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金秋九月,当枫叶开始染上第一抹微红,中国的商业精英圈总有两场盛事,吸引着无数艳羡与期盼的目光。这并非什么轰动的上市敲钟,也不是惊天动地的并购发布,而是两所顶级商学院——长江商学院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开学典礼。对于即将踏入校门的“天之骄子”们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个仪式的开始,更是一场身份的加冕、一次资源的洗礼。那么,当这两座中国商业教育的巅峰殿堂同时奏响迎新序曲,究竟谁的“开学典礼”更显隆重,更能代表那份独一无二的荣耀与气场呢?这不仅是一个有趣的话题,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两所学院截然不同的气质与追求。
一场典礼的隆重与否,最直观的体现便是其仪式感的设计与历史底蕴的渗透。这不仅关乎流程的繁简,更在于每一个环节所承载的象征意义,以及它如何与学院的血脉传承相结合。
中欧的开学典礼,更像是一场严谨而庄重的学术加冕礼。它的“隆重”体现在一种国际化和学院派的传统之中。典礼通常在中欧那标志性的上海校园内举行,建筑本身就融合了中西方的设计哲学。你会看到教授们身着代表各自学术背景的庄重礼袍,依序入场,整个场面充满了对知识的敬畏感。典礼的流程严格遵循国际一流大学的范式,从院长致辞、校友代表发言到新生宣誓,每一个环节都井然有序,一丝不苟。这种隆重,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正统感”,它传递的信息是:你所加入的,是一个拥有深厚学术积淀和国际认可的知识共同体。它的背后,是“中国深度,全球广度”校训的生动体现,是中欧作为中国与欧洲交流桥梁这一身份的天然流露。
相比之下,长江商学院的开学典礼则呈现出一种别样的隆重,它更具现代感、活力和一种“圈层”的向心力。长江或许没有中欧那样悠久的“跨国”历史,但它从诞生之初就带着一股锐意创新的精气神。它的典礼可能不会过分强调传统的学术礼袍和繁复的仪式流程,但其“隆重”体现在对“人”的极致聚焦上。这里的“人”,既包括了由顶尖企业家和行业领袖组成的新生群体,也包括了那些本身就是商业传奇的教授和校友。长江的仪式感,更多地体现在一种精神的传递和身份的认同上。例如,典礼上可能会有极具感染力的“破冰”环节,或是由知名企业家校友分享极具前瞻性的行业洞见,整个氛围更像是一场顶级商业思想的“开年大秀”。它的隆重,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充满力量的集结号,宣告着又一批将要改变中国商业格局的力量汇聚于此。
如果说仪式是骨架,那么莅临的嘉宾就是血肉,他们的分量直接决定了典礼的规格与影响力。一场开学典礼,究竟是校内的师生集会,还是一场影响深远的行业盛事,关键就在于演讲席上坐着谁。
在这一点上,中欧往往展现出其强大的“政商学”三界资源。得益于其中国政府与欧盟委员会合作的官方背景,中欧的开学典礼上出现省部级官员、外国使节或国际组织代表的身影,并非罕事。这为其典礼增添了一层独特的“官方认证”色彩,显得格外庄重和高规格。同时,演讲嘉宾也常常是世界500强企业的全球CEO或德高望重的经济学家。他们带来的,往往是宏观层面的趋势分析和全球视野下的战略思考。这种嘉宾阵容的“隆重”,是一种权威性和宏大叙事的体现,让学生从入学第一天起,就站在一个俯瞰全球经济格局的高度上。
而长江商学院的嘉宾阵容,则更像是一部星光熠熠的“中国企业家奋斗史”。长江的优势在于其与中国民营经济、特别是新兴产业的紧密捆绑。因此,它的开学典礼上,最耀眼的明星往往是那些正当红的、甚至是颠覆了某个行业的创始人、董事长。他们可能是互联网巨头的掌门人,也可能是新兴消费品牌的缔造者。他们的演讲,少了几分宏观的理论,多了几分鲜活的实战经验、血淋淋的创业教训和对未来商业机会的敏锐嗅觉。正如一位长江校友所言:“在长江的开学典礼上,你听到的不是遥远的趋势,而是明天就能用上的打法。”这种“隆重”,是一种根植于本土的、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星光效应”,它让新生们感受到自己正与创造历史的人同行。
