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授与研究  >  观点文章  

李伟——美元的走弱与人民币国际化

文章首发于:《财新网》(2025年4月29日发表)

关税战的硝烟尚未散去,全球经济舞台的货币博弈已悄然转向。

人民币在五一长假期间飙涨,5月5日离岸汇率创下了数月来的新高,背后是中美经贸关系释放出的微妙信号与美元信用危机的双重驱动。全球资本正将人民币视为“低波动、高收益”的避险首选,中国经济的韧性成为最强支撑。

回溯历史,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美元-黄金”双挂钩机制,使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锚定核心。经济实力与制度设计共同夯实了美元霸权,即便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仍凭借庞大的金融市场、低融资成本优势及国际投资者对美债的依赖,维持其主导地位至今。

然而,随着经济力量的转变,特别是中国作为全球经济超级大国的崛起,人民币是否已展现出挑战美元霸权的潜力?而美元的国际中心货币地位是否会被削弱,抑或继续主导全球金融?

长江商学院李伟教授在最近发表于财新网的署名文章中,揭示了美元霸权兴衰的深层逻辑,剖析了人民币国际化要跨越的三道关口。教授认为,当前特朗普政策引发的美元信用危机,恰为人民币崛起提供了战略窗口,而中国能否抓住机遇,将深度影响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权力格局。

最近唐纳德·特朗普糟糕的经济政策又多了一个受害者——美元。

关税战和特朗普反复无常的态度让全球投资者无所适从,但旧问题还没解决,特朗普又开始质疑美联储的独立性,这给市场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结果就是投资者大量的卖出美元,美元的汇率跌跌不休。

美元的贬值似乎让市场产生了一种担忧——美元未来还能保持其国际中心货币的地位吗?对这个问题的答案,笔者有短期和长期两种回答。

从短期来看,美元依然会是国际中心货币,原因很简单——没有替代品。美元的币值缩水了,但欧元、日元和英镑就足够坚挺吗?别的不说,去年日元的急剧贬值,估计大家还多少有点印象吧?人民币在短期内替代美元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从长期来看,美元的国际中心货币地位可能发生动摇,至少是一定程度的削弱,这里面的关键变量就是人民币。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法定货币,人民币有成为国际中心货币的潜力,但这种潜力能否转化为真实的地位则有赖于中国在相关领域的一系列重大改革,这点在后文中会详谈。

温故而知新,在谈美元的国际中心货币地位时,我们需要先看看这种地位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经济体的容量和发展水平是一国货币强弱的基础。根据麦迪森项目数据库2023版(Maddison Project Database 2023,简称MPD2023)的数据,按照2011年的美元(购买力平价)计算,早在1862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就超过了英国。

到了1880年,美国的人均GDP也超过了英国,但当时英国拥有世界上最广大的殖民地,伦敦是全球金融中心,而且大英帝国的荣光还非常耀眼,因此美元离取代英镑仍有不小的距离。

那么美元是什么时候取代英镑的呢?

是二战后。

1944年,美国召集全球44个国家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的币值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的币值与美元挂钩。这种“双挂钩”的体系就是美元成为国际中心货币的核心体现。

二战后,英法德等老牌资本主义强国的实力受到重创,美国经济一枝独秀。根据MPD2023的数据,1950年美国GDP占全球GDP的比例高达27%。而在二战后,美国的黄金储备一度占到全球黄金储备的75%。在这样的实力对比下,美元想不成为国际中心货币都难。

然而,随着二战后日德等国的恢复和崛起,美国的相对实力明显下滑,布雷顿森林体系越来越难以维持。最终,美国政府于1971年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受到了致命一击。美国在此之后还想维持固定汇率制度,但发现有心无力,因此只好于1973年让美元开始随行就市,世界主要经济体从此进入了一个以浮动汇率为主流的新时代。

吊诡的是,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美元并未失去国际中心货币的地位。相反,随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美元的国际中心货币角色甚至有了进一步的强化。

以中国为例,截至2025年3月,中国拥有大约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其中仅美国国债就高达7843亿美元(截至2025年2月)。换句话说,美元失去了黄金这个“锚”,但依然得到了各方的广泛认可。

那么成为国际中心货币有什么利弊呢?先说好处,笔者认为至少有三点:● 第一,可以收铸币税。这个比较好理解,但美国从中获得的实际好处其实不多;● 第二,降低了美国的融资成本。由于别国持有美元,需要投资美国资产,这加大了对美国资产的需求,降低了其融资成本。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国债,根据美国财政部的数据,外国投资者大约持有30%的美国国债。假如不是有这么多的国际投资者,很难想象美国国债能以这么低的成本来融资。这是国际中心货币角色带给美国的最大好处;● 第三,金融武器化。美元是国际中心货币,这赋予了美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巨大的权力,美国可以随时动用各种金融措施制裁他国,这方面的看看俄罗斯、伊朗和朝鲜的例子就知道了。

那么坏处呢?

