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案例中心  >  胶囊案例08期:抖音、无印良品、长租公寓  

胶囊案例08期:抖音、无印良品、长租公寓


作者:杨燕、闫敏、吕雅、何明钦、曹源 首发平台:公众号平台(ID: ckgsbcc)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02日

上线短短两年半时间,抖音以15秒短视频这一“魔性”产品赢得了超3亿日活用户,超5亿月活用户。抖音何以迅速走红?其商业模式背后是什么样的网络结构?

作为精品杂物零售先行者,无印良品在日本定位于“合理的便宜”,却在中国执行了多年的“中高价位”战略。随着中国竞争者逐渐增多,无印良品能否迎来转机?

长租公寓拥有市场需求与政策鼓励双项利好。但是,“国安家”等10余家长租公寓运营公司先后出现运营问题,问题出在哪里?

本期胶囊,关注以上三个主题。

 

抖音,15秒的力量

7月16日,抖音官方正式宣布,抖音全球月活跃用户数超过5亿,而一个月前,“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发布的2019年互联网趋势报告也显示,截止2019年4月,抖音的日均活跃用户数已达2.4亿人,人均每日APP使用时长约6小时,稳居行业龙头……抖音,一个15秒画面的“集中营”,正在按照自己对人性需求的理解,借助算法逻辑,推动一个短视频时代的构建。

上线于2016年9月26日的抖音,是一款专注于年轻人的创意短视频社区,用户通过自主拍摄+DIY音乐的形式,创作出15秒的精致内容,并分享给社群中其他用户。上线初期,抖音的15秒尚未表现出斩杀力,半年间的低潮期,抖音确定了PGC(专业生产内容)带动UGC(用户生产内容)的内容生产模式,积累了大量优质视频内容和用户,从2017年3月份开始人气迅速爆发。随后,抖音的社交板块不断丰富;同时,不少明星、大V也纷纷入驻,为这个新生儿引来了春雨般的关注,手势舞、变脸、网红旅行地……但凡是明星出品,几乎无一不博得百万点赞。2018年春节期间,抖音连续霸占中国App Store单日下载量榜首共16天。而后,抖音凭借着巨大的流量基础和优质内容,问鼎短视频行业:截至2018年5月底,抖音月活跃用户数突破了3亿,其唯一能与其相提并论的对手——快手,也略逊一筹(月活突破2亿)。

裹挟着阶段性胜利成果的抖音,快意于短视频行业,不断生产新内容,吸引更多潜在“抖友”加入这场短视频的狂欢。两年半的时间里,一款短视频应用成为了数亿人日常生活必备的伴侣,从简单的“点击+滑动”、“拍摄+发布”到一场裂变式的传播,乃至一个生活习惯的养成。

抖音,凭什么?

抖音以及短视频行业的兴起,离不开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人们休闲娱乐方式转变的大背景,而这个转变是由互联网数字技术与现代生活节奏的碰撞反应催生的。

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快节奏的生活、传统熟人社交网络的瓦解,让手机成为了人们碎片化时间里的忠实伴侣。在弱联系网络和碎片化生活场景中游走的年轻人,看似拥有更广阔的人际交往圈,实际上缺乏足够的关注和陪伴,求新、猎奇、窥探、追热……这一连串欲望都被隐藏在“千禧一代”(Millennials,在中国对应的是80后和90后)群体的心中,而传统的游戏、长视频、阅读等休闲娱乐方式,并没有将这部分压抑已久的需求释放出来——而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行业竞逐者,通过鼓励优质的视频创作,展现繁忙生活中,人们感兴趣的热点话题以及新奇体验,并嵌入点赞、评论、关注、私信等社交功能,让短视频从工具升级为一个表达自我,倾听世界的社区,毫无疑问,短视频的出现很及时。

另一方面,如何保证短视频能持续抓住年轻人的注意力?互联网数字技术的成熟应用是基础,音乐、特效、滤镜、剪辑以及多样化的翻转玩法,都得益于移动互联时代底层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推广,特别是借助个性化内容分发模式,能够对用户实施千人千面的分发和营销,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源源不断供给用户最喜欢的”,这种极致化的满足很容易让用户产生粘性,甚至改变生活方式,回归到起点,数字技术尤其是算法技术的成熟对短视频行业的兴起也功不可没。

