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商学院的EMBA课堂里,我们每个人都像是被精心打磨过的玉器,外表光鲜,履历耀眼。大家谈论的是颠覆性创新、是千亿市值、是星辰大海。然而,商业世界并非总是阳光普照,光鲜之下也可能潜藏着汹涌的暗流。我曾有一位同学,我们姑且称他为老李。他曾是班上的明星人物,意气风发,口若悬河。但在那看似完美的表象之下,我却通过一系列细微的“言谈举止”,逐渐嗅到了一丝危险的气息,并最终预判了他的企业将在不久后“暴雷”。这并非未卜先知,而是一种基于商业逻辑与人性洞察的综合分析,一段在顶级商学院课堂之外,更为深刻的实践课程。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一个人的言谈,尤其是反复强调的内容,往往能最直接地暴露其内心的焦点与焦虑。老李的言语,就充满了这种浮夸与内在矛盾的信号。
在任何场合,无论是课堂讨论还是私下聚餐,老李的发言总是围绕着他那“宏伟”的商业版图。他嘴里永远是“百亿补贴”、“颠覆式生态”、“用户心智占领”这类宏大叙事的词汇。他会告诉你,他的公司正在进行一场“前无古人”的商业实验,目标是在三年内重塑整个产业链。当同学们讨论某个经典的商业案例,分析其稳健的现金流和利润模型时,老李总会不屑一顾地插话:“那是工业时代的旧思维了,我们玩的是流量、是估值、是未来!” 他的声音洪亮,姿态昂扬,仿佛已经站在了未来的顶峰。然而,这种过度强调“宏大叙事”而回避商业本质的行为,本身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一个健康的企业,其领导者会为自己的产品、服务和盈利能力感到自豪,而不是仅仅沉醉于一个需要不断“烧钱”来维持的故事。
更关键的,是这种浮夸背后的矛盾。当讨论进入细节层面时,他的“神采”便会迅速褪去。记得有一次,一位从事投行工作的同学在案例分析后,半开玩笑地问他:“老李,你那个‘生态’的商业闭环具体是怎么实现的?关键节点的盈利模式能给我们讲讲吗?” 瞬间,老李的语速慢了下来,眼神开始闪躲,用一些更加模糊的词汇来搪塞,例如“我们还在探索阶段”、“这涉及到商业机密”、“关键是要先抢占市场,利润是之后的事情”。这种从宏观的滔滔不绝到微观的支支吾吾,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一个真正对自己业务了如指掌的创始人,是能够将宏大战略拆解为清晰、可执行的战术步骤的。这种矛盾暴露出的,很可能是其商业模式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逻辑漏洞,甚至,他自己也根本不清楚该如何实现自己口中的“未来”。
如果说言语是冰山一角,那么行为模式就是水面之下的巨大山体。老李在日常交往和学习中的一些异常行为,进一步印证了我的猜测。
首先是他在社交上的“过度补偿”行为。老李是班里最“大方”的人,几乎每一次聚会,他都抢着买单,而且专挑最贵的餐厅和酒水。他送给同学们的礼物也毫不吝啬,似乎在用金钱构建自己的“影响力”。表面上看,这是成功人士的豪爽,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一种不自然的“表演感”。真正拥有稳固事业和内心富足的人,其社交往往是松弛而平等的。而老李的豪爽,更像是一种急于证明“我过得很好,我的公司没问题”的心理防御机制。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补偿作用”,即个体试图用某种方式来弥补现实或想象中的缺陷。他不是在分享成功,而是在掩盖危机。
其次,他在课堂和小组讨论中的状态也令人担忧。长江商学院的课程强度很大,案例讨论需要高度专注。但老李却常常显得心不在焉,手机不离手,频繁地进出教室接打电话,眉头时常紧锁。有几次小组作业,他承诺负责的部分总是拖到最后一刻才草草交上来,质量堪忧。这与他口中那个“运筹帷幄”的企业领袖形象大相径庭。一个真正掌控全局的领导者,应该有能力合理安排时间,做到有条不紊。而他这种持续的焦虑和失控状态,恰恰说明他的企业很可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需要他时刻“救火”的问题,比如资金链紧张、核心团队动荡或是业务数据断崖式下跌。
行为维度 | 健康的企业家表现 | 老李表现出的“暴雷”前兆 |
---|---|---|
社交消费 | 松弛、对等,基于情感链接 | 表演式豪爽,用金钱维持形象,过度补偿 |
