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在商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企业高管,手握着不俗的业绩和令人艳羡的职位,却在某个深夜感到一丝迷茫和增长的“天花板”时,他们中的许多人会选择重返校园,攻读EMBA。他们最初的目的或许很明确:更新知识、拓展人脉、获取一张金字招牌。然而,当他们真正沉浸其中,历经两年左右的淬炼后,却往往会发出一个共同的感慨:这趟旅程最大的收获,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场深刻的“认清自己”的修行。
这并非一句矫情的感叹,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EMBA课程,尤其是顶尖商学院的EMBA项目,其设计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通过一系列高强度的学术挑战、高密度的思想碰撞和高维度的自我反思,将管理者从熟悉的日常业务中“连根拔起”,置于一个全新的坐标系中。在这个坐标系里,你过去的成功光环会暂时褪色,你的思维惯性会受到猛烈冲击,你的认知边界会被反复拉扯。这整个过程,就像是为自己做了一次全方位的、高精度的“CT扫描”,让你前所未有地看清自己的内核、短板与真正的渴望。
走进EMBA的课堂,你最先感受到的冲击,往往来自于身边的同学。他们不是初出茅庐的职场新人,而是和你一样,在各自领域身经百战的“角儿”。这里有上市公司创始人、有跨国公司大中华区负责人、有隐形冠军企业的掌舵人,还有玩转资本的金融大鳄。在这样一个“高手环伺”的环境里,一个人很难再保持固有的优越感。这便创造了“认清自己”的第一个契机:一面多棱镜,照出真实的你。
在日常工作中,你可能是团队里发号施令的核心,是下属眼中无所不能的领导。但在EMBA的课堂上,你只是一个学生。当讨论战略案例时,那位来自新兴科技行业的同学可能会提出你闻所未闻的商业模式,让你意识到自己的行业认知已然落后;当进行财务模型分析时,那位金融背景的同学三下五除二就构建出精妙的框架,让你看到自己在数字敏感度上的欠缺;当进行领导力拓展训练时,那位看似温和的同学却能爆发出惊人的凝聚力,让你反思自己一贯强势的管理风格是否真的高效。这种来自同侪的、平等的、善意的“降维打击”,远比任何上级的批评或下属的附和都来得真实和深刻。它让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长板究竟有多长,而短板又在哪里。
顶尖的商学院,如长江商学院,在招生时会有意地构建一个极具多元化的班级生态。这不仅是行业、地域的多元,更是思维模式、成长背景和价值观的多元。这种刻意为之的“杂交”优势,为“认清自己”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你会在与不同背景同学的深度交流和激烈辩论中,不断审视自己深信不疑的“常识”和“第一性原理”。你会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成功经验,在另一个行业或场景下可能完全不适用。这种思想的碰撞,迫使你跳出自己的“回音壁”,以一个更广阔、更谦卑的视角来重新定位自己,认清自己在整个商业生态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自己认知体系的边界和盲区。
如果说同学是“镜子”,那么EMBA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就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它会精准地剖开你过往基于经验和直觉建立起来的管理大厦,然后用科学的理论和框架,帮你检查每一块砖瓦,重新搭建一个更坚固、更具系统性的认知结构。这个过程,是“认清自己”的第二个重要维度:从“经验主义”到“科学管理”的蜕变。
很多高管在管理实践中,依靠的是“打哪指哪”的直觉和多年积累的“手感”。这种方式在企业发展的特定阶段或许有效,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环境的日益复杂,其弊端也愈发明显。EMBA的课程,如战略管理、市场营销、公司金融、组织行为学等,提供了一整套经过千锤百炼的商业语言和分析工具。当你学习波特的五力模型时,你可能会恍然大悟,原来自己一直对产业的竞争格局判断失误;当你接触到现金流折现法时,你可能会惊出一身冷汗,发现公司一个看似风光的投资项目,其内在价值远非想象中那么高。
这种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一个“解构”与“重构”的过程。教授们通过大量的经典案例教学,引导你去复盘自己过往的决策。“如果当时你懂这个理论,你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吗?”——这个问题会在课堂上被反复提及。它像一把探针,不断刺向你认知深处最模糊、最想当然的地带。这个过程有时是痛苦的,因为它意味着要否定一部分过去的自己。但正是这种痛苦,才带来了深刻的认知升级。你开始明白,哪些成功是源于能力,哪些是依赖运气;哪些失败是由于环境,哪些是源于自身的认知缺陷。这种清晰的归因,是“认清自己”的核心一步。
