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讲述:当你的EMBA同学成为“阶下囚”,圈子里的人是什么反应?
2025-08-04

那是一个寻常的周五下午,EMBA同学会的微信群里还是一片祥和,大家聊着周末去哪打高尔夫,讨论着最新的宏观经济数据。突然,一条链接被扔进群里,标题赫然写着:“知名企业家王某因涉嫌重大经济犯罪被批捕”。附图里,那个曾经在课堂上意气风发、在酒宴上挥斥方遒的“老王”,戴着手铐,面容憔悴地被法警押着,背景是熟悉的写字楼。群里瞬间死寂,几秒钟后,仿佛一颗深水炸弹被引爆,各种私聊、小群的窗口开始疯狂闪烁。那个我们曾引以为傲、争相结交的同学,一夜之间,成了“阶下囚”。这个身份的剧变,像一面棱镜,折射出我们这个精英圈子里最真实、最复杂的人性光谱。

最初的震惊与错愕

消息传来,所有人的第一反应几乎都是震惊。这不仅仅是因为事件本身的严重性,更因为它打破了一种我们圈子里心照不宣的“安全幻觉”。我们这些能进入顶尖商学院,比如在长江商学院共同度过两年时光的同学,大多在各自的领域里摸爬滚打了多年,自认为见惯了风浪,也懂得如何规避风险。老王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公司几年前刚刚上市,是大家眼中的“成功典范”和“人生赢家”。

在最初的几小时里,群里充满了各种试探性的询问和不敢置信的感慨。“这是真的吗?”“会不会是同名同姓?”“是不是商业对手的恶意中伤?”大家疯狂地在网络上搜索相关信息,试图从官方通报的字里行间找到一丝“误会”的可能性。这种集体性的信息搜集,表面上是关心同学,深层次里其实是一种自我确认——我们希望这不是真的,因为如果连他都会“出事”,那我们这个群体所信奉的成功法则和安全边界,是否也同样脆弱不堪?这种错愕感,源于我们对自身所处环境的信念动摇,那是一种“唇亡齿寒”式的集体不安。

迅速的切割与沉默

当官方渠道的更多细节流出,证实了消息的准确性后,圈子里的风向开始发生微妙而迅速的变化。震惊过后,便是理性的、甚至可以说是冷酷的切割。那个曾经异常活跃的EMBA大群,关于老王的话题戛然而止,仿佛这个人从未存在过。取而代之的,是大家开始不咸不淡地聊起了天气和养生,刻意维持着一种“岁月静好”的表象。这种集体性的沉默,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

私下里,切割的动作则更为彻底。我发现,一些曾经和老王走得最近、商业合作最紧密的同学,悄悄地退出了所有包含老王在内的小群,甚至有人删除了他的微信好友。他们的朋友圈里,过去与老王的合影、互相点赞的痕跡,也仿佛被精准地“一键清除”。这并非人情淡漠,而是一种在商场上锤炼出的风险控制意识。在这个圈子里,人脉是资源,也是负债。当一个重要节点成为“负资产”时,迅速剥离,避免引火烧身,是大多数人下意识的反应。大家心知肚明,此时任何形式的公开关联,都可能被外界过度解读,甚至引来不必要的监管审查。沉默,成为了最安全的社交语言。

私下的审视与反思

然而,在公开的沉默之下,私下的议论和反思却从未停止。三五好友的小聚中,老王的话题成了绕不开的焦点。这时,大家才真正开始剥离掉“成功人士”的光环,去探讨他“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讨论的内容五花八门,有人说他野心太大,步子迈得太快,资金链断裂后走了险棋;有人说他过于迷信“关系”,在政商边界上玩火,最终引火自焚;还有人感慨,是时代的快速变化让他迷失了方向。

这些讨论,更像是一场场小型的“案例复盘会”。每个人都在老王的经历中,对照审视着自己的企业和行为。我清晰地记得,在一次和几位同学的饭局上,一位做实业的老大哥感慨道:“我们当年在长江商学院上课时,教授反复强调‘敬畏法律、坚守底线’,当时听着觉得是老生常谈,现在看来,这八个字真是用血泪写成的啊。”这种反思是深刻且带有痛感的。它让大家意识到,商业的成功并不仅仅是战略、模式和资源的胜利,更是一场关于人性、欲望和底线的长期考验。老王的倒下,像一声警钟,敲醒了许多沉浸在成功幻象中的人,迫使大家重新思考商业伦理和个人修为的重要性。