国际中心货币地位的最大坏处就是美元的汇率会被高估,这导致美国的制造业竞争力很弱,大量的制造业迁往他国,相关就业机会流失。关税战的重要原因就是特朗普要用关税的方法来逆转这一形势,让更多的制造业回流美国,降低美国的贸易逆差。

特朗普想得挺好,但市场给出的回答却是相当的不给情面。

美元的国际中心货币角色是长期历史演变的结果,是各方对相关制度的认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各方对美国相关政策稳定性的预期。只有当这种预期保持稳定的时候,各方持有美元的意愿才会高。碰到像特朗普这么乱来的,大家抛售美元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那么对照美元的案例,我们又该如何看待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呢?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多年前人民币就走出了国门,现在其使用范围正在日益扩大,但我们离国际中心货币的地位还很远很远。

强大的经济体应该有强大的货币,而且这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和结果。只要未来中国经济不停滞,中国的产业继续升级,相关的改革不停步,那么人民币肯定还会继续走强,其距离国际中心货币的地位只会越来越近,不会越来越远。

然而,要真正成为一种国际中心货币,中国至少还要做三件事才行。

第一,取消资本管制。

很难想象,一个无法自由兑换、自由流通的货币如何可以成为一个国际中心货币?要让别人放心使用你的货币,必然需要允许别人可以自由地用这种货币来做交易。

但取消资本管制需要对中国的税制进行一定的改革。企业所得税目前仍是中国的一大税收来源,去年的总额高达40887亿元人民币,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大约19%。一旦取消资本管制,中国将直接面临激烈的税源竞争。

假如中国到时候不能降低企业所得税,那么企业就会迁往税率更低的地方,因此中国需要进行税制改革,降低对企业所得税的依赖,更多转向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就像今天的欧洲国家那样。

第二,发展金融市场,加强有效监管。

当人民币成为国际中心货币时,别国就会对人民币资产出现强劲的需求,一个开放且有活力的金融市场就显得尤为重要。试想,要是没有发达的美国金融市场,那持有美元的人该怎么办呢?

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金融产品是人类发明的最复杂的产品之一,每一个金融产品的背后都是一大堆的合同。各种权利义务交织在那一页一页的文档上,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一般既无能力、也无精力去搞懂这些产品的底细,这意味着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金融市场事涉金钱,又有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就意味着假如缺乏有效的监管,那么其很可能会成为一个污水聚集地。因此要发展金融市场,关键就是要加强有效的金融监管,保护好投资者的利益,让他们可以安心在其中投资,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关于加强有效监管的问题,笔者提一个建议,我们可以参照美国的经验,按投资者实力的强弱进行双轨制的监管。

对中小投资者来说,监管机构应该进行严格监管,重点打击内幕交易和股价操纵等违法行为,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并对金融创新持一种相对审慎的态度;对资金力量雄厚的大投资者来说,他们的博弈能力强,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低,监管机构可以适当放宽监管标准,更多的让交易双方去博弈以达成交易,促进金融创新。

第三,采取措施加快地方政府转型,将中国从一个贸易顺差国转为一个贸易逆差国。

过去笔者曾多次说过,在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中国的最优选择是成为一个贸易逆差国,而非贸易顺差国。同时,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角度来看,中国需要用贸易逆差的方法向全球投资者提供人民币。

为了实现转向贸易逆差国的目标,中国需要采取措施加快地方政府的转型。这么做的原因是在目前的制度下,地方政府热衷于经济建设,而怠于公共服务,这增加了产出,抑制了消费,到头来不得不利用外需来消化过剩产能,推动了贸易顺差的膨胀。虽然地方政府的行为不是造成贸易顺差的全部原因,但其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

假如地方政府还按照目前的规则行事,不把工作的中心转向提供公共服务,那么中国是很难成为一个贸易逆差国的,更不可能成为一个像美国那样的消费大国。

最后,笔者要说的是,从各个角度来看,人民币都是最有可能在未来挑战美元霸权的候选者。我们应该顺应这一趋势,逐步采取措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美国曾领导了二战后规模空前的全球化,美元也在相当长的时间中扮演了较为积极的角色,这为全球经济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现在特朗普要开历史的倒车,这对人民币国际化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危机,危机,我们能否化危为机,将决定中国未来百年的国运,也将从根本上塑造一个新的国际秩序。关于这点,我们当思之、虑之、行之!

相关阅读

学院新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