“时势造英雄”的必要前提是“代有才人出”。抖音之所以能带动几亿人“抖”出无极限,从短视频各路豪杰中杀出重围,除了踩在了前辈的肩膀上,找准赛道,更依赖于“抖式”产品设计。

首先,抖音短视频的产品形式能让人耳目一新。好看是第一位。不同于其他短视频平台,抖音诞生时就定位于年轻、潮流路线,通过签约专业人士或知名大V、网红,生产具有美感或趣味的内容,形成一批具有“抖式”风格的PGC视频,比如高颜值帅哥美女、社会热点、萌宠乖娃,15秒的时间拉近了年轻人与最新鲜、最热门场景的距离,年轻人很容易对这些内容产生兴趣。随机性简约界面。抖音的界面打开后就直奔主题,呈现短视频菜肴,便于用户随时随地快捷化观看,而传统的内容平台,倡导分门别类或个性搜索的浏览方式,这种UI设计在PC时代十分盛行,但在移动互联网下的碎片化时代,无疑很难插入到人们大部分的生活场景中。15秒内达到高潮。15秒的时间,对于处在快节奏生活中的人们颇具吸引力,在简短的15秒内,一条短视频完成将用户带入情境到燃爆嗨点的整个流程,既不会让用户产生时间上的负担,精力上的疲劳,更能吊足胃口,持续激发用户“滑动”寻找下一个15秒的快感。

其次,算法推荐机制能保证“用户持续看到最爱看的”。头条系的产品似乎从来不担心用户会“腻”,始终将个性化的理念发挥到极致,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抖音也不例外。依托于今日头条积累的流量基础和精准的算法模型,抖音拥有先天的产品技术优势,在信息爆炸、娱乐大繁荣的当代,抖音想在短时间内识别人们的需求,大批量地、精准地“投喂”头部、热门内容,释放并满足人们内心埋藏已久的欲望。这种分发机制的触达效果表现极佳,海马云大数据显示,抖音上粉丝数超过1万的头部用户仅为4.7%,整体用户覆盖率却高达97.7%。

最后,社交功能的嵌入强化了用户的陪伴感和参与感,从而扩大了传播效应。尽管与微博、知乎等内容类软件相比,短视频的社交属性天生弱化,但抖音意识到了社交对流量留存、后期变现的意义,不断加码社交功能。比如热搜榜单、个人主页、用户“赞关粉”情况,都有助于社交关系链和特色社区的构建;而评论区的设置一如既往发挥了为视频内容画龙点睛的效果,围绕15秒视频“七嘴八舌一台戏”,评论区很容易成为一个话题群。

社交功能的引入和强化,让抖音不仅能带给用户内心认同感和陪伴感,更重要的,能为后期商业生态圈的搭建做铺垫:抖音凭借庞大的用户基础和15秒视频的裂变力量,成为孵化品牌和带火商家的有机乐园,而已将产品性质做到极致的抖音,仍在不断探索既不损害用户体验,又符合自身定位的变现模式。目前来看,抖音的变现方式仍然是广告主导,而抖音的广告设计也充分发挥短视频的力量,分为多种形式:一、视频流中的夹带广告。当用户不断下滑翻看视频时,可能在不经意间就翻到穿插的视频广告,而这些广告的内容性和创意性不逊色于其他短视频,所以接受度和点击率很高;二、定制站内挑战。通过抛出话题,带动用户完成某项任务的竞逐,并给予奖品激励,无形中完成了营销,如OPPO广告#假如你有两千万#,用以宣传2000万像素拍照手机;三、电商流量入口。在一些抖音号发布的短视频中,会自动弹出视频同款商品的推荐信息,用户可以通过购物车入口直接完成消费行为,这也是抖音所谋求的短视频生态中,一个很关键的环节。