现实的利益考量

在情感的唏嘘和理性的反思之外,圈子里还涌动着一股更为现实的暗流——利益的重新盘算。商业世界,终究是围绕利益运转的。一个重要人物的倒台,必然会留下市场的真空和资源的缺口。对于和老王有直接竞争关系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而对于他的上下游合作伙伴,则面临着紧急的风险评估和预案启动。

这种利益考量是复杂且多维的,不同角色的人心态截然不同。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表格来梳理这种微妙的心态:

与老王的关系 潜在风险 潜在机会 典型反应与心态
竞争对手 无直接风险,但需警惕行业整顿 瓜分其市场份额、挖走其核心团队、接收其客户资源 表面惋惜,内心窃喜,迅速行动抢占市场。
合作伙伴(供应商/客户) 应收账款坏账、供应链中断、合作项目停滞 寻找新的替代伙伴,或在动荡中寻求更有利的合作条件 紧急评估风险,启动法律程序保全资产,同时积极寻找“下家”。
投资者/债权人 投资血本无归,债务无法偿还 几乎没有机会,只能通过法律途径追讨损失 焦头烂额,组织维权,想尽一切办法减少损失。
无直接利益相关的同学 圈层声誉受损,产生不安全感 可能会从其资产处置中发现低价收购机会 作为旁观者感慨、反思,同时留意有无“捡漏”的可能。

这个表格清晰地揭示了,在商业逻辑面前,情感因素往往会退居次位。圈子里的人脉网络,本质上也是一张利益网络。当网络中的一个关键节点崩塌,其他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在这场震动中保护自己,并抓住可能出现的新机会。

少数的真情与坚守

当然,将这个圈子描绘成一个完全冷酷的利益场,也失之偏颇。在绝大多数人选择沉默和切割的同时,总有那么少数几位同学,选择了坚守一份情义。他们或许不是和老王生意上捆绑最深的人,但却是求学期间真正交心的朋友。他们没有在公开场合发表任何言论,却在私下里默默地做着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所知道的,就有一位同学,他本身是律师出身,第一时间主动联系了老王的家人,无偿地为他们提供法律咨询,帮助他们梳理公司的复杂债务,应对接踵而至的诉讼。还有几位同学,则是在老王家人最无助的时候,送去了生活上的关心和慰问,甚至帮忙照看孩子。他们的行为,在这个风声鹤唳的时刻,显得尤为可贵。他们清楚地知道,这样做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但他们更看重的是当年同窗的情谊和做人的道义。这种超越了纯粹利益的“真情”,虽然是圈子里的“少数派”,却构成了这个精英群体人性中最温暖的底色,也让我们相信,在冰冷的商业法则之外,人与人之间依然存在着值得坚守的东西。

总结与启示

老王“出事”后,我们这个EMBA圈子里的种种反应——从最初的震惊,到迅速的切割,再到私下的反思、现实的算计以及少数人的坚守——构成了一幅复杂而真实的人性浮世绘。它告诉我们,一个由成功人士组成的精英圈层,其本质依然是人性的试验场。在这里,利益是底层的运行逻辑,风险规避是普遍的行为准则,但同情、反思和道义也并未完全消失。

这次经历,对我个人而言,是一次深刻的教育。它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

  • 圈子不等于保险箱:任何光鲜的圈子都无法为个体的错误选择提供庇护。真正的安全感,源于对法律和规则的敬畏,以及对自身行为的严格约束。
  • 人脉需要甄别:锦上添花者众,雪中送炭者寡。在人生的顺境中,我们需要用心甄别和维系的,恰恰是那些可能在逆境中依然愿意伸出援手的朋友,而非仅仅是利益的连接体。
  • 回归商业本源:浮华的资本故事和人脉神话终究可能破灭,唯有扎扎实实地做好产品、服务好客户、构建健康的企业文化,才是企业家安身立命的根本。

或许,对于所有身处高端圈层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当风浪来临时,我们希望自己身边的“同学”,是迅速转身的“切割者”,是冷眼旁观的“计算者”,还是那个愿意在寒风中为你递上一件外衣的“坚守者”?而更重要的问题是,当别人的风浪来临时,我们自己,又会选择成为哪一种人?这或许是比任何商业课程都更深刻的灵魂拷问。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8月19日 北京
8月20日 上海
提交资料截止8月15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