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授与研究  >  观点文章  

刘劲——纠错的三个方法

现实事物在很多情况下都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人生道路的选择,公司战略的制定,市场供求的平衡,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全球体系的风险与机遇等等。不确定性使任何人在大多情况下会产生认知上的偏差。

人无完人,只有更强的理性,没有完全的理性。这种认知偏差的大小取决于不确定性的大小,也取决于人获取的信息和能力。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获取更精确的信息,或者通过学习和锻炼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来降低认知的偏差。但由于每个人精力有限,资源有限,不可能无限度地减小偏差。

所以,对于每个人来说,对不确定事物,一定都有自己的认知边界,对自己精通事情的偏差小些,对不熟悉的事情的偏差就大些。

如果一个人在一个或几个方面获得认知上的相对优势,我们就说他/她是“社会精英”。比如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经济学家、政府官员,因为他/她的认知优势,可以让他/她在社会的某个方面起到引领作用。

然而,即便是社会精英,也做不到完全理性,而且,在除去自己专长之外的大多数领域里,也和普通人没有本质区别。

为进一步提高认知精度,一个最常用的方法是让这些精英,在各自的行业里组成一个团体,通过民主辩论的方式产生共识。

共识的偏差要大概率小过所有个体认知的偏差。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每个人犯的错误是不一样的,你的错误和我的错误可以互相抵消,她的错误也可以和他的错误抵消。

这就是为什么企业里的大事,都要经过董事会甚至股东大会的讨论才能通过,这也是为什么疑难杂症需要医生的会诊。大飞机为什么需要两个发动机,两套电子设备?那是根据随机错误抵消的原理。一套坏了,另一套还可以保证安全。

集思广益,民主辩论,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如果信息流通的渠道不畅通,民主辩论的机制被阻断,认知就会回到个人。而一个人,无论多优秀,一定会犯更多错误。

纠错另一种有效方法是保持谦逊。正是由于每个人的认知边界都充满了误差,要想不犯错或少犯错,就必须人为地把自己的认知边界向内调整。

如果自己平均的跳远成绩是5米,遇到3米宽的万丈深渊可以轻易跳过去。但如果深渊是4.9米宽,就有很大风险,起跳时可能踏不到边缘,跳起来可能有逆风,落下去可能会崴脚。如果自己有100人,打50个敌人会胜券在握,但95个危险性就很大。敌人的装备可能比我们好,训练可能比我们完备,斗志可能比我们昂扬。如果敌人有150人,跟敌人正面冲突就非常愚蠢了。

做事低调,留有余地,其实并不是气馁或不自信,实际是为了追求更高的胜率,最大的收益风险比。

道理听起来很简单,付诸行动却很困难。不信大家可以去看股市里的散户:去掉大盘,股市是绝对的零和博弈,有人赚钱一定会有人亏钱。二八定律说明:只有最有判断能力和信息优势的两成投资者,才能在竞争中胜出。剩下底部的八成投资者,为什么会高高兴兴输掉手中的血汗钱?答案只有一个: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认知边界。

纠错的第三种方法是复盘。大多数人判断事物靠拍脑袋,做事靠感觉,成了事庆祝,败了事沮丧;事后就忘掉一切,从头再来。这都是错误的。

事情的成败由众多因素决定:判断是否准确?执行是否有效合理?运气起到正面还是负面作用?

其中,判断和执行是可以控制提高的,运气只能由老天决定。所以,成功不见得是自己高明,失败也完全可能是运气不好。人们往往忽略运气在成败中的作用。

一般来讲,极端的成功和极端的失败往往都是运气使然。如果一个公司一年做一个重大决策,其中有A和B两个选项,一个正确一个错误。即使是在没有判断的情况下瞎猜,也有一半成功的概率。一个人连续5年都猜成功的概率很低,只有3%。但如果有100家同样的公司,大概率有3家,能够全靠运气连续获得5年成功。

因此,做完一件事,无论成败,整个过程都蕴藏着丰富信息。对整个过程进行复盘,对成败进行归因,剔除其中偶然和运气的成份,才可以发现自己判断和执行中的偏差。改正了,下一次才能做得更好。

以上三种纠错的方法,古人的智慧早有覆盖。其中,诸葛亮的“集思广益”说的是民主讨论。《尚书》里说的“满招损、谦受益”,《道德经》里说的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蔽则新,少则得,多则惑“都是教人要保持谦逊。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则是复盘的类似表述。

这篇文章解释智慧底层的“为什么”。纠错的第一步是认识到所有人百分之百会犯错。

文章来源:《经济观察报》

相关阅读

学院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