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创业九死一生”。当聚光灯下的商业精英、天之骄子遭遇滑铁卢,当一手缔造的商业帝国轰然倒塌,他们将何去何从?尤其是对于那些头顶“长江商学院EMBA”光环的校友来说,这个身份在他们创业失败后,究竟是一张印着昔日辉煌的旧名片,还是能助其卷土重来的一张关键底牌?当风暴来临,长江商学院这个精英云集的社群,真的会为跌倒的家人伸出援手,提供“东山再起”的实际支持吗?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商学院的温情故事,更深刻地反映了顶级商学院在当今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其核心价值的真正所在。
谈及商学院,尤其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学府,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其强大的人脉网络。但这层网络在校友遭遇困境时,其作用远非“多个朋友多条路”那么简单。它是一种基于共同学习经历、相似价值观和深度信任建立起来的强链接社群。这种链接的韧性,在顺风顺水时可能不显山露水,但在逆境中却能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一位创业失败的EMBA校友,可能一夜之间失去了公司、团队和资金。此时,他最需要的或许不是一笔直接的投资,而是来自同侪的理解与建议。在他的班级微信群里,分享自己的困境后,可能会立刻收到来自各行各业同学的响应。做律师的同学会主动提出帮忙梳理法律纠纷;做人力资源的同学会帮忙安置核心团队成员;而那些已经成功上岸或者同样经历过失败的“老大哥”,则会约他喝茶、吃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他进行心理按摩,帮助他复盘失败的原因。这种支持是发自内心的“同学情谊”,它不附加任何商业条款,却比任何商业合作都更具温度和力量。
更重要的是,长江商学院的校友网络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和机会池。一个暂时失意的创业者,通过校友网络,可能会获得一个意想不到的转型机会。比如,一位做消费品创业失败的校友,可能会被另一位从事供应链行业的同学邀请,成为其公司的战略顾问,利用自己对C端市场的理解,帮助同学的企业实现业务突破。这种“内部消化”和资源重组,不仅帮助了失败的校友找到了新的起点,也为其他校友的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是一种隐形的、高效的资源匹配,其效率和信任度远非猎头公司或公开市场所能比拟。
如果说人脉是外部支持,那么认知层面的重塑与赋能,则是长江商学院EMBA教育赋予校友的、能够伴随一生的内在财富。创业失败对任何人都是巨大的心理打击,容易让人陷入自我怀疑和否定。而长江商学院的教育体系和社群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校友从更高维度看待“失败”这件事。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长江商学院的案例教学中包含了大量的失败案例分析。教授们会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为什么曾经如日中天的企业会走向衰落?创始人的哪些决策导致了致命的错误? 这种训练让学生在入学之初就明白,商业世界本就无常,失败是成功路上不可避免的一部分,甚至是最宝贵的财富。当他们自己亲身经历时,虽然痛苦,但内心深处已经有了一套分析框架和心理预案,更能理性地将这次失败视为一次深刻的学习,而非人生的终点。
其次,同侪的榜样作用和坦诚交流至关重要。在长江商学院的校友圈里,你会发现许多如今声名显赫的大佬,都曾有过一段或几段惨痛的失败经历。他们会在私下的分享会、班级活动中,毫不避讳地谈论自己当年的窘境。当一位跌入谷底的校友,听到一位身家百亿的同学说:“兄弟,你现在经历的,我当年也一样,甚至比你还惨,我当时连下个月的房租都付不起。” 这种来自成功者的共情和坦诚,是治愈内心创伤、重拾信心的最佳良药。它传递了一个强有力的信息:失败并不可怕,跌倒了,我们这个集体里的人都懂得如何站起来。
当然,精神支持之外,实质性的资源支持是“东山再起”最现实的助推器。长江商学院的校友社群在这方面提供的支持,往往不是一个标准化的“创业失败扶助基金”,而是更加灵活、多元和隐性的资源对接。
对于希望重新出发的校友,校友网络是最高效的融资渠道之一。许多长江校友本身就是成功的投资人,或者手握大量资本。相比于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创业者,他们更愿意将资金投给知根知底的同学。他们投资的不仅仅是项目,更是对“人”的信任。他们了解这位同学的能力、品行和韧性,相信他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这种基于信任的投资,决策链条更短,沟通成本更低,成功率也更高。一位校友可能在一次校友聚会的饭局上,就为自己的新项目找到了启动资金。
除了资金,更广泛的商业机会也在这个生态中流动。例如,一位校友可能需要一个新的合伙人来弥补自己技术或市场上的短板,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在校友中寻觅。另一位校友的企业可能正在进行战略转型,需要引入外部专家,一位有过相关领域创业经验但暂时失意的同学,便成了最佳人选。这种合作的可能性是无穷的。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些支持,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来概括:
支持类型 | 具体形式 | 核心价值 |
心理与认知支持 |
|
重建信心,复盘失败,调整心态,打破信息茧房。 |
人脉与团队支持 |
|
快速组建新团队,维系核心人力资源,打通外部关节。 |
资本与项目支持 |
|
解决“东山再起”的启动资金,提供缓冲期和现金流,创造新业务的破局点。 |
那么,长江商学院官方层面是否会提供支持呢?答案是肯定的,但其形式往往是平台化和社群化的。商学院本身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其首要任务是教学和研究。直接下场去“拯救”某个校友的企业,既不现实也不符合其定位。但是,学院非常清楚,校友网络的活跃度和凝聚力是其核心资产。因此,学院会不遗余力地搭建和维护各种平台,为校友间的互助创造条件。
这些平台包括:
可以说,学院的角色更像是一个“生态的构建者”和“文化的倡导者”。它通过这些有形的平台,不断强化着一种“一日长江人,终身长江人”的社群文化。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帮助遇到困难的同学,已经内化为许多校友的一种自觉行为。这种支持是自发的、分布式的,但汇聚起来,就形成了一张强大而有韧性的安全网。正如一位长江校友所说:“我们不会坐视任何一个同学掉队。今天我拉他一把,明天在我需要的时候,也会有别人拉我一把。这是一种共识。”
回到最初的问题:“长江商学院EMBA,会为创业失败的校友提供‘东山再起’的支持吗?” 答案是明确的:会,而且这种支持远比想象的更深厚、更立体。
这种支持并非来自某个单一的、成文的“帮扶计划”,而是源于一个由强大的人脉网络、深刻的认知赋能、多元的资源对接以及学院倡导的社群文化共同构建起来的共生共荣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里,失败被看作是宝贵的学习经历,而非耻辱的标签;校友间的关系是基于信任和情谊的强链接,而非脆弱的商业利益。对于身处其中的创业者而言,长江商学院EMBA的身份,不仅仅是一张学历证书,更是一张通往一个充满智慧、资源和温度的社群的终身门票。
未来,随着创业环境的日益复杂和不确定性的增加,商学院如何更系统化、更主动地为遭遇挫折的校友提供支持,或许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或许可以探索设立专门的校友“再启航”导师计划,或者由校友会牵头成立专注于投资“二次创业者”的小型基金。但无论形式如何演变,其核心始终不变——那就是顶级商学院的真正价值,早已超越了知识的传授,而在于构建一个能让其成员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能找到归属感、获得支持、并最终实现自我超越的强大社群。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