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踏入顶级商学院的殿堂之前,我们大多怀揣着明确的目标:汲取前沿的商业知识、编织一张高质量的人脉网络、为自己的履历镀上一层耀眼的光环。我们期待着学会如何更精准地预测市场,如何更高效地管理团队,如何让企业的利润曲线更加陡峭。然而,当两年或更久的学习旅程行至终点,许多人蓦然回首,发现行囊中最沉甸甸的,并非是那些精巧的商业模型或管理工具,而是一种更为内敛、却也更为深刻的心态——敬畏心。
这种转变,悄无声息,却颠覆了我们曾经坚固的认知。它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没有学分,也无法量化考核。但它恰恰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地方,通过其独特的课程设计、教授的言传身教以及同学间的思想碰撞,潜移默化地植入到每一位管理者内心深处的种子。这颗种子,将决定我们未来能走多远,能站多高。
我们来到EMBA课堂时,大多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多年的摸爬滚打,让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也形成了一套自认为行之有效的“成功方法论”。我们自信,甚至有些自负,认为商业世界的运行逻辑已了然于胸。我们渴望学习“新知”,但潜意识里,或许更多是想为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添砖加瓦,寻找验证和补充。
然而,第一堂课开始,这种自信便可能开始动摇。无论是学贯中西的经济学教授,用宏大的历史视角解构我们习以为常的商业现象;还是深谙人性的组织行为学大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管理中“想当然”的误区。你猛然发现,你引以为傲的“经验”,在更广阔的理论框架和更长远的时间维度下,可能只是一个特殊时期的“幸存者偏差”。你所熟悉的行业,只是全球经济这片汪洋大海中的一个小小港湾。你越是学习,越是发现自己的无知。这并非挫败,而是一种醍醐灌顶般的清醒——原来世界如此之大,知识的海洋如此浩瀚。
这种感觉,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这种感受被无限放大。你身边的同学,可能是在你完全陌生的领域里做到了极致的隐形冠军。一次关于“数字转型”的案例讨论,做传统制造业的你,可能会被来自互联网科技、生物医药甚至文化创意产业的同学提出的观点彻底颠覆认知。大家在交流中,不断打破彼此的认知壁垒,又不断在新的维度上重建。这个过程,让我们从一个“全知”的管理者,变成了一个“谦逊”的学习者。我们开始敬畏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不再轻易下结论,不再迷信单一的成功路径,而是对所有未知领域抱持着一颗探索和学习的心。
商业的本质是与市场共舞。成功的企业家,往往被誉为“驾驭”市场的能手。我们习惯于分析趋势、制定战略,试图将市场的不确定性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的产品足够好、营销足够到位、执行力足够强,就一定能赢得市场。这种“人定胜天”的信念,是驱动我们前进的重要动力。
但在EMBA的案例库里,堆满了无数曾经辉煌却最终轰然倒塌的商业帝国的故事。从柯达到诺基亚,从雷曼兄弟到安然,这些案例被反复解剖、复盘。教授们引导我们思考的,不仅仅是“他们做错了什么”,更是“在当时的情境下,他们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决策?”我们惊恐地发现,许多导致失败的决策,在当时看来却是无比“正确”和“理性”的。市场,这个由亿万个体组成的复杂适应性系统,其演变逻辑远非线性思维可以捕捉。所谓的“黑天鹅”事件,其实只是我们认知能力之外的“灰犀牛”。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其著作《反脆弱》中提出的观点,在课堂讨论中被频繁提及。真正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长久生存的,不是那些试图预测和控制一切的“强大”组织,而是那些能够在混乱和冲击中受益的“反脆弱”系统。这让我们深刻理解到,对于市场,我们需要的不是征服,而是顺应;不是控制,而是共生。我们开始敬畏市场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不再将企业的成功完全归功于自己的英明神武,而是懂得了其中“运气”和“时代红利”的成分。这种敬畏,让我们在顺境时保持警惕,在逆境时拥有韧性,致力于打造一个能够穿越周期的、更具生命力的组织。
进入商学院,拓展人脉是几乎所有人的核心诉求之一。起初,我们可能会习惯性地用功利的眼光打量身边的同学:他的公司是什么行业?规模有多大?未来有没有合作的可能?这种以“资源置换”为底色的社交逻辑,在商业社会中再正常不过。