流量裂变确实为抖音及其母公司字节跳动带来了巨额的真金白银,据信义资本测算,2018年,抖音的营业总收入已突破200亿,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流广告收入占据总营收的半壁江山(约95亿),而直播、电商方面的收入情况表现平平。有趣的是,抖音的老对头——快手,也创造了接近200亿的营收,但核心贡献来源却是直播打赏,信息流广告预计为数十亿量级。同一个赛道的玩家,两者之间截然不同的营收结构背后,体现的是产品网络机制的差异:

抖音的“头部商业模式”是由一种双层级的中心化网络(图1)所支撑的。在抖音的网络机制中,首先存在一个力量强大的“终极”MCN,也就是抖音官方,决定着平台短视频的风格和流派,发挥监制和内容分发的“中枢作用”。往下延伸到第一层级,在抖音的指导下,一小批专业人士、优质用户与网络中枢直接发生链接,形成了抖音产品机制中的最核心环节——PGC,而这5%的头部用户,紧紧环绕着抖音,在中枢的“控制”下,不断生产着拥有较高门槛的高质量内容。在抖音的网络中,尽管这些头部用户是第一层级的核心“细胞”,然而他们更像是抖音的代理人,在完成了内容制作和发布的工作后,就悄然谢幕,真正与下一层级——其余95%的普通用户形成连接的节点,却是“内容”,因为更多的普通用户只会对内容发生链接行为,对视频发布者本人缺乏关注动力。于是,在抖音网络中枢的算法作用下,头部用户生产的内容被个性化地分发给普通用户,保证用户“一旦看到,就是最爱”,精致的内容与精准的算法推荐并肩作战,用户的心理很容易被攻陷。所以,内容在抖音的网络中扮演着连接节点、引流窗口的双重角色,这些定位于“潮”、“酷”的创意性视频,就是抖音网络机制的决胜性资源,而人,在抖音的网络中,只能接受算法机制下的“投喂”,无需任何社交关系,享受着一个人的狂欢。于是,基于内容的信息流广告,最符合用户口味,当然,也便成为了抖音最大的变现渠道。

而快手所形成的“社群式商业模式”,是由一种单层级的去中心化网络(图2)决定的。快手的网络中,没有一个强大的中台,平台只是发挥审核和监管作用,而内容的生产过程,完全交给普通用户完成;更重要的是,快手对于算法没有执念,似乎想为所有普通用户创造一个公平展现自我的舞台,满足大众的创作积极性和分享欲,于是,引流和运营的重任,无疑也打包给了用户。在这个去中心化的网络中,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节点众多且存在丰富的相互作用关系:一个用户可能与多个用户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互动默契,而赖以维系的,不再是内容,而是人本身。正因为快手网络的去中心化特点,同处于一个层级的节点,有更多机会在相互作用中形成一些“兴趣部落”、“地域联盟”等社群,在社群中,因为有了共同标签,节点之间的联系又会增强——人,在快手的网络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内容创意与质量,在存在相互连接的社群中,就不再重要。所以,在这个网络机制下,快手的头部效应不太明显,短视频相比抖音形式更多样,也颇接地气,用户除了是消费者,还是生产者,在这种强社交属性的网络下,直播业务,礼物打赏、带货广告以及电商入口的方式成为流量变现的最佳途径。

随着2018年,快手、抖音月活分别突破了3亿、5亿,短视频行业“南抖音,北快手”的双头格局已经形成。尽管从营收上看,抖音、快手可谓春风得意,然而回归产品本身,用户数爆发到一个量级之后,各自产品网络机制的局限性就暴露出来:从抖音来说,典型用户却不是典型的创作者,那么核心用户大多只消费而不生产,这样会造成供需不平衡,长此以往,抖音赖以为生的内容优势也将丧失;从快手来说,由于高度去中心化,无风格、无主题的视频很难短时间形成爆点,因此平台的用户黏性和引流能力主要还是依赖主播的个人魅力,而快手本身对平台主播缺乏引导,所以,到了后期,要想持续保持月活增长和用户忠诚度,就需要重新考虑这种“无为而治”的模式。

