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发于:《企业改革与发展》(2025年8月刊,总第32期)
2025年前半年,国际国内形势复杂,中美关税大战、人工智能产业竞争、“MAGA”口号之下“全球南方”市场加速融合。2025年或将因此成为中国经济和企业发展关键转折之年。中国经济将形成以“新市场、新需求、新制造、新科技”为主要特点的新格局。在此格局之下,科技助力转型升级、组织变革的“常态化”与新一轮全球化,将成为驱动企业持续向前发展的三大核心要素。
2025年前半年,从全球范围来看,俄乌战争仍在继续、中东局势紧张升级、世界经济增速整体放缓。具体到中国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有三件大事尤为关键。
● 第一件,是中美之间的关税大战。它改变了二战以来持续八十多年的世界贸易格局,全球自由贸易体系由此发生深刻变革。中美两国作为全球最大贸易顺差国和逆差国,在经贸领域长期存在的矛盾难以得到根本缓解。即使双边关系暂时缓和,也很难改变贸易脱钩的长期趋势;
● 第二件,是DeepSeek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中美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可以称之为AI(人工智能)革命,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DeepSeek出来之前,美国全面领先,中国一直处于追赶的地位。但DeepSeek出来之后,中国在AI科技方面的潜力得到了展现;
● 第三件,是今年上半年召开的民营经济座谈会,习主席接见了一批民营企业家代表,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家的高度重视。
这三件事情综合起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对于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而言,2025年将成为世界新旧秩序的关键转折点——一个旧时代即将过去,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开始。在新的时代之下,企业增长在宏观层面的关键驱动力、中观层面的产业机会和微观层面的转型要求都将发生显著变化。
首先,我们运用PEST模型(政治、经济、社会和科技)来分析2025年将成为新旧秩序转变关键节点的原因。这其实也意味着企业增长的宏观驱动力发生变化。
过去20年,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风调雨顺的二十年,属于人类历史长河中极其难得的“幸运”时间。
在政治层面,国际关系整体稳定,中美两国关系相对平顺,在经济上各有分工,实现了优势互补;
在经济层面,中国加入WTO,全球化加速,国际贸易和合作不断深化。全球经济处于上行通道,发达经济体主导全球经济,包括中国在内的新经济体逐渐崛起;
在社会层面,中国城镇化加速,人口红利显现,消费者信心指数高,消费升级现象明显;在技术层面,中国快速吸收了前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并在移动互联网革命实现了从模仿到超越。
在这样积极的宏观环境下,一方面,中国内需相对充足,形成了单一大市场;另一方面,中国出口服务全球市场,中美贸易活跃。在产业层面上,围绕技术应用和基础需求,催生了几大“十万亿”级大产业。
其中,下游商业消费方面,是房地产、汽车、以及包括消费、物流、互联网在内的大流通——所组成的“三大件”,主要满足人们的基础需求。具体来说,房地产行业从一二线城市下沉到三四线城市,汽车行业逐渐从燃油车过渡到新能源汽车,大流通从线下延展到线上;
中游加工制造方面,受下游拉动,包括水泥和钢铁在内的基础建材、包括电力设备和机械设备在内的装备设备两大行业呈现出了大规模制造特征。中国建成了世界上门类最为齐全的工业体系;
上游基础引擎方面,中国的高速铁路、机场、高速公路等建成数量在全球一骑绝尘,无论是技术还是工程能力,都完成了从追赶到超越的过程。受电商崛起的影响,在互联网、物流等领域,中国也做到了全球领先。
然而,必须正视的是,过去二十年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也留下了一些问题,包括行业效率不高、许多企业大而不强,以及对于能源——尤其是外来能源的依赖性过高,等等。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未来20年的宏观环境和产业逻辑将会发生深刻变革。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各环境要素动荡复杂,但不乏积极信号。
在政治层面,国际形势动荡,变化复杂,中美竞争加剧,脱钩趋势进一步加深。受美国MAGA(特朗普提出的口号,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影响和关税战升级,新全球化范式出现, 全球市场将形成“MAGA”及其可能的盟友国家,与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要成员的“全球南方”(Global South)(备注:业界公认的“全球南方”市场是指包含中国在内的、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要成员的市场主体。但为方便行文,本文中的“全球南方”不包含中国),两股引领全球化的力量;
在经济层面,欧洲等传统发达经济体发展式微,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时代,增速放缓。中东、印度、东盟等新兴经济体崛起,开启“改革开放”;
在社会层面,中国社会城镇化已达较高水平,但农村仍有6亿常住人口。虽然人口老龄化加速,但仍存在工程师人口红利。消费者信心指数低迷,M型消费分化——即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消费增长,而中端市场消费萎缩;
在科技层面,一方面,美国对中国技术封锁加强,中美科技竞争加剧,另一方面,以AI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临,驱动全球经济长期增长,DeepSeek成为中美AI竞争的关键转折点。
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之下,未来20年,中国“十万亿”级大产业将与前20年显著不同,整体将围绕技术创新和升级需求而展开,形成以“新市场、新需求、新制造、新科技”为主要特点的新格局,科技与新全球化是驱动企业进行变革的核心力量。