但随着课程的深入,尤其是各种小组作业、团队拓展和私下深聊的展开,你会慢慢放下那副“商业精英”的面具,看到一个个鲜活、立体、有血有肉的灵魂。你会听到,那位平时沉默寡言的同学,是如何在企业濒临破产时,抵押了所有家产,带领几百号员工绝地求生;你会知道,那位看似光鲜亮丽的女性领导者,是如何在平衡事业与家庭的巨大压力下,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激情;你还会发现,那个在课堂上与你激烈辩论的“对手”,私下里却是一个热心公益、十年如一日资助贫困学生的慈善家。
每一个坐在这里的人,都有一部属于自己的、充满崎岖与奋斗的史诗。他们的成功,远非外界看到的那么简单。他们所经历的磨难、所做出的抉择、所坚守的信念,都足以令人肃然起敬。这时,你对同窗的敬畏,不再源于他们头顶的光环或手中的资源,而是源于对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的生命韧性和人格魅力。你开始明白,真正的“人脉”,不是一张张可以利用的名片,而是一群可以相互启发、彼此扶持、共同成长的同行者。这种发自内心的尊重与欣赏,是构建高质量圈层的基石,远比任何商业合作都来得更加坚固和长久。
这种对个体的敬畏,最终会内化为对自我的重新审视。当你发现身边的人都如此优秀且谦逊时,你自然会收敛起自己的锋芒与傲气。下面这个表格,或许可以简单描绘出这种心态的转变:
维度 | 入学前心态 | 毕业后心态 |
知识观 | 我是专家,我需要补充新工具。 | 我是学生,我需要持续学习,敬畏未知。 |
市场观 | 我要征服市场,人定胜天。 | 我要顺应市场,敬畏规律与不确定性。 |
人脉观 | 寻找资源,进行价值交换。 | 寻找榜样,进行思想碰撞,敬畏每个人的奋斗。 |
责任观 | 为股东创造利润,实现商业成功。 | 为社会创造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敬畏企业的影响力。 |
如果说对未知、对规律、对个体的敬畏,更多是个人心智模式的成熟,那么最终极的敬畏,则指向我们肩上的责任。在长江商学院的课程体系中,除了“优术”(商业技巧)层面的打磨,更强调“取势”(洞察趋势)和“明道”(明确价值观与使命)。尤其是“明道”,它拷问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初心:我们为什么要做企业?企业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在过去,我们的答案可能很简单:为了赚钱,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为了给员工提供一份工作。这些都没错,但格局略显狭隘。通过对全球顶尖企业社会责任(CSR)、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的学习,以及与那些真正将“向善”融入商业模式的同学的交流,我们的视野被拉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我们开始意识到,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器官”,其拥有的资源和影响力,赋予了它远超商业范畴的责任。我们的每一个决策,不仅影响着企业的营收报表,还可能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就业、一条河流的生态、乃至一代人的消费观念。
这种对巨大责任的认知,带来的是一种深深的敬畏。我们开始敬畏自己手中的权力,不敢再轻易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长期价值,不敢再忽视商业行为的外部性。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将企业的成长与社会问题的解决相结合,如何在创造商业价值的同时,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这种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的升华,让我们的事业拥有了更崇高的意义和更持久的动力。这颗“敬畏之心”,成为了我们商业伦理的压舱石,确保我们在未来的惊涛骇浪中,不会迷失方向。
总而言之,读完长江商学院的EMBA,你带走的当然有前沿的知识、宝贵的友谊和一张金字招牌。但这些“有形”的收获之下,真正能改变你未来人生轨迹的,或许正是那份“无形”的敬畏心。它体现在:
知识会过时,人脉会流动,但这份源自内心深处的敬畏,将重塑你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成为你应对一切不确定性的底层操作系统。它让你在高峰时不骄不躁,在低谷时不怨不尤,始终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对规律的尊重、对他人的善意和对使命的坚守。这颗“敬畏之心”,或许才是长江商学院EMBA课程给予每一位同学最宝贵的,足以享用一生的财富。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