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文MBA  >  项目动态  >  新闻聚焦  

美联储和它的量化宽松政策 ——长江教授讲座暨在职金融MBA上海招生咨询会纪实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08日

近期中国通胀压力不减,物价居高不下。今年1月我国CPI上涨4.9%,其中非食品价格环比连续7个月正增长,涨幅赶超2006-2007年的通胀周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的同时,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把通胀缘由归结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发达经济体的几项应对策略。其中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成了众矢之的。3月6日下午,长江商学院上海校区举办了由胡捷教授主讲的主题讲座,与大家探讨美联储的量化宽松该不该成为中国通胀的“替罪羊”。

胡捷教授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凯洛哥商学院,获得金融学博士,之前曾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硕士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士。他在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亚特兰大)任高级研究员多年,负责金融经济研究和金融政策的分析与推荐;之后分别在香港及新加坡等地的美资银行从事投行业务。回国后,胡捷博士转型成为一名企业家。

曾就职于美联储的胡教授上来就抛给了大家几个问题:美联储到底增发了多少货币?流入中国的所谓热钱到底有多少?美联储增发货币是导致中国输入型通胀的唯一原因吗?其中关于热钱的问题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胡教授通过几组数据解答了大家心中的疑虑。从2008年以来,共有9013亿美元进入中国,所谓热钱只有数百亿的规模,并非罪魁祸首,而97%是属于经常项目及资本项目。然而,强制结汇的外汇制度却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人民币流动性过剩及通胀的压力。胡教授以此提醒大家要多维思考,要学会以金融思维及经济全局思维来看待问题。之后胡教授又为大家揭开了美联储的神秘面纱。对于被广泛妖魔化的美联储,胡教授从其历史背景、运营模式,政府地位上展开了全面的分析。美联储的确盈利颇丰,但其盈利最终还是会交给到美国财政部。美联储从本质上是一家透明度高,独立性强的“公有”银行。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经济的确有影响,但是更大的影响来源于我们无可否认的中美之间紧密的经济及贸易关系。

08年的金融危机暴露出了国际资本市场系统的不足,我们需要寻求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国际货币+SDR如果要替代美元的基础地位,人民币的加入将变得非常重要。同时,胡教授以此引出了中国金融体系上的不足。相比美国,中国的银行金融机构资产占总资产的80%以上,造成了不平衡的金融体系分布及竞争环境。强制结汇、限制兑换等货币政策都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大障碍。开放的货币政策,优化的金融体系,才能强化中国在瞬息万变的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应变能力!因此,处于金融发展阶段的我们,更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各类金融人才。

主题讲座后期,很多与会者积极发言,表达了自己对中国金融体系的现状分析及未来预期。胡教授都做了深入的点评与解答,并一再要求大家要用金融思维来分析和看待问题,加入长江商学院在职金融MBA就是对此能力的最佳培养方式。

相关信息Related information

新闻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