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长江商学院,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那些如雷贯耳的商界领袖校友,还是那句“取势、明道、优术”的深刻校训?在许多人眼中,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学府,其品牌光环足以超越地理的限制。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只要能踏入这扇门,无论身处何方,都能共享那张巨大而无形的资源网络。然而,当我们拨开品牌的光环,将目光聚焦于其最具活力的两个校区——北京和上海,一幅截然不同的画卷便徐徐展开。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浮出水面:长江商学院在哪,真的不重要吗?答案或许会颠覆你的认知。对比北京和上海的校友圈生态,你会惊奇地发现,地理位置不仅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校友价值实现方式的关键所在。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灵魂和气质,这种气质塑造了生活于此的人,也定义了在此生根发芽的圈层文化。北京和上海,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两座超级城市,其迥异的城市性格,直接渗透到了长江商学院校友圈的血液之中,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资源禀赋。
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与文化中心,其校友圈天然带有一种“顶层设计”的宏大气质。 这里的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政策与战略的味道。长江商学院的北京校友圈,更像是一个围绕着权力、资本和国家级平台构建的强关系网络。圈内的交流,往往离不开对宏观经济形势的探讨、对产业政策的解读,以及对国家战略方向的把握。在这里,你能接触到的,可能是手握重金的国企掌门人,是深谙政策走向的部委智囊,或是站在互联网、TMT行业风口浪尖的平台型企业家。他们的共同点是,视野宏大,关注的是整个国家乃至全球的“大棋局”。
因此,北京校友圈的资源,更多体现在其“高度”和“广度”上。一个项目要想获得成功,可能需要的不仅仅是商业模式的精妙,更需要对政策的精准理解和对顶层资源的有效撬动。正如一位长江校友半开玩笑所言:“在北京的饭局上,聊的都是几十亿、上百亿的生意,谈的是如何影响一个行业的未来。在这里,人脉的深度往往比商业计划书的厚度更重要。” 这种独特的资源禀赋,对于那些从事与国家战略紧密相关、需要强大政策支持或致力于构建平台型生态的企业家而言,无疑是无价之宝。
与北京的宏大叙事形成鲜明对比,上海则散发着一种精致、专业和国际化的商业气息。 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和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海的校友圈呈现出一种“海派”风格。这里的圈子,更像是一个由金融家、跨国公司高管、专业服务人士(律师、会计师、咨询师)以及深耕消费领域的品牌创始人共同组成的精英社群。他们的话题,可能围绕着全球资本市场的动向、跨境并购的复杂操作、新消费品牌的精细化运营,或是艺术品投资的最新风向。
上海校友圈的资源,更侧重于其“精度”和“深度”。这里的商业逻辑,更尊崇市场规则和专业主义。一个企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其对全球供应链的整合能力、对消费者心智的精准洞察以及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运作能力。长江商学院的上海校友们,往往在这些领域拥有深厚的积累。他们的互动,可能是在一场私密的红酒品鉴会上敲定一笔风险投资,或是在黄浦江的游艇上,与来自华尔街的基金经理探讨全球资产配置。在这里,专业能力和国际视野是赢得尊重的硬通货。
地理位置不仅决定了资源的类型,更直接塑造了当地的创业生态和机会风口。对于长江商学院的学员——这些本身就是中国商业世界中最敏锐的猎手而言,身处不同的城市,意味着他们瞄准的“猎物”和采用的“狩猎方式”也大相径庭。
北京的创业生态,长期以来被互联网的浪潮所主导。这里诞生了无数试图“改变世界”的平台型公司。其创业逻辑的核心,往往是“模式创新”和“规模效应”。创业者们热衷于寻找一个巨大的市场痛点,然后通过资本的力量迅速催熟,以“赢者通吃”的姿态占领市场。从O2O大战到共享经济,再到如今的AI大模型,北京始终是中国最具爆发力的创新策源地之一。这里的创业者,需要的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对流量的极致运用,以及在资本牌桌上合纵连横的胆识与魄力。
对于身处北京的长江商学院校友来说,这个生态意味着巨大的机会。校友网络能够为他们提供早期融资所需的“天使”,也能在企业扩张期对接顶级的VC/PE资源。更重要的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需要与政府监管部门进行有效沟通时,北京校友圈内深厚的人脉资源便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北京的创业环境,更适合那些心怀壮志,渴望一战定乾坤的“屠龙少年”。