首先是新市场。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自2018年贸易战以来,中国贸易顺差不降反增,2024年全年贸易顺差9921.6亿美元,逼近万亿美元大关,创历史新高,是2018年的2.7倍;形成了世界贸易两级——中国顺差万亿,美国逆差万亿。
出口强劲无疑令人欣喜,这反映了在贸易战下中国产品仍保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顺差巨大引发了欧美等国家的高度关注和贸易限制,包括美国加征关税、欧盟对华电动车施加反补贴税等。种种迹象来看,美国主导的全球贸易自由化已经进入尾声,新全球化范式正在崛起。
对于中国而言,国内加国外双循环是必须选项。其中国外市场中,发展中国家将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全球南方”国家、一带一路共建成为出口的重要增长点。
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的数据,2024年出口增长幅度最大的是拉美(13.0%),其次是东盟(12.0%)。增长最快的国家依次是巴西(22.0%)、越南(17.7%)、印尼(17.6%)、马来西亚(16.1%)和泰国(13.6%)。不仅出口占比增加,中国向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新质增长点也开始显现。
其中,2024年出口增长主要来自机电产品大类,贡献了1481.33亿美元,占净增额75.1%,增幅则达到7.5%,快于全部出口。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增速最快的依次是船舶(57.3%)、芯片(17.4%)、汽车及底盘(15.5%)、通用机械(14.3%)、家电(14.1%)、及自动数据处理设备(9.9%)。这些都显示出了“全球南方”国家、一带一路国家的巨大发展潜力。
其次是新需求。
过去中国经济增长中,出口是非常关键的驱动力,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居民消费占比严重低于世界其他国家水平——据Bloomberg和Wind数据,美国为69%,印度为60%,韩国为48%,而中国只有37%,导致内需严重不足;
此外,中国产能全球占比30%,消费占比仅为14%。两者之间的巨大差距需要出口弥补。但中国作为14亿人口的大市场,相比日本、德国等经济体更具内循环的韧性。在关税战对出口造成冲击下,提振内需成为当务之急。
然而,过去二十年,人们衣食住行等基础需求已被充分满足,未来提振需求的增量在于基础需求品类的沙漏型增长——由产业链上游生产商或渠道商直接供应的、主打性价比的新白牌,带有文化印记的新国牌和提供情绪价值的新产业都将迎来发展机遇。乡村经济、低空经济等也将成为新的增长行业。
然后是新制造。
在新质生产力的带动下,加工制造行业整体将会呈现高科技、高质量、高循环的特征。
首先是具身智能。202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并明确将具身智能、智能机器人等作为重点培育的未来产业。这是机器人行业首次被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近年来,中国老龄人口占比总人口比重不断攀升,而劳动力人口占比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中国社会对于机器人的需求将会逐年增加。
具身智能将是最不容忽视的十万亿级大产业,有望接力房地产、手机、汽车成为下一个重要增长极;此外,新兴材料和关键矿产成为刚需。产能过剩、资源短缺之下,循环经济时代加速到来。
最后是新科技。
从2022年底到2024年底,因为ChatGPT的出现,OpenAI定义了全球人工智能产业,美国占据主导地位;但2025年初DeepSeek的出现,以更低成本达到了相似智能水平,中美两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差距明显减小,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迎来发展机遇。
然而,这一产业对于算力要求极高,而提供算力的数据中心运营离不开能源。换言之,“AI的尽头其实是能源”。但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能源安全面临较大挑战, 2023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70%以上,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40%,而国际公认的安全警戒线为50% 。
这便是为什么2024年8月国务院在《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中提到,能源转型被定调为“能源安全新战略” ,首条为“推动非化石能源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新型储能系统、核电与可控核聚变等将是未来能源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稳定化石能源供给也将成为中国能源产业发展题中应有之义。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宏观环境的支持,也无法直接跳出环境的制约。未来20年,全新的宏观环境与“十万亿”级行业都将为企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国民营企业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如果把过去的宏观经济环境及其条件之下企业发展的模型视为一张“旧地图”,则新宏观环境之下,企业的发展需要一张“新地图”。想要在未来20年实现持续增长,中国民营企业要么在“旧地图”里练肌肉,即提质增效,做强企业;要么在新地图里抓增长,即战略布局,寻找全新利润点;要么“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其中,布局“新地图”的典型案例是以强脑科技为代表的“智能革命”企业。如作为现象级的“杭州六小龙”就在AI、机器人、脑机接口、游戏、云设计平台等领域崭露头角。而“两手一起抓”企业的典型案例则包括曾经的“信息革命”企业。如阿里巴巴,面对全新的AI革命,其开启内部变革,从电商平台转型为AI驱动的科技平台,并进行大幅度的组织调整,提高运营效率,使得阿里巴巴有望持续在AI革命中引领行业发展。
然而,智能企业本身就是人工智能革命的产物,可以说是“身在浪潮中”;阿里巴巴这样的科技型企业诞生于互联网革命浪潮之中,依托过去的技术积累,其转型“智能革命”也具有一定的有利条件。但中国民营企业更多扎根于传统行业。它们要如何在“旧地图”里练肌肉、在“新地图”中抓增长?
