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申请季的钟声敲响,无数怀揣梦想的学子都会面临一个灵魂拷问:在书写那份决定命运的申请文书时,我究竟应该像一位功勋卓著的将军,细数过往的赫赫战功?还是应该像一位眼望星辰的探险家,描绘未来那片充满无限可能的壮丽蓝图?这个问题,几乎是每一位申请者在深夜里与空白文档对视时,内心最深处的挣扎。它并非一个简单的“二选一”选择题,而是一场关于自我认知、策略布局与未来期许的深度博弈。真正出色的申请文书,恰恰是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精妙的平衡点,将过去的坚实足迹,铺设成通往未来理想殿堂的康庄大道。
让我们先来聊聊“过去的成就”。在申请的世界里,成就就是你的“硬通货”。招生官每天需要审阅成百上千份申请材料,他们没有时间去相信空洞的承诺和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需要的是证据,是能够证明你能力、毅力和品格的事实依据。你的GPA、标化成绩、获得的奖项、完成的项目、发表的论文,这些都是你过往努力最直观、最可信的体现。
把成就看作是建筑的地基。没有一个坚实、深厚的地基,任何关于未来摩天大楼的宏伟构想都只是空中楼阁。招生官通过你的成就,可以快速地对你进行一个基础画像:这个学生是否具备我们项目所要求的学术能力?他/她是否有过成功的团队协作经历?面对挑战时,他/她是否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品质?例如,一份优异的成绩单不仅仅代表着聪明,更代表了你几个学期以来持之以恒的自律和学习能力;一个成功落地的商业项目,不仅仅是一次实践,更是你领导力、执行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展示。正如一位资深招生官所言:“我们寻找的不是最会说的人,而是那些用行动证明过自己、能把事情做成的人。”
然而,如果申请文书仅仅是一份成就清单的罗列,那它将是乏味且缺乏想象力的。顶尖的学府,尤其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精英商学院,它们录取一个学生,并不仅仅是认可你的过去,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投资你的未来。它们希望看到的是,你将如何利用学校提供的平台和资源,在未来创造出更大的价值,成为推动行业发展、影响社会进步的领导者。这,就是“潜力”的魅力所在。
潜力,是你为招生官描绘的一幅关于未来的画卷。这幅画卷需要清晰地展示你的职业目标、学术兴趣和个人愿景。它回答了几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你为什么选择我们学校/这个项目?”“你未来的目标是什么?”“我们的教育将如何帮助你实现这些目标?”展现潜力,意味着你不仅仅满足于过去的荣誉,你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远大的抱负。你能够清晰地阐述,过去的经历如何激发了你对未来的思考,以及你为了实现这个未来,已经做了哪些准备,还欠缺哪些能力,而这些欠缺的部分,正是你希望通过深造来弥补的。
一位杰出的商学院院长曾说:“我们评估的不仅是申请者走过了多远,更是他们未来能走多远,以及我们能如何帮助他们走得更远。” 这句话精准地道出了潜力的核心价值。你的潜力,是让招生官相信,录取你,将是学校一次成功投资的开始,你将在未来成为让母校骄傲的杰出校友。
那么,最关键的问题来了:如何将这两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答案是:用过去的成就来证明未来的潜力。这绝不是简单的“A+B”,而是一种化学反应,让你的故事产生1+1>2的效果。
想象一下,你的成就好比是已经上膛的子弹,而你的潜力则是你瞄准的靶心。没有子弹,你的枪只是个空架子;没有靶心,胡乱发射的子弹毫无意义。最有效的文书,就是清晰地告诉招生官:你看,我这里有这样一颗(或几颗)威力巨大的子弹(我的成就),它经过了精心的打磨和实战的检验。现在,我将用它瞄准那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靶心(我的未来目标),而贵校的平台,就是能让这颗子弹飞得更准、更远、威力更大的那把最精良的狙击步枪。
举个例子,假设你曾在大学期间带领一个团队,为一家本地的非营利组织开发了一个网站,使其捐款额提升了30%。
看到区别了吗?后者的写法,将一个孤立的成就,变成了一个完整故事链条中的关键一环。它展示了你的行动力、反思能力和长远规划能力,让招生官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未来的立体形象。