微博CEO王高飞说过:“互联网上半场是各做各的,下半场不就是你做我的,我做你的……然后等到发现适合自己的,再形成平衡。”2018年10月30日,快手和抖音在北京召开营销大会,同时按下了商业化加速的按钮,短视频行业的下半场战争正式打响。此时,抖音和快手其实已经不再固守最初的商业模式:快手开始由“腰部”向上发力,扶植头部用户,开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陆续推出了“品牌GD”、“Fe+新商业”营销平台等变现渠道;抖音不断强化社交圈,鼓励“腰部”用户创作,也推出了直播平台、“抖店”点评等新玩法。积极求变的短视频“快-抖”双雄在深挖下沉市场的同时,也在不断拓展细分市场和变现模式,而无论如何迭代,流量变现的玩法永远都是跟随着产品逻辑、用户网络结构的转换步伐。随着流量红利逐渐消失,一场没有边界的大战悄然上演,纵然不断奔跑的抖音疲态已显,但是,留给15秒短视频的遐想空间,也依然很大……

 

“无印”成空?探讨MUJI中国的发展隐患

近日,无印良品家具类质检抽检再次被爆出不合格,这已经是其2017年以来第五次爆出产品质量问题。与之相随的,是无印良品自2014年开始不断放缓的同店销售额。作为曾经大获成功的零售业标杆,无印良品在中国有哪些发展隐患?

中国成功背后的隐患:“无印”成空

1980年,无印良品诞生于日本,意为“没有名字的优质商品”,为消费者提供和百货商店一样的品质,但只有70%的价格,成功迎合了消费者的购买力和高品质生活需求。随着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碎,消费者回归理性,提倡去掉logo,弱化品牌,去除一切不必要的设计和包装,回归产品功能本身,无印良品迅速受到日本国内市场欢迎,并自1991年起进军国际市场。

2005年,无印良品在上海开设了中国第一家实体店。不同于在日本优质低价日用品的形象,无印良品在中国摇身一变成为轻奢的代表。首先是店铺选址,无印良品在日本基本都在地铁站、社区边以亲民的杂货铺形象出现,而在中国却致力于在核心商圈建设大型店。接着是定价上,不同于在日本市场倡导“合理的便宜”,无印良品在入华之初,就设立了较高的产品定价,强调“合理的利润”。部分研究发现,2014年开始调价前,无印良品的定价模式大致是简单将其日本价位的数值除以10,而1元人民币按汇率约等于15日元,这意味着,不考虑关税因素,其商品在中国平均比在日本贵了50%。一份日本关于无印良品海外经营战略的研究文献则指出,无印良品在中国的战略是“中高价位”,定价为“日本价格的1.2到2倍“。

吊诡的是,在“中高价位”战略下,无印良品依然迅速风靡大江南北,成为广大中产展现生活品质的标配。2011年之后,电商在中国大行其道,实体店纷纷遇冷,无印良品却逆势扩张,以每年30~50家新建实体店的速度,从2011年的12家发展到如今的超过230家。这是因为,一方面,当时的国内零售市场消费族群分割明显,要么是国外注入的奢侈品,要么是低价位的街边店,无印良品填补了原有生态的中间消费阶层的需要,坐拥大批粉丝;另一方面,无印良品作为舶来品,带着优质日本商品的光环和“性冷感”美学,满足了消费升级的需要,即使价格较高,仍然能够获得高速发展。也就是说,无印良品在中国的成功依赖于极高的符号性。它在中国的粉丝,是因为它是无印良品,才来购买。“无印(brandless)”名存实亡。这样高冷的品牌气质也为它后来的发展埋下隐患。