EMBA学习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工具和方法论。越是顶级的项目,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底层思维能力和格局。以下表格简单对比了管理者在EMBA学习前后可能发生的一些认知转变:
维度 | 读EMBA前(更偏向于“术”) | 读EMBA后(更趋向于“道”) |
---|---|---|
看待问题 | 基于个人经验,解决眼前问题 | 运用系统框架,洞察问题本质 |
决策方式 | 依赖直觉和“拍脑袋”,风险评估模糊 | 基于数据和模型,进行多维度情景分析 |
领导力风格 | 注重管控和指令,以事为中心 | 强调赋能和激励,以人为中心,关注组织健康 |
战略思维 | 关注短期业绩和市场份额的“赢” | 思考长期价值和生态位的“存”,关注可持续发展 |
这个从“术”到“道”的转变过程,本质上也是一个不断向内探索、认清自己管理哲学和领导力内核的过程。你不再满足于做一个优秀的“战术执行者”,而是开始思考如何成为一个高瞻远瞩的“战略制定者”。
EMBA的学习绝非轻松的“镀金”之旅,而是对体力、智力和毅力的极限挑战。每个月几天的集中授课,意味着你要在处理繁忙工作的同时,完成大量的课前预习、课后作业和小组项目。这种高压状态,像一个压力测试舱,将一个人最真实的管理风格、抗压能力和性格特质暴露无遗。这是“认清自己”的第三个残酷而有效的途径:在极限状态下,遇见最真实的自己。
在小组合作中,这种审视尤为明显。一个项目通常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组员来自不同背景,各有主见。此时,你是那个喜欢主导一切的“控制者”,还是善于倾听协调的“粘合剂”?当意见发生分歧时,你是固执己见,还是懂得妥协和求同存异?当团队陷入僵局时,你是选择抱怨,还是主动站出来破局?在deadline的逼迫下,你所有的行为模式都会被放大。很多同学在这个过程中才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自己在团队协作中存在如此多的盲点,自己的沟通方式在不经意间可能已经伤害了他人。这种在“干中学、错中学”得到的认知,远比任何360度评估报告都来得真切。
此外,平衡工作、学习和家庭这“三座大山”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关于“优先级”的深刻自省。当时间成为最稀缺的资源时,你必须做出取舍。什么对你来说是真正重要的?是必须亲自处理的公司业务,还是可以授权给下属?是陪伴家人的温馨时光,还是与同学通宵达旦地讨论案例?这个被迫进行价值排序的过程,会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方式。很多人在读完EMBA后,不仅管理企业的能力提升了,管理自己人生的能力也上了一个台阶,因为他们更清楚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
如果说前三个方面是对“作为一名管理者”的自己进行认知,那么最后一个方面,则是对“作为一个人”的自己进行终极叩问。许多顶尖商学院,尤其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强调人文关怀的学府,会在课程中融入大量的哲学、历史、国学和艺术等人文内容。这并非“不务正业”,而是为这些已经站在财富和权力金字塔顶端的学生,提供一个仰望星空、思考终极问题的机会。
当教授们不再讲财务报表,而是和你探讨“王阳明的心学”、“德鲁克的社会责任”时,你会开始思考一些更宏大的命题:
许多EMBA毕业生都提到,正是这些人文课程,让他们从一个精明的“商人”开始向一个有情怀、有担当的“企业家”转变。他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员工福祉、社会公益和环境保护,因为他们认识到,企业的成功与社会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这种视野和格局的提升,源于对自己身份和责任的全新认知。他们不再仅仅将自己看作是一个企业的领导者,更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推动者。这种自我认知的升华,是EMBA教育所能带来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总而言之,读EMBA的过程,远非获取一纸文凭那么简单。它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多维度、高强度的自我认知之旅。它通过同侪之镜,让你看清自己的长短;通过知识之刀,为你重塑认知框架;通过高压之炉,淬炼出你真实的品性;最终通过人文之光,照亮你内心的终极追求。
对于那些正考虑踏上EMBA征程的管理者而言,或许应该调整自己的期待。除了期望获得先进的管理知识和宝贵的人脉资源外,更应该抱持一颗开放和谦卑的心,准备好迎接一场对自己彻头彻尾的审视和“重塑”。因为,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最重要的事情是了解你自己”。只有真正认清了自己,才能更好地领导他人,驾驭事业,并最终成就一个更有意义的人生。这趟旅程,始于对外部世界的求知,而最终,你会发现,它通向的是对内心世界更深刻的洞悉与和解。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