至少需要3年的时间才可能被考虑。不过,陈方若凭借自己的出色表现,仅用了1年的时间就成为正教授。今年夏天,也就是陈方若在上海为长江MBA同学讲课期间,他又被提升为哥伦比亚大学的讲席教授,这已是教授名衔中的最高级别了,颇有几分殊荣的意味。

成为终身教授,对于在美国大学任职的教授来说并非易事,而华人教授中能够获此殊荣的,更是凤毛麟角。一旦迈过了这个台阶,就好比成为了学校的主人。即使到现在,在哥大的商学院中,既是终身教授又是华人的仅有陈方若一人。

不仅如此,陈方若的价值仍不断地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在哥大教书时,曾有不少学校给陈方若发来Offer,像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就愿意为他提供终身教授一职,宾西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用正教授的头衔想把他从哥大挖走,还有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Kellogg商学院也曾经给过陈方若一个讲席教授的席位。然而,陈方若太喜欢纽约了,所有这些学校最终还是未能把他挖走。

目前,作为美国制造与服务业管理协会现任主席的陈方若同时还担任着《运筹学》(Operations Research)的区域编辑,负责制造业、服务业和供应链管理领域,此外,他还担任着《营销科学》(Marketing Science) 的副编辑。此前,他还担任过《管理科学》(Management Science)的部门编辑,掌管供应链管理部门。而这些都是世界顶级的学术刊物。所有这些都可以理解为是对一名教授学术成就的高度认可并给予的极高荣誉。

 

跨越学科的不辍研究

陈方若早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曾对学界的传统观点进行创新,并由此得到极高赞誉。这篇关于“随机需求库存管理”的论文,如今来看就是最新的供应链管理的理论雏形。

据悉,在陈方若就读博士时,当时供应链管理这一名词用得还不太广,很多人对它多少有些陌生。陈方若在到了哥伦比亚大学之后,将博士论文所涉及的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等研究进一步延申与拓展至供应链管理与营销管理交叉的内容研究。

谈到自己为何最终选择供应链管理作为研究方向,陈方若认为,有关库存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在传统的观点中,被假设为顾客需求是既定的,无法进行人为控制,因此所谓的库存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只是一个随机过程。不过,“我在学生时就一直认为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因为销售时的促销、定价策略都会影响到顾客需求。”当时在市场营销学和供应链管理的领域,都只是分别研究各自涉及到的课题,很少有人将两者结合在一起。陈方若则发表了多篇文章阐述客户需求与供应链管理的密切关系。

在一篇名为《销售团队激励机制与库存管理》的论文中,陈方若针对工业界时常见到的“冰球棒现象”提出了新思路。“冰球棒现象”是指很多销售团队为了达到季度目标,在每季度末时总要加班加点工作,反应到图表上,就是对库存的需求一下剧增,导致库存管理难度的加大,其形状酷似打冰球用的冰球棒。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季度性的目标考核周期相关。陈方若结合市场营销学和库存管理理论两门学科的知识,从理论的高度说明“这一现象会导致库存非常难以管理,”并提出了一些激励机制的改革方案。

此外,陈方若的另一个研究与供应链管理中常做的啤酒游戏相关。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用于说明库存管理的啤酒游戏已经开始流行。这项游戏由麻省理工学院(英文)的斯隆管理学院(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第一次开发完成,它是类似“大富翁”的桌上游戏,但更简单,参加者只须做一项决策。在实验中,我们能够比在真实组织中更加鲜明地暴露这些问题以及它们的成因。上万次的实验结果都显示,问题大部分源自人类思考与互动的基本习性,它超过了组织与政策特性的影响。借用这个游戏,如何根据市场情况订货,如何使供应链系统达到配置最优,如何找到一个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学界并没有一个定论。1996年,陈方若针对啤酒游戏,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将信息交流引入其中,以此阐明了信息的延迟对库存管理的不利影响,在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也是在1996年时,信息技术在美国的一些公司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如何通过信息分享推动供应链管理,在学界还是一个前沿课题。陈方若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这一课题上,他也因为此后不断发表的研究成果成为世界第一批提出“信息共享”问题的学者之一。

陈方若说:“信息共享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管理系统,它是在信息已有的基础上,用这些信息来做一些事情。更准确的说是通过对大量生产与经营过程中的信息的处理,使其能够帮助经营者更加了解自身的销售、库存等方面情况,以便及时地、更加准确地调配企业资源,提高经营效率,降低成本。”

就像他在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大都处于几个学科的交叉地带一样,陈方若本人也很喜欢这种跨学科的研究,在他看来,“用多个学科的理论来分析很多问题,能看得更深远。在同一个领域、同一个课题上,我不会花费太长时间。我感觉在一个题目上写了两三篇文章以后,如果再写下去就会失去兴趣。也许很多人会选择坚持写,但我如果失去了兴趣就一定不再写了。”

现在,陈方若开始越来越关注中国。他认为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基地,全世界各地销售的产品中都能看到“Made in China”的字样,所以“我研究领域中的运营管理、操作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内容对中国特别重要,对中国生产型企业的未来也有应用的价值。”目前,他不仅是中国科学院一个学术项目中“国际团队”的一员,也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评为海外杰出青年。不过,他谦虚地表示,希望将来能有更多机会实地走访中国企业、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经济,“将学到的东西用在中国企业的实际问题上。”

 

教授简介

陈方若教授现为长江商学院访问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博士。从1992年起,陈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2000年评为终身教授,2001年提为正教授,2005年特聘为讲席教授 (Ira Rennert Professor of Business)。同时,陈教授还是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杰出访问教授,并选为中国科学院复杂系统国际团队成员。研究领域:库存管理,供应链管理(信息分享、激励机制、协调机制等),企业运作与营销交叉学科模型(定价、产品线设计、销售团队激励机制等)。教学领域:运作管理,供应链管理,谈判与决策。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三十多篇论文。1997年荣获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CAREER奖。2004年被评为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会海外杰出青年。因为在供应链管理领域的杰出表现,陈教授负责数本世界顶级学术刊物的编辑工作。曾任《管理科学》(Management Science) 供应链管理部门主编和《制造与服务运作管理》(Manufacturing &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资深编委。现任《运筹学》(Operations Research) 制造业、服务业、与供应链管理领域主编和《营销科学》(Marketing Science) 编委。目前,陈教授是美国制造与服务运作管理协会主席。

相关阅读

学院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