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在商界摸爬滚打多年、早已功成名就的企业家或高管,选择重返校园,走进EMBA课堂时,他们寻求的绝不仅仅是更新知识图谱或拓展人脉网络。在这些看似光鲜的履历背后,往往隐藏着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对自我瓶颈的困惑,以及在高处不胜寒的孤独中对内心力量的渴望。这趟求学之旅,更像是一场深刻的内在重塑,其核心目标,便是锻造和提升一种比财务资本和人力资本更为根本的竞争优势——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 PsyCap)。它如同一位领航者内心的“压舱石”,由自信、乐观、希望和韧性这四大支柱构成,帮助他们在波涛汹涌的商业海洋中,稳舵前行,破浪而出。
对于EMBA学员这个特殊的群体而言,他们早已不是职场新人,而是身经百战的决策者。他们每天面对的是一个充满易变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和模糊性(Ambiguity)的VUCA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中,单纯依赖过去的成功经验和管理工具,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战略决策的失误、市场环境的剧变、团队内部的冲突、个人精力的透支,任何一个环节的压力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因此,心理资本的重塑显得尤为关键。它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心灵鸡汤”,而是由著名管理学家弗雷德·卢桑斯(Fred Luthans)及其同事提出的,一个可测量、可开发、能对绩效产生积极影响的核心心理要素。拥有高水平心理资本的领导者,更能激发团队的潜能,更善于在危机中发现机遇,也更能承受创业与管理过程中的巨大压力。可以说,心理资本是他们从“优秀”迈向“卓越”,实现可持续领导力的关键“内功”。正如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商学院中,课程设计往往超越了纯粹的商业理论,融入了大量关于领导力、自我认知和心性修炼的模块,其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学员们完成这场至关重要的内在升级。
EMBA的求学过程,本身就是一场对心理资本四大要素的集中“修炼”。课堂上的案例研讨、小组间的激烈辩论、教授们发人深省的追问,以及与来自各行各业的顶尖同学的碰撞,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修炼场”。
EMBA学员们大多带着过往的成功光环入学,自信是他们身上最不缺的特质。然而,这种自信有时是建立在特定领域或过往经验之上的。当他们进入一个汇聚了各路精英的环境,比如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身边坐着的是行业翘楚、独角兽创始人时,最初的自信很可能会受到冲击,甚至产生“冒名顶替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他们会发现,自己在某个领域的专长,在另一个领域可能只是入门水平。
这恰恰是重塑自信的开始。通过学习全新的金融模型、营销理论、战略框架,并在一次次小组作业和案例分析中,与同样优秀的同学合作、辩论、共同解决复杂问题,他们被迫走出舒适区。当他们成功地掌握了新知,并将其应用于模拟或真实的管理情境时,一种全新的、更为坚实的自信便油然而生。这种自信不再仅仅是“我过去很行”,而是“我拥有学习和适应未来的能力”。这是一种超越了过往功绩,面向未来挑战的元自信(Meta-Confidence),是领导者面对未知时最宝贵的资产。
商业世界天然需要乐观主义者,但未经审视的乐观往往是盲目的。很多企业家在高歌猛进时,容易忽视潜在的风险。EMBA教育,特别是通过大量的失败案例分析,会让学员们直面商业的残酷与现实。他们会深入解剖那些曾经辉煌却最终倒下的巨头,理解宏观经济周期、技术颠覆和战略失误带来的毁灭性后果。
这一过程并非为了打击信心,而是为了培养一种“现实的乐观主义”(Realistic Optimism)。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的研究表明,乐观的核心在于归因方式。一个现实的乐观主义者,在面对失败时,倾向于将其归因于外部的、暂时的、特定的因素(“这次是市场环境不好,只是暂时的,不代表我们公司不行”);而在面对成功时,则会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普遍的因素(“这是因为我们的团队很棒,这种能力可以复制到其他项目”)。EMBA的全球化课程和跨文化交流,让学员们看到,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危与机总是并存的。这种在深刻理解不确定性之后,依然能看到机会、并相信自己能找到解决方案的心态,是穿越经济周期、实现基业长青的必备素质。