无力的降价:中国学徒的崛起

最初的热潮过去,市场开始诟病无印良品在中国市场定价虚高。

更关键的是,无印良品的高定价给中国竞争者留下了生存扩张空间。线下,“十元店”模式发家的名创优品,即使曾经身陷抄袭无印良品的纠纷,依然在创立短短5年即实现170亿的年营收额,国内门店数达到2300家,在79个海外国家和地区开设1200家门店。线上,网易严选采取ODM模式,打出“无印良品中国制造商直供”的旗号,严控成本和产品质量,提升性价比,笼络了一大批认可无印良品理念但无力购买或者更加理性的消费者。网易严选的弯道超车,吸引电商加速进入日杂领域,诞生了如小米有品、淘宝心选等更多中国学徒开始仿效无印良品的风格,加入瓜分市场份额的风潮。

面对着竞争者的低价攻势,无印良品不得不降价留住客流。自2014年起,无印良品以平均每年2次的频率降价,至今已降价11次。特别在2018年8月底,或许是由于2019财年第二季度(截至2018年8月底)在中国的同店销售首次下跌,其当时的平均降价幅度为20%,最高达到40%。无印良品中国称,预计2020年实现中日同价。如今,无印良品的中国定价仅比日本高约10%。

然而,降价并未能力挽狂澜,无印良品的销售业绩进入瓶颈期。据披露,2020财年第一季度(指2019年3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母公司良品计划净利润则同比大跌31%,在中国市场的可比销售跌幅达4.9%。

或许更让无印良品进退维谷的是,在中国市场不可避免的价格调整(即使其将降价称之为“新定价”)后,无印良品又该如何保持其被稀释的高端品牌形象?在庞大的品牌拥趸和已有的高成本商铺选址之上,它又能如何转型为类似日本的平价杂货铺?况且,即使转型降价成功,中国的消费者如今面临的可选项也实在太多了。

意外的掣肘:“良品”不再?

更让人意料不到的是,是无印良品的产品品质屡次被揪出问题。

近年来,从服装、食品到生活用品,几乎所有无印良品的产品线都爆雷了。2019年1月,香港爆出在无印良品的榛子燕麦饼干中发现了具有基因毒性和致癌性的环氧丙醇和丙烯酰胺。2月,无印良品标榜为“天然水”的饮用水,被检出含有致癌物质,溴酸盐含量超过了标准的2-4倍,最后不得不从全球召回共59万瓶。7月,无印良品在抽检中被发现家居产品标签和实际用料不符。

质量问题的频出,首先直指无印良品的品控体系的失效。灼识咨询执行董事朱悦认为原因在于无印良品在中国市场没有完善的质量监管体系,对于大量由第三方工厂代工生产的产品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措施,导致质量不合格的产品流入市场。随着中国质检体系日趋完善严格,不尽快完善品控体系恐怕会曝光更多的不合格产品。而目前为止,无印良品尚未公开其在加强品控方面的计划,不过其开拓中国的元老山本直幸近期被替换,外界普遍认为是由于无印良品中国爆出的质量问题导致。

最大的挑战:供应链的枷锁

无印良品独特品牌价值的一个支撑点是SPA(自有品牌专业零售商,speciality retailer fo private label apparel)模式。在普通模式中,零售商只是铺货渠道;而在SPA模式中,零售商全程参与设计、采购、生产、物流、销售,直面供应商和消费者。

通过对供应链的把控,一方面,SPA公司可以简化供应链,大幅缩短物流时间和成本;另一方面,公司能直接掌握消费者信息,将消费者的需求快速反映到产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之中。这就不仅为新颖的产品、商业策划提供空间,而且能大大提升销售预测能力,实现供与需的快速匹配。

决定SPA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是,高效的供应链管理能力。而在中国市场,无印良品拉长了供应链。根据已有信息推测,一个无印良品的基本产品大致经历了“店铺销售——NEC自动订货——总部汇总数据发给供应商——供应商发货到日本——日本发往各地区仓库——本土物流至各店铺——店铺再销售”7道环节。其高速扩张又进一步造成了销售预测、产品开发的一系列问题。