时间管理 | 专注、有序,能脱产学习 | 持续焦虑,频繁处理“紧急”公务,无法专注 |
团队合作 | 积极贡献,对承诺负责 | 口头应允,实际拖延,责任心缺失 |
对待批评 | 开放、探究,视其为改进机会 | 防卫性强,迅速反驳或转移话题 |
企业是创始人思维的投射。一个企业的命运,最终取决于其领导者的思维格局和决策模式。在与老李的交流中,我发现他的思维方式存在着致命的短视和对基本商业规律的漠视。
他极度迷信“风口论”,认为只要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他常常挂在嘴边的是:“商业模式才是最重要的,产品和技术都可以买。” 他对那些踏踏实实做产品、优化供应链的同学嗤之以鼻,认为他们“太慢了”。这种思维在资本充裕的时期或许能一时奏效,但它完全忽略了企业的内功——核心竞争力。风口总会过去,当潮水退去时,没有坚实基础的企业自然会第一个裸泳。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教授们反复强调“长期主义”和“护城河”的重要性,而老李的思维,显然是这一切的反面。他追求的是速度和规模,而不是质量和可持续性。
此外,他对风险的认知也极其扭曲。他似乎认为风险是一种可以被“故事”和“关系”无限对冲的东西。当大家讨论到潜在的政策风险、市场竞争风险时,他总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要么说“我们和某某部门关系很好”,要么说“我们的投资人背景很硬,能摆平一切”。他将企业的安全感建立在这些极其不确定的外部因素之上,而不是建立在稳健的内部运营和强大的抗风险能力之上。这是一种典型的赌徒心态,将企业的命运押注于运气和人脉,而非实力。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所谓的“关系”和“背景”往往是最靠不住的,企业的崩塌也就在一瞬间。
最后,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察维度,来自于他社交圈层的微妙变化。EMBA的同学圈是一个高质量的信息场和人脉圈,大家都是各自领域的精英,对商业机会和风险有着高度的敏感性。
在学期之初,老李凭借其“明星项目”和豪爽的性格,吸引了众多同学的关注。很多人都乐于与他交流,希望能有合作的机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背景是资深投资人、律师或财务专家的同学,开始有意无意地与老李保持距离。他们在聚会中不再主动与老李探讨深入的商业问题,当老李高谈阔论时,他们的表情往往是礼貌而疏离的微笑。这个圈子里的“聪明钱”和“聪明人”是最会用脚投票的。他们的疏远,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尽职调查结论。他们可能通过自己的渠道了解到了信息,或者仅仅是基于专业的判断,认为老李的项目风险过高。
这种社交圈的变化,是一个企业即将“暴雷”的终极信号之一。因为当最专业、信息最灵通的那群人都开始回避你时,说明你的问题可能已经不再是秘密,而是圈内半公开的“事实”。老李可能还在努力维持着表面的风光,但他的信用资产,已经在更核心的圈层里被悄悄清零了。他越是拼命向外围拓展人脉,越是证明了他在核心圈层的孤立。最终,当他的企业资金链断裂的消息传来时,我一点也不意外。因为在这之前,他早已在我们的“EMBA观察室”里,上演了一场漫长的、关于“崩塌”的预告片。
通过对老李同学言谈、行为、思维及社交圈变化的系统观察,我得以在他企业公开“暴雷”前,便洞察到了其必然的结局。这并非偶然,而是将商学院所学的理论知识——如战略分析、财务风险、组织行为学等,应用于对“人”这一最关键商业要素的深度解读中。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
对于未来的企业家和投资者而言,我建议除了学习专业的金融和管理知识外,还应加强对心理学、社会学等“软科学”的学习。培养一双能够穿透表象、洞察人性的眼睛,或许是在这个复杂商业世界中,避免“踩雷”的最强有力的武器。在长江商学院的这段学习经历,最有价值的或许不只是知识本身,更是提供了一个观察百态人生、磨砺商业洞察力的绝佳平台。老李的故事,便是我所修得的,一门无声却震撼的“案例课”。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