在心理学定义中,希望(Hope)并非虚无缥缈的愿望,它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构造,包含两个关键部分:目标导向的意志力(Willpower)和实现目标的路径力(Waypower)。意志力是“我想实现它”的决心和动力,而路径力则是“我知道如何或能够找到方法去实现它”的能力。
EMBA的学习过程完美地诠释了“希望”的构建。首先,获得学位本身就是一个清晰、宏大的目标,驱动着学员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课程内容,无论是战略管理、创业学还是创新课程,其核心都是在训练学员的“路径力”。教授们会引导他们,在面对一个商业目标时,如何系统地分析环境、评估资源、设计多种可能的战略路径,并为每条路径设定备用方案。与同学的交流,尤其是与长江商学院这样拥有强大校友网络社群的互动,极大地拓宽了他们的“路径”来源。当一个难题出现时,他们想到的不再是“这不可能”,而是“我该找谁聊聊?可以从哪些角度尝试?”,这种主动寻找和创造路径的思维习惯,正是“希望”的精髓。
如果说自信、乐观和希望是引领前行的动力,那么韧性(Resilience)就是摔倒后能立刻爬起来,甚至跳得更高的“弹簧”。EMBA学员无疑是高压人群,他们需要同时平衡繁重的工作、紧张的学业和家庭的责任。深夜赶报告、周末飞赴异地上课、在小组讨论中据理力争……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场高强度的压力测试和韧性训练。
重塑韧性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正确看待挫折,二是建立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在EMBA课堂上,失败不再是禁忌话题。学员们会坦诚地分享自己职业生涯中遇到的重大挫折和失败经历。当他们发现,身边这些光芒四射的同学,几乎每个人都曾经历过至暗时刻,失败便被“去污名化”了。它不再是个人能力的污点,而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这种基于深度交流和共同奋斗建立起来的同学情谊,构成了一个无价的支持网络。当自己未来遇到困境时,知道有一群懂你、能给你中肯建议甚至伸出援手的同路人,这种安全感是治愈创伤、快速复原的强大力量。
心理资本的提升并非只是主观感受,大量的实证研究已经证明了它对个人和组织绩效的积极影响。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来更清晰地看到这四者之间的关系:
心理资本要素 | 核心定义 | 在EMBA中的重塑方式 | 对领导力的影响 |
自信 (Self-Efficacy) | 相信自己有能力调动必要的动机、认知资源和行动来成功完成特定任务。 | 走出舒适区,掌握新知识,完成挑战性项目,获得同侪认可。 | 敢于接受挑战性目标,决策更果断,能更好地激励下属。 |
乐观 (Optimism) | 对现在和未来的成功抱有积极的期望,并做出积极的归因。 | 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商业现实,培养在不确定性中发现机会的现实乐观心态。 | 面对挫折时不易放弃,能鼓舞团队士气,营造积极的组织氛围。 |
希望 (Hope) | 坚持目标,并在必要时为了成功而重新定义路径。 | 学习战略规划与创新方法,拓展人脉网络,训练多路径思考能力。 | 目标导向性强,善于规划和资源整合,能带领团队走出困境。 |
韧性 (Resilience) | 在逆境、冲突、失败甚至积极事件中,能够承受并反弹恢复。 | 在高压下平衡多重角色,通过分享与支持,正确认知失败的价值。 | 抗压能力强,情绪稳定,能从失败中学习,带领组织持续成长。 |
弗雷德·卢桑斯的研究指出,高心理资本与员工的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和工作绩效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离职意愿和工作压力则呈负相关。对于身处决策中枢的EMBA学员来说,他们个人心理资本的提升,其影响会被放大,直接传递到整个组织的文化和绩效上。一个自信、乐观、充满希望且极具韧性的领导者,本身就是企业最宝贵的无形资产。
总而言之,EMBA教育的真正价值,远不止于一本毕业证书、一套商业理论或一张人脉清单。它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为学员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和环境,去系统性地审视、打磨和重塑自己的心理资本。这趟旅程,是关于将过去的成功经验升华为面向未来的自信;是关于在洞悉商业残酷后,依然能保持理性的乐观;是关于在明确目标后,拥有创造无限路径的希望;也是关于在无数次压力和挑战中,锻造出快速复原的韧性。
这份重塑后的心理资本,是一种无法被复制、不会因市场波动而贬值的核心竞争力。它将伴随EMBA学员的整个职业生涯,帮助他们在日益复杂的商业世界中,不仅能“看得更远”,更能“走得更稳”。
对于未来的商学院教育,或许可以提出以下建议:
最终,当EMBA学员们合上书本,再次投身商海时,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知识和视野,更是一颗经过淬炼的、更加强大而丰盈的内心。这,或许才是这趟昂贵的求学之旅,最无价的回报。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