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授与研究  >  观点文章  

张晓萌——韧性:不确定时代的关键领导力

新冠疫情暴发至今,已经近两年的时间了。记得去年12月的美国《时代》杂志封面上,2020年被打上了大红的“×”,下方赫然写着“有史以来最惨的一年”。

转眼2021年的余额只有两个多月了,我们还很难说已经或者正在走出疫情的阴霾。

空前的不确定性,考验着每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疫情的反复波动,不断被打乱、调整的工作生活计划,逐渐让群体心理滑向倦怠。

在全球范围内,我们都看到新的统计数据和研究实证表明:另一场心理问题的疫情在各国蔓延,2020年以来,美国、英国、日本的抑郁焦虑人群占比、自杀率等指标都呈现同比大幅上升的趋势。

疫情对青少年、女性和其他边缘人群的心理影响更大,引发各方的关注。

今年5月,《纽约时报》刊登了我的好友,也是组织行为学研究领域的同行Adam Grant的一篇文章。文章提出全球2021年的主导情绪是“Languishing”。Languishing一词目前没有直接对应的中文翻译,从方便理解的角度,它和“躺平”有着类似的含义。

而从心理学角度,Languishing是心理健康连续体中的一个阶段,是一种介于抑郁和充满活力之间的状态,可以类比为心理上的“亚健康”,容易被人们忽视。

我用“颓+丧”的组合来概括Languishing,这种平静的绝望极易滑向心理疾病,而如果能够及时调整走出,则会收获更加积极的心态。想要摆脱”颓+丧“,每个人都需要提升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

Resilience是心理学领域一个相对新的概念,在中国被翻译成不同的名词,比如心理复原力、心理韧性和心理弹性等等。

在我看来,“韧性”可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更贴切的对应词。

从字意的角度,汉字“韧”左半部分“韦”的含意是熟牛皮,而右半部分的“刃”字,表示刀割。当两部分合在一起,韧字表达的是皮革柔软而结实,受到外力作用时可变形但不易折断的状态。

心理韧性的概念非常类似,指的是人在面对不利事件或者灾难时的心理恢复速度和程度。

经过疫情的洗礼,韧性的概念越来越受到关注,比如韧性城市、韧性经济等等,从个人层面,我认为疫情时代,人人都是领导者,都需要提升心理韧性,才能推动家庭、组织、经济和社会的恢复和繁荣。

基于这样的初心,从2020年的2月2日开始,我带领长江商学院领导力与行为心理研究中心开启了“战疫同行”系列调研,关注中国企业领导者和员工的心理状态变化,助力个人心理韧性和组织韧性的打造。

我们持续对长江商学院学员为代表的企业领导者的心理状态进行问卷调研,对比分析了三个不同时期的数据——疫情暴发期(2020年2月-3月)、疫情持续期(2020年7月-12月)以及疫情的平稳期(2021年1月-6月)。

调研结果显示,在疫情的持续期,企业领导者的焦虑和抑郁的倾向,较疫情暴发期有大幅度上升。随着疫情进入平稳阶段(2021年),焦虑和抑郁倾向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暴发期的水平。

截至今年6月底的2350份有效问卷显示,32.47%的受访者表现出了焦虑所致的坐立不安倾向,除此之外,大比例的受访者表现出如无法控制忧虑、烦躁易怒、无法集中精神、对很多事情失去兴趣甚至严重失眠等状况。

截止2020年底,在1382份问卷中对未来持乐观态度的企业家和对未来持悲观态度的企业家数量达到了1:1。

中国不是个例。我们搜集到的主要国家最新研究显示:

由于受到了疫情的影响,约有40%的美国成年人,出现了心理疾病的相关症状;

覆盖了澳大利亚、中国和新加坡等亚太国家的Z世代(95后)人群的调研也显示,73%的Z世代群体,认为自己受到疫情的影响,承受着非常大的压力,其中11%的人更是每天都会受到疫情的压力困扰。

从性别角度,我们研究发现:男性受访者的心理韧性普遍高于女性,但分职级来看,女性一把手在整个疫情期间呈现出的心理韧性水平非常高且稳定,高于男性一把手在疫情持续期甚至暴发期的心理韧性水平。

分课程项目来看,长江商学院的CEO项目(学员为行业领军企业的一把手)企业家学员展现出了最高的心理韧性水平,女性CEO项目学员的心理韧性水平也整体高于男性。

“过去未去,未来已来” 

目前,虽然国内疫情已趋向平稳,但从全球来看,“战疫”尚未结束,也无法预测全球何时可以恢复正常。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1年风险报告中,从影响力角度,传染病牢牢地占据着全球风险榜的首位。

今年初,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的一篇文章也给出了预测:在极端乐观情境(疫苗对变异病毒有效,各国协同一致控制疫情——仍需相当长时间达成)与极端悲观情境(病毒持续变异,只有高收入国家能够持续研发疫苗,其他各国疫情不断反复——需更长的时间恢复“常态”)之间,还存在着多种无法预测的中间情境,这意味着想要实现全球自由流动,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对于企业家而言,在这样的全球大变局中,面对这些不确定性,如何定义未来变得非常关键。

毕马威2020年发布的《全球CEO展望报告》中指出,

受到整个疫情和全球局势的影响,79%的CEO认为不得不重新评估整个企业的目标;

77%的CEO认为,更为清晰的战略目标,能够帮助他们在疫情中做出更为快速和有效的决定。

回到中国企业家身上,我们的调研结果也显示出同样的趋势:从员工的角度来说,企业领导者能够清晰地提出战略目标,是其在疫情中缓解员工焦虑和鼓舞士气的非常有效的手段。

同时,在疫情期当中,相比普通员工,企业一把手在反思学习方面明显更为侧重,对CEO来说,战略目标的制定和对未来的思考一定脱离不开对未来趋势的掌握。

在和企业家学员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家特别关注全球政治、经济与科技的走向。

在后疫情时代,企业领导者需要敏锐的洞悉宏观和微观趋势的变化,既能检视经验,又能预判前瞻。全球经济、科技、社会的脉动伏笔,往往潜藏在个体心智的变迁当中。

今年1月,Visual Capitalist 发布了一张集合数据图,统计了来自全球主流财经媒体和咨询机构的200多份报告、文章和访谈,并将其中对2021年的一致预测进行了分类汇总。

其中,几项已经被验证的预测非常值得关注:

第一是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责任投资在2021年迎来爆发。我们已经看到,碳中和、极端天气和能源危机相继成为今年的舆论焦点,中国的投资者、监管者和政策制定者对ESG越来越重视。

第二是人们将会非常认真地重新思考工作及生活方式。近期国内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都在保障员工的劳动权益和身心健康;

第三是全球范围内不平等的加剧。在当前的中国,人们对于全面发展的渴望,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乃至对于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对企业领导者的战略选择和使命担当,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家应从长期视角来审视自身、员工、客户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共赢和发展。

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十二讲》中对历史观曾做过精炼的概括——

历史上过去的不一定过去,其实还存在;而历史上未来的也不一定未来,可能是早已来到。全部历史则成为一大现在,我们正当把握此现在,不断地去奋斗创新。

当下的时代将“过去未去,未来已来”诠释得淋漓尽致。

我们对于心理韧性的研究仍将持续进行。

心理韧性的价值,除了帮助人们从创伤和打击中恢复之外,更重要的是在磨砺中获得成长,把不确定性的考验变为确定的历练。

既然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那我们能做的就是一起把握现在,共同精进,迎接未来。

文章来源:《财经》

相关阅读

学院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