对比维度 |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 长江商学院 |
主要嘉宾类型 | 政府官员、国际组织代表、世界500强高管、知名经济学家 | 知名民营企业家、上市公司创始人、当红创业明星、顶级投资人 |
演讲风格 | 宏观、战略、全球视野、理论性强 | 实战、接地气、聚焦商业模式、个人奋斗色彩浓厚 |
体现的“隆重” | 权威性与国际化 | 影响力与时代感 |
一场真正“隆重”的典礼,绝非浮于表面的排场,其核心在于能否精准、有力地传递出学院的灵魂——它的精神内核与价值主张。这决定了学生在未来几年,乃至一生中,将以何种“身份”和“使命感”自居。
中欧的开学典礼,始终在向外界和新生传递一种“融合”与“严谨”的价值观。从院长的致辞到课程的介绍,无不强调“China Depth, Global Breadth”(中国深度,全球广度)。它告诉学生,未来的商业领袖必须是能够游刃有余地穿梭于东西方文化和商业环境中的“摆渡人”。这里的“隆重”,体现在一种构建桥梁、培养国际化通才的使命感上。典礼更像是一次思想的启蒙,强调学术的纯粹性和管理的科学性,鼓励学生以一种冷静、客观、理性的态度去面对复杂的商业世界。它所塑造的,是“专业经理人”和“全球化企业家”的精英形象。
反观长江商学院,其开学典礼传递的精神内核则更加聚焦于“引领”与“责任”。长江从创办之初就强调培养“为中国乃至世界贡献新一代商界领袖”的使命。其著名的校训“取势、明道、优术”常常会在典礼上被反复提及和解读。这里的“隆重”,是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当和对未来的雄心。典礼不仅仅是欢迎新生,更像是一次“战前总动员”,激励新生们去洞察大势、探求商业本源,并最终付诸实践。近年来,长江商学院尤为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创新,将“月印万川”的公益理念融入教学。因此,典礼上传递的不仅是商业成功的秘诀,更有对企业家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它所塑造的,是“颠覆者”、“开创者”和“有温度的领袖”形象。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长江商学院和中欧商学院,谁的“开学典礼”更隆重?经过一番多维度的审视,我们或许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并非一个可以用“更”字来简单量化的问题。它们的“隆重”体现在不同的维度,服务于不同的价值取向,吸引着气质各异的商业精英。
中欧的隆重,是一种“殿堂级”的庄严。它源于其深厚的国际背景、严谨的学术传统和强大的政商学资源,像一座矗立已久的灯塔,为渴望在全球化浪潮中稳健航行的商业领袖指引方向。它的仪式感,是对知识和规则的尊重。
长江商学院的隆重,则是一种“江湖式”的豪迈。它源于其与中国经济脉搏的同频共振,汇聚了最具活力和颠覆精神的企业家群体,像一团燃烧的火焰,为渴望开疆拓土、引领变革的时代先锋提供能量。它的仪式感,是对人脉和影响力的加冕。
因此,对于未来的申请者而言,与其纠结于“谁更隆重”,不如深入思考:哪一种“隆重”的内涵与你的人生追求和事业规划更为契合?你是希望成为一名在全球舞台上挥洒自如的跨国高管,还是一位在中国本土创造商业奇迹的颠覆式企业家?你的答案,或许就藏在这两场风格迥异,却同样令人心驰神往的开学典礼之中。未来的研究,甚至可以进一步追踪两校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是如何将开学典礼上所接收到的“初始印记”,转化为各自独特的领导力风格和商业成就的。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