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企业家或高管,在事业的征途中感到一丝迷茫,当管理的瓶颈似乎不再是方法论的匮乏,而是源于某种更深层次的困惑时,他们常常会将目光投向商学院的“领导力”课程。而在众多选择中,长江商学院的领导力课程总能引发一个有趣且深刻的提问:它究竟是教你如何“管人”的“术”,还是一场引导你“认识自己”的“道”?这个问题并非简单的二选一,它触及了现代领导力教育的核心,也揭示了个人成长与组织发展的终极关联。
在传统的管理观念中,领导力常常被简化为一套可以学习和复制的工具集。它关乎如何设定清晰的KPI(关键绩效指标),如何进行有效的授权与激励,如何运用权力和职位来驱动团队达成目标。这是一种“向外看”的领导力,重点在于“术”的层面——即管理他人的方法和技巧。这种模式在工业时代,当组织结构层级分明、任务相对标准化的背景下,确实卓有成效。管理者如同棋手,员工如同棋子,目标是赢得棋局的胜利。
然而,随着时代进入一个充满不确定性(VUCA)的、以知识工作者为主体的新阶段,这套“管人”的“术”开始显得力不从心。当创新、应变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时,领导者面临的挑战不再是如何“控制”员工,而是如何“激发”他们。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早就预言:“未来的领导者,需要从‘老板’转变为‘教练’。”而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练,前提是你必须深刻地了解自己这个“主教练”的战术风格、情绪模式和价值体系。于是,领导力的焦点开始从“向外管人”转向“向内求索”,完成了一场从“术”到“道”的深刻进化。
长江商学院的领导力课程,正是在这一进化浪潮中,明确地将天平倾向了“道”的一端。它并非摒弃“术”的训练,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框架之下。课程的设计理念似乎在传递一个核心信息:一切卓越的外部管理,都源于深刻的内部认知。 如果一个领导者不了解自己的情绪扳机点,他就可能在压力下做出毁灭性的决策;如果他不清楚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他就无法为团队塑造一个有凝聚力的文化。因此,在长江商学院,学习领导力更像是一场旅程的开始,起点不是你的下属,而是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这句镌刻在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的箴言,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被赋予了全新的商业内涵。这里的“认识自己”,远非“我知道我性格内向/外向”这么简单,它是一套系统性的、多维度的自我剖析过程。
首先,课程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测评工具和工作坊,帮助学员建立一个关于“我是谁”的客观坐标系。这可能包括但不限于:
<li><strong>领导力盲点识别:</strong> 通过360度反馈等机制,让学员从上级、同级、下级的多重镜面中,看到那个“自己所不知道的自己”。很多时候,领导者自认为的“雷厉风行”,在他人眼中可能是“专断粗暴”;自认为的“深思熟虑”,也可能被视为“犹豫不决”。这种认知偏差,恰恰是阻碍领导力提升的最大障碍。</li>
<li><strong>价值观与驱动力探索:</strong> 引导学员深入思考,究竟是什么在驱动自己前行?是成就感、权力、还是利他精神?当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使命发生冲突时,该如何抉择?这种深度的灵魂拷问,帮助领导者找到自己领导行为的“定盘星”。</li>
其次,这种自我认知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与真实的商业案例和个人经历紧密结合。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教授们扮演的更多是“催化师”和“引导者”的角色。他们会通过“行动学习”等方式,将学员置于复杂的、模糊的管理情境中,让他们在实践中观察自己的反应,反思自己的决策逻辑。比如,在一个模拟的危机处理项目中,学员可能会惊讶地发现,自己面对压力时的第一反应是逃避而非直面。这个“发现”本身,比学会十个危机处理模型更有价值,因为它揭示了需要修正的底层心智模式。
正如组织行为学大师沃伦·本尼斯所言:“成为领导者的过程,与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成年人的过程,是同义的。” 长江商学院的课程,正是这样一个帮助商业精英们在心智上“再成熟一次”的过程。它教你撕掉CEO、创始人、高管的标签,直面一个真实的、有优点更有缺点的“人”。
如果说“认识自己”是道,那么“管人”就是术。长江商学院领导力课程的精妙之处,在于搭建了一座从“道”通向“术”的坚实桥梁,让学员明白,向内求索的终点,是为了更好地向外辐射。
一个深刻认识自己的领导者,在管理实践中会展现出截然不同的行为模式。他们的“管人”技巧不再是生搬硬套的理论,而是从自我认知中生长出来的、充满智慧和同理心的艺术。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来看看这种转化是如何发生的:
自我认知(向内求索) | 对应的管理行为(由己及人) |
---|---|
认识到自己的急性子和控制欲 | 学会有意识地放慢语速,给予下属更充分的表达空间;在授权时,克制住频繁干预的冲动,真正做到“疑人要用,用人要疑”。 |
发现自己害怕冲突,倾向于做“老好人” | 刻意练习“建设性反馈”的能力,明白一时的“不得罪人”可能会导致团队问题的长期恶化;学会为了组织的长远利益,去承担必要的冲突和压力。 |
清晰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是“诚信”与“创新” | 在招聘时,会格外看重候选人的诚信记录;在资源分配上,会向高风险但可能带来突破的创新项目倾斜,从而将个人价值观融入组织文化。 |
通过反思,理解了自己成长的艰辛 | 对团队中崭露头角的年轻人会更有同理心和耐心,愿意投入更多时间进行辅导和培养,成为一名真正的“导师型”领导。 |
这种由内而外的领导力,其力量是巨大的。它能建立起心理学家所说的“心理安全感”,让团队成员敢于说真话、敢于试错。它能带来真正的“追随”,而非基于职位的“服从”。当领导者展现出真实、坦诚和自我觉察时,他们的人格魅力本身就构成了最强大的影响力。这已经超越了“管理”的范畴,上升到了“引领”的境界。
长江商学院的课程设计,正是围绕这一转化过程展开。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在于创造一个“场域”。在这个场域里,来自不同行业的顶尖人才,在教授的引导下,彼此成为镜子,相互激发,共同完成这场从“认识自己”到“影响他人”的蜕变。这或许就是为什么许多校友在回顾学习经历时,提到的最大收获并非某个商业模型,而是“对自己有了全新的认识”或“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力量”。
回到最初的问题:长江商学院的“领导力”课程,是教你管人,还是教你认识自己?
答案已经非常清晰:它通过教你深刻地“认识自己”,从而让你真正学会如何智慧地“管人”,或者说,引领人。 这是一个递进关系,而非选择关系。“认识自己”是根,“管人”是叶。没有深厚根基的滋养,枝叶的繁茂终究无法持久。
这篇文章的目的,正是为了剖析这一现代领导力教育的核心逻辑。在今天这个复杂多变的商业世界,领导者最大的挑战,往往不是来自外部市场的竞争,而是源于内部认知的局限。长江商学院的领导力课程,正是抓住了这一痛点,它所倡导的,是一种“反求诸己”的智慧。它告诉我们,领导力的提升不是一场向外的征服,而是一场向内的修行。当你真正理解了自己,你才能理解人性;当你管理好了自己,你才能影响世界。
对于未来的领导者而言,这或许是最重要的启示:在学习如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前,不妨先花些时间,安静下来,问问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场始于内心的旅程,其终点,将是更广阔的商业天地和更丰盈的人生境界。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