首先,长供应链带来了成本高企,导致价格长期高企。当无印良品只在日本运营时,其供应链基本仅在日本国内。为了适应海外扩张,无印良品建立了全球供应链管理体系,力图把遍布全球的门店、配送中心和工厂通过一套自动订货系统连接起来。虽然在生产环节,全球无印良品服装和杂货产品60%的供应商来自中国本土,但中国市场的产品供给仍然依赖日本。即使是中国OEM代工产品也先需要发回日本,再重新分拣出口到中国,非常类似“出口转内销”的模式。这不仅增加了中国到日本和日本到中国两道关税成本,更推高了物流和仓储成本。直到2010年起,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两大亚洲物流中心实现转型,改变以往临时性存放订购商品、接收货物的“通过型”仓库定位,大幅增大商品库存量,改造成储备中心。现在,两仓能够供给将近1000种货品,但是大量产品依然需要日本本土的支持。

第二,供应链效率下降,表现为销售预测的失误和库存发货的效率受限。由于2011年后的大量扩张,无印良品中国承认门店销售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供应链流程失误致使公司备货不足,门店畅销产品长期断货。然而,就供应链存在何种缺陷以及未来将如何具体改进,MUJI中国总部表示还需要时间进行问题确认。

第三,供应链不畅进一步阻碍了产品开发。在创立初期,无印良品产品开发团队深入全球五十个国家,寻找优质产品和供应链。而现在对产品需求大,已经无法保证产品开发的速度,缺乏符合中国需求的产品,上新周期也被拖慢。

第四,激烈的中国市场竞争中遭遇了更短的供应链和更强的生产能力。面对诸如网易严选、名创优品等中国对手在利用对本土市场的价格和成本更大的话语权,建立的本土供应链,或在互联网上激进扩张(网易严选),或建立“M2B”模式(名创优品)降低成本,无印良品的优势越来越小,反而是劣势越来越明显。

可以发现,就目前面临的从定价虚高、品牌错位到市场竞争的综合困境而言,当下无印良品中国的业务调整力度明显不足,并且脱离中国高速的市场节奏。随着日杂领域竞争者的增多,未来是转机还是末路,留给无印良品的时间,不多了。

 

长租公寓频频爆仓,资金链是达摩克利斯之剑

2019年5月,拥有央企背景的长租公寓运营平台“国安家”被爆拖欠房东的租金,其租客遭到房东驱赶,房租难以退回。但是在长租公寓行业,“翻车”的并不只有国安家,早在2018年下半年,包括杭州鼎家、上海寓见等在内的10多个长租公寓运营公司先后出现经营问题,而绝大多数的原因都属于资金问题。

长租公寓,是运营方通过自建、自持、收购、租赁等方式取得对某个项目的经营权之后,统一标准化装修、改造后进行出租的一种模式。作为住房租赁市场上的主流租房模式之一,长租公寓相比个人出租和中介租赁而言,有着统一化的装修和管理、提供增值服务、租赁关系稳定等优点,在消费升级和对住房品质要求提高的大背景下,深受85后、90后的欢迎。自2015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支持租赁住房,大力提倡租购并举、租购同权,有着国有背景的“国家队”地产商也开始进入长租公寓的市场中来。为何需求和政策双项利好的长租公寓,还会出现爆仓问题呢?这需要从长租公寓的主要运营模式上来剖析。

数据来源:西南证券

从运营模式上来看,长租公寓可以分为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集中式长租公寓,一般由酒店、地产开发商等,将自建或自持的整栋物业整体装修后出租,并配套专业的服务,例如保洁、安保、健身、社交娱乐空间等。集中式长租公寓的运营方通常背靠大型地产商或者酒店集团等,资金雄厚,因资金链而出现经营问题的系数很低。

分散式长租公寓,一般是由地产中介或由互联网出身的公司企业来运营,运营方在各个不同的小区从房东手里获取房源,简单装修之后出租,配套设施与服务也不如集中式。根据数据显示,分散式长租公寓在我国长租公寓市场占比高达75%,远远高于集中式长租公寓的17%。但是从2017年以来的长租公寓死亡名单来看,出现问题的长租公寓绝大多数都是由于资金链发生问题而爆仓的分散式长租公寓。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分散式长租公寓的商业模式决定了其爆仓风险高。分散式长租公寓的运营方在本质上是充当了“二房东”的角色,通过收集市面上的零散房源对其进行装修改造之后,再出租给个人租客。而在盈利模式上,分散式长租公寓的运营方主要依靠租金差价和服务费来获取收益。由于运营方需要一次性完成房屋装修和家居的装配,初期投入高。但从行业来看,分散式长租公寓的投资回报期一般在五年左右。根据数据显示,我国20个重点城市公寓租金的回报率为1%-3%。高投入、回报长、收益低的特点,决定了部分资金链紧张的运营方有爆仓的风险。