提质增效,做强企业
我们以美的公司为例。美的的“旧地图“是家电业务。为了提质增效,它一方面深耕长青属性的白色家电赛道,聚焦主业,精简低效SKU;另一方面开展全新业务,依托大家电积累的技术能力,开辟小家电、工业电器等全新赛道,并积极进军海外市场,取得了良好成效。
除了业务变革,美的在过去十多年还持续进行主动的战略调整与组织变革,包括渠道变革、供应链变革、数字化转型。
其中2012年起全面数字化转型,投入200亿元,从数字化1.0“一致性变革”,数字化2.0“价值链数字化拉通”,数字化3.0“DTC”等。这种持续的主动变革,带来了美的从2012年1027亿元营收到2024年4091亿元营收的指数级增长。
美的掌舵人方洪波曾说,”只有让你的组织长期处于危机之中,具有某种不确定性,你的企业才能实现长期发展。反之,如果企业平时活得太安逸了,时间长了就会有危机。“
战略布局,寻找全新利润点
美的的“新地图“是创新业务。一方面,在”全球南方“市场抢占白色家电份额,同时提供用户导向和科技赋能的全屋智能家居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深耕工业机器人,在共性材料和重载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形成自己独特优势,同时布局人形机器人。多管齐下,美的在“新地图”里的增长便有了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家由家族掌控的企业,美的实现了顺利传承。方洪波作为职业经理人接掌企业十余年,不仅使得美的的业务实现了持续增长,还在整个美的组织内部创建了一整套现代企业制度,为美的的持续发展与下一步传承都创造了有利条件。考虑到中国民营企业中超过八成都是家族企业,美的的持续发展与传承之道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紧抓新全球化机遇
除了练肌肉、抓增长,全球化也是中国企业持续增长的重要抓手。这既是当下国内市场竞争激烈的必然结果,也是所有希望基业长青的现代企业的必经之路。
前文已经提到,当下全球化范式发生了深刻变革。伴随着MAGA崛起,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要成员的“全球南方”正在成为美国之外的、推动全球化的中坚力量。这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方面,“全球南方”国家和地区在政策开放、人口结构、资源禀赋、全球化等各个方面有着多重红利,为这些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可以说,下一轮全球经济增长的重点区域就在“全球南方”。这为中国与这些国家的持续经贸往来、投资等创造了机会;
另一方面,从全球产业走向和价值创造链条来看,欧美、中国、“全球南方”已经形成了三梯度的分布。其中,欧美以创新活动为主,中国在制造端具备绝对优势,且在互联网领域和人工智能创新上崭露头角,而“全球南方”国家的市场复杂度极高,主要处于提供原材料和初级制造业阶段。这些国家未来20年最重要的经济任务是以较低成本实现工业化,这与中国在全球市场的比较优势完全适配。
2025年5月27日,首届“东盟—中国—海合会峰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中国、东盟、海合会(全称“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国家总人口超过21亿,经济总量接近25万亿美元,均占全球约1/4。可以说,三方结合在一起,其实力在某种程度上可重塑全球经济态势。这为中国企业在新阶段的全球化发展打开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然而,新全球化范式下,企业出征海外机遇巨大,也挑战重重。相比发达国家,“全球南方”国家市场不成熟、法制法规不完善,企业需要把控的风险也就更多。
中国企业前往这些国家发展,要重点关注“三个一定”。
● 首先是,一定要全球本土化,就是将全球市场视为一个单一市场,像在单一市场一样构建全球的价值链,并将全球的优质资源都整合到这个价值链里面,使每一个单一节点上创造的价值都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被分享;
● 其次,一定要高度重视合法合规,这是企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化企业的基础。当下,全球地缘政治环境高度敏感,企业出海必须格外谨慎。如果抱着投机取巧的态度、不严格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就可能陷入巨大的风险之中;
● 最后,一定要加强产业协同,抱团出海。“全球南方”市场配套远不如国内成熟,当地市场也有许多不为外人熟知的“本地知识”。企业贸然独自出海,容易遭遇信息、法规、产业配套等诸多问题。做足功课、搜集信息、协作抱团,才是当下复杂环境下正确的出海“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