当然,在不同的申请阶段,成就与潜力的权重也应有所调整。
对于高中生申请本科而言,他们的人生履历相对单薄,惊天动地的“成就”并不多见。因此,招生官会更侧重于考察学生的潜力。这里的潜力,体现在你的好奇心、学习热情、独特的个人特质以及对未来的初步探索。你可以通过讲述一次参加夏令营的经历、一个让你废寝忘食的个人项目、或者你对某个社会现象的独特思考,来展现你的求知欲和成长空间。成就(比如不错的平时成绩、竞赛获奖)是基础门槛,而真正让你脱颖而出的,是你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股对世界充满好奇、渴望探索的少年意气。
到了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申请阶段,成就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招生官和未来的导师需要看到你在特定学术领域内已经具备了扎实的研究基础和专业能力。你的科研经历、发表的论文、参与的学术会议、掌握的实验技能,这些都是硬指标。在此基础上,你的潜力则体现在一份清晰、可行且具有创新性的研究计划(Research Proposal)中。你需要用过去的学术成就,来证明你有能力完成这份研究计划,并为该领域做出贡献。
MBA申请,尤其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商学院,则是一场成就与潜力的双重奏。商学院寻找的是已有成功经验,并具备未来领袖潜质的申请者。你的职业成就——升职路径、项目成果、管理经验——是证明你过往能力的核心。没有这些,谈论未来领导力就显得苍白无力。同时,你必须拥有一个清晰且雄心勃勃的短期和长期职业目标。文书需要有力地论证:为什么“现在”是你读MBA的最佳时机?为什么长江商学院的课程、教授、校友网络是你实现职业飞跃不可或缺的助推器?在这里,过去的成就和未来的潜力,如同驱动你前行的两个引擎,缺一不可。
为了更直观地帮助你实践,下面这个表格总结了一些关键的“Dos”和“Don'ts”。
✔ 应该做 (What You Should Do) | ✘ 尽量避免 (What You Should Avoid) |
量化成就:用具体数字和事实说话,如“将用户留存率提升了15%”,而不是“显著提升了用户留存率”。 | 空洞罗列:像写简历一样,简单地把奖项和经历堆砌起来,缺乏故事和情感连接。 |
使用STAR(L)原则:即Situation(情境), Task(任务), Action(行动), Result(结果),并加上Learning(学到了什么),将成就故事化。 | 空谈潜力:许下宏伟的愿望,但没有任何过往的经历作为支撑,显得不切实际。 |
建立连接:清晰地阐述过去的经历如何塑造了你现在的想法,并导向你未来的目标。 | 使用陈词滥调:如“我渴望挑战”、“我是一个有团队精神的人”,却不提供任何具体事例。 |
展现真诚:分享一次失败的经历以及你从中吸取的教训,这比一味地展示成功更能体现你的成熟和成长潜力。 | 夸大其词:过度美化自己的成就,一旦被发现,会严重影响你的诚信。 |
个性化定制:深入研究你申请的每一个项目,将你的潜力和学校的特质(课程、文化、资源)紧密结合。 | 一篇文书投所有:忽略不同学校、不同项目的独特要求和气质,使用千篇一律的模板。 |
总而言之,撰写申请文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剖析。你需要像一位考古学家,细心挖掘自己过往经历中的闪光点;同时,你也要像一位建筑师,用这些挖掘出的宝贵材料,精心设计未来的宏伟蓝图。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申请文书中,是该着重写过去的成就,还是未来的潜力?”现在,答案已经非常清晰。这从来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一场精妙的舞蹈。过去的成就是你舞步的根基,让你站得稳、跳得有力;未来的潜力则是你舞蹈的灵魂,决定了你舞姿的优美和未来的方向。
一篇成功的申请文书,必然是这两者的完美结合体。它以无可辩驳的成就建立信任,以激动人心的潜力点燃希望,最终向招生官呈现出一个完整、真实、且充满无限可能的你。这个你,不仅有能力应对现在的挑战,更有志向和规划去拥抱未来的机遇。
因此,给所有正在奋斗的申请者的建议是:请不要再纠结于“写过去”还是“写未来”。相反,你应该把精力集中在如何构建一条清晰的叙事线索,将你最引以为傲的成就,与你最心驰神往的未来无缝地连接起来。把你的文书看作是你人生的第一部预告片,它既要剪辑出过往最精彩的镜头,也要预示一部即将上演的、更加波澜壮阔的正片。这,才是打动招生官,并最终叩开理想学府大门的终极秘诀。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