从成本端来看,分散式长租公寓的运营方每月在业主处租赁的成本占80%,装修摊销(5年)占10%,运营维护占3%,获客成本占1%,税费占4%。如果再加上融资产生的利息以及规模扩大增加的管理费用,运营方需要至少加价30%同时保持90%的出租率方能盈利,这对运营方有着极大的挑战。

从收入端来看,分散式长租公寓的主要收入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租金差价,月付、季付、半年付、年付的单月价格逐项递减;另一部分就是服务费用,为住户提供包括保洁、维修等在内的服务,这也是绝大部分分散式长租公寓运营方的主要利润来源。但由于分散式长租公寓并不能像集中式长租公寓一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其服务费用的溢价能力就相对较差。

从市场来看,长租公寓的兴起带动了许多公司的诞生,行业相关企业也纷纷进入长租公寓领域瓜分市场。从房源上来看,优质房源数量有限且供不应求,成为了各个公司眼中的香饽饽,不惜高价收房。但是,运营方在高价收房后若是高价出租,必然会对市场产生挤压效应,导致客户流失以及空置率提高,进而影响收益。因此,在行业竞争中,企业会更偏向利用规模效应,快速抢占市场,在形成绝对优势后,再逐步实现盈利。这就意味着,企业需要足够的弹药支持前期的规模扩张。

对于绝大多数的长租公寓企业而言,由于是轻资产运营,缺少实物资产抵押,正常的信贷融资难度一般较大,而股权融资也主要集中在头部企业,在发展早期也难以吸引资本注目。因此,一种较为“创新”的融资方式应运而生,名为“租金贷”。简单来讲,租金贷的模式是,租客在与运营方签订了1年租赁合同之后,以个人名义向第三方金融机构或银行申请贷款,金融机构或银行一次性把1年的现金支付给运营方,租客再按月偿还贷款及利息。运营方获取资金后用于支付房东租金。

租金贷将季付、半年付和年支付的房租转变为按月支付,减轻了年轻人的资金压力,同时,也增大了房东和运营方的资金流动性,在长租公寓的行业之中本应是一件双向利好的事情。但是由于“创新”中的监管滞后,运营方在得到金融机构打款后,很有将资金挪为他用的冲动,尤其是在竞争中用于租赁规模的扩张。这在本质上即是所谓“短融长投”,也是发生在很多行业中资金链断裂的根源。正是因为租金贷的这一监管漏洞,运营方非常有动机对租客进行借贷诱导,甚至在租客不知情的情况下迫使其签订租金贷款合约。如果运营方因为将资金用于规模扩张、个人消费、其他投资,致使平台运营不善、甚至倒闭,租客不仅很难追讨赔偿,同时也要继续向金融机构偿还贷款,造成双重损失。因此,各地在发生平台爆仓后,纷纷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严格规范租金贷,不得诱导签订租金贷协议,不得提供担保等增信措施。

除资金问题外,在热潮退去之后,最考验运营方的其实还是长租公寓的精细化管理。这就要求行业玩家在各个环节提高效率,优化用户体验。尤其是安全和隐私方面,最近频繁曝出甲醛房、针孔摄像头等新闻事件,对长租公寓行业整体产生的负面反响不容忽视。对于租客而言,房屋地段、交通、社区环境都是租赁重要的参考信息,但对于长期租住需求,物业管理质量、隐私、安全等方面也都是决策的重要依据,而这些也是长期公寓品牌长期竞争的核心能力之一。如何让租户安心长住、健康生活,是长租公寓热潮之后,企业品牌运营更需注重的问题。

学院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