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授与研究  >  观点文章  

周春生: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备受瞩目的第四届中国金融(专家)年会于4月20日在北京铁道大厦拉开帷幕。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名代表及专家共同研究和探讨“金融生态与城市竞争力、全球金融化与银行战略、次贷危机与中国金融开放、中小银行上市战略布局、人民币态势与发展、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股市”等诸多话题。中国金融网全程直播大会盛况。以下为长江商学院周春生教授的精彩演讲。

长江商学院教授周春生:美国次贷危机首先给我们很多的启发,因为现代经济从本质上来讲已经进入金融经济时代。中国经济按照现在很多说法也进入了金融经济智能化时代。党的十七大报告里也特别提出来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投资性投入,这点来看也反映金融在经济生活当中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美国次贷危机到底给我们什么启发?从次贷危机发生影响的程度来看,确实超过了原来的一些预期,这里反映几个问题:

第一,金融活动首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活动;其次,它也是高风险的。更重要的,按照何博士刚才谈到的,美国的次级债可能累计也没有一万亿美元,为什么次贷风波能够导致的损失要超过整个次债的规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金融本质上来讲是连接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一个桥梁。在虚拟经济当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起这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在金融学研究领域里面有一个非常热门的学科,就是曾经被授予诺贝尔奖的行为金融学。我们现在谈的问题,包括次贷危机的影响,我们的宏观调控以及政府是否对股股票市场“救市”的问题,除了要考虑准备金率宏观经济指标之外,最关键的是必须关注社会大众,也就是各金融参与体系的心理。

实际上人的心理和行为对美国的次贷起了放大的综合化,否则美国的次贷就不会产生这么严重的危机。次贷本身的影响在不断放大,与我们的经济人、经济主体所做的反映有非常大的关系。

拿国内的情况来说,今天另外一个话题是中国的金融对外开放,我觉得金融的对外开放实际上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问题,它实际已经成为一种必然。我们现在都在谈经济全球化,其实经济全球化很重要的部分就是金融全球化。尽管人民币还没有自由兑换,我们大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对外资参股都有一些控股等政策的规定和限制,但实际上我们不得不承认,国外的金融活动、金融危机会对中国本土的经济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特别需要注重的是什么呢?比如这一轮中国股市大的调整,我觉得与美国的次贷风波、次贷危机有着非常大的联系。当然美国是次债危机的发源地和中心,但美国的股指下降幅度不到20%,我们的股指下降幅度接近50%。为什么会在中国出现更大幅度的股票价格调整?当然这可能跟我们前期累计的泡沫有关系,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投资者的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大家情绪乐观的时候,中石油的回归被看得很好,中石油当天暴涨将近200%大牛市的格局。当大家的心理变得悲观的时候,中国平安要增发就会引起股票市场的大跌。所以平安要增发一两千亿,我们股市跌下去了。当然这是大家的一个借口,跌下去的市值要超过平安当时提出的增发融资的总额。从根本上来讲,其实说明在制定金融政策时,如果我们不考虑人的行为,这样的政策可能是要失效的,包括现在,对于政府来说,怎么样看待资本市场,要不要出手干预中国的股票市场,其实我觉得跟人的行为有很大关系。

就对外开放而言,金融的全球化是一个趋势,包括当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中国由于自身采取了一些措施,我们受到的影响较小。这一次美国的次贷危机对中国发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们现在面临着通货膨胀的危险,我觉得跟美国次贷危机有这很大的关系。为什么这么讲?因为美国的次贷危机中,美联储,也就是美国宏观经济部门为了使美国经济避免出现重大的滑坡,采取了一些政策,比如说美元大幅度降利息,结果美元兑所有国际货币都在贬值,结果是国际原材料和基础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比如石油。大家都知道,几年前大家的印象当中石油是30美元一桶,现在已经变成了110多美元一桶。除此之外,粮价也大幅度上涨。

我觉得中国这一轮通货膨胀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跟中国经济逐渐增加对外开放程度有关系,现在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变高了,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已经接近80%到70%多。在这样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体系当中,国外的经济波动,包括金融的波动,当然会对中国产生很大的的影响。我们现在CPI高涨,一是粮食和食品价格上涨,二是基础性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我觉得这一轮价格上涨形成的原因来看,跟我们在90年代和80年代后期所面临的通货膨胀有这非常重要的特点,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宏观调控政策尽管非常重要,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也多次提高准备金率,现在准备金率达到16%,显然是中国历史最高水平,在全球也可以排在前列,当然有人说还可以继续调,我们的利率也在继续调,但是到目前为止,其实我们看到,对这些调控的措施,对抑制通货膨胀并没有起到非常显著的作用。我不是说它没用,至少对抑制通货膨胀有一点作用,未来如果我们的通货膨胀下不来,继续采取金融紧缩的措施,有可能会产生滞胀的局面。但是单靠准备金率、单靠利率这两个解决不了粮食涨价的问题,不可能因为我们利率高了一点、准备金率高了一点,老百姓就不吃粮食,粮价就会下降。CPI构成里面,粮食和粮食相关的产品占了很大成份,这是供应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其他的措施来应对,包括物价高一点,买不起粮食可以给补贴,而不是单纯靠总量的政策。因为我觉得当我们从学习宏观经济ABC的时候就知道,通货膨胀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我们应该紧缩需求。

但实际上中国的情况还不完全是这么一回事。

现在大家关注的是CPI很高,但另一方面CPI高是什么需求引起的?简单从经济学理论来讲,如果CPI高说明消费需求过热,消费品价格猛涨。但实际我们这些年真正的不不在消费者领域,而是投资增长明显快于消费需求增长。就在不久之前,我们还一直谈要增进内需的问题,我觉得现在这个问题还必须谈,因为美国次贷风波以后,今年的前三个月,我们的出口增长幅度比去年明显放缓。我们出口顺差、外贸顺差明显减少,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如果想继续保持比较稳定的较高增长速度的话,我们必须靠拉动内需来替代缺口,就是对外贸易顺差方面的减少,否则经济增长速度肯定会大幅放缓,当然我们去年的增长速度很快,11.9%,我们放缓一点没有关系,但是如果放缓比较多,那就是一个社会问题。

所以我觉得现在我们面临很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消费品价格上涨幅度很快,以CPI来看,一方面我们的消费需求实际上相对滞后投资需求的增长,消费率在GDP里占的比重,如果按照2006、2007年的数据来看,已经明显低于50%,这在我所了解的世界主要经济体里面大概占的比例是最低的。绝大多数国家大概消费占GDP的比重在70%,甚至更高,而我们的消费占GDP比重不到50%。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目前面临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局面,就像温总理答记者问的时候说“经济处在很复杂、很困难的局面,这也给我们的宏观调控带来很大的困难。”就是说一方面消费需求相对滞后,另外一方面,我们的消费品价格上涨指数很快。如果单纯靠总量紧缩,我觉得会有问题。至少不不可能解决全部的问题,这是我个人看法。

关于金融对外开放,我个人觉得这个开放实际上是逐渐的趋势,我们在谈开放之前,首先要学会应对。怎么样去提升我们应对金融风险,特别是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能力。如果我们在应对方面的工作还没有做好,那么开放当然就是一种奢望,我觉得开放程度和我们应对的能力必须成正比。

相关阅读

学院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