相比之下,上海的创业生态则显得更为“务实”和“多元”。除了繁荣的金融科技(FinTech)之外,上海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以及品牌消费等领域都拥有深厚的产业基础。这里的创业,不那么迷恋于“一夜暴富”的神话,而是更强调技术壁垒、精细化运营和可持续的盈利能力。上海的创业者,更像是一位耐心的“园丁”,他们愿意花费数年甚至十数年的时间,去打磨一款产品,去构建一个品牌,去攻克一项“卡脖子”的技术。
对于长江商学院的上海校友而言,这里的创业机会更为细分和深入。校友网络可能无法帮你一夜之间成为“独角兽”,但却能在产业链的上下游为你链接最可靠的合作伙伴;能在你进行海外扩张时,提供熟悉当地法律和市场的专业人士;能在你打造高端品牌时,分享最前沿的营销理念和消费者洞察。上海的创业环境,更适合那些具备工匠精神,信奉长期主义,并希望在全球化的舞台上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实干家。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北京和上海校友圈的差异,我们可以参考下表:
维度 | 北京校友圈特点 | 上海校友圈特点 |
核心气质 | 宏大叙事、政治导向、家国情怀 | 精致主义、商业导向、国际视野 |
资源优势 | 政策信息、国家级平台、TMT与央国企资源 | 国际资本、金融服务、跨国公司网络、消费品牌 |
创业风口 | 模式创新、平台经济、To G/To B业务、AI | 技术创新、品牌出海、To C业务、生物医药、金融科技 |
社交范式 | 信息交换导向的饭局、私密会所、高尔夫 | 生活方式融合的酒会、艺术展、游艇俱乐部 |
价值实现 | 通过撬动顶层资源,实现指数级增长和行业影响力 | 通过整合全球资源,实现可持续增长和专业领域领导力 |
如果说资源和机会是校友圈的“里子”,那么互动方式和生活方式则是其鲜活的“面子”。地理位置同样深刻地影响着长江商学院校友们日常交往的场景和方式,这不仅是风格的差异,更反映了价值观的异同。
在北京,校友间的互动往往带有更强的“目的性”和“议程感”。一场聚会,可能就是一个小型的行业论坛或政策研讨会。大家围坐在一起,交流的是最新的行业动态,探讨的是可能的合作机会。即使是看似轻松的高尔夫球局,挥杆之间可能也伴随着对某个项目的尽职调查。这里的社交,效率很高,信息密度极大,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建立在价值交换的坚实基础上。这是一种务实且高效的互动模式,完美契合了北京快节奏、高强度的城市脉搏。
而在上海,校友间的互动则更加“场景化”和“生活化”。社交的边界被大大拓宽,工作与生活的界限也变得模糊。校友们的聚会,可能是在外滩的某家米其林餐厅,在莫干山的某个设计师民宿,或是在一场当代艺术展的开幕酒会上。大家在品味美食、欣赏艺术、享受生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建立情感连接,商业合作往往在不经意间水到渠成。正如一位在上海的长江校友所说:“我们不‘谈’生意,我们‘过’生活,生意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这种将事业融入生活,追求工作与生活平衡(Work-Life Balance)甚至融合(Work-Life Integration)的理念,正是“海派”文化的精髓体现。
行文至此,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问题:长江商学院在哪不重要吗?
答案已经显而易见。对于一所将“人脉”和“网络”作为核心价值之一的商学院而言,地理位置绝非一个可以忽略的背景板,而是深刻塑造其价值形态的决定性因素。长江商学院的品牌固然强大,但这份价值需要通过具体的、在地化的校友网络才能被激活和释放。北京校区和上海校区,如同两棵根植于不同土壤的大树,虽然同宗同源,却生长出了形态各异、果实风味也截然不同的枝干。
北京的校友圈,为你提供的是一张通往中国权力与资本核心的地图,它能赋予你改变潮水方向的势能;而上海的校友圈,则为你打开了一扇面向全球商业舞台的窗户,它能赋予你在世界级竞争中乘风破浪的专业技能。二者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只有是否匹配你的个人特质、事业阶段和未来愿景。
因此,对于未来的商学院申请者,尤其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拥有多个校区的顶级学府,我们的建议是:不要仅仅被品牌的光环所吸引,更要深入思考地理位置背后的战略内涵。 问问自己:
你的答案,将直接指向那个最适合你的城市。因为选择一所商学院的校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选择一个生态系统,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更是选择一种你希望成就的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版图的持续演化,未来或许我们还需要探讨深圳校友圈的科技创新力,或是成渝校友圈的内陆市场潜力。但无论如何,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是:在商业的世界里,地理,永远是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