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考:长江EMBA的“成功学”导向,是否会扼杀真正的创新精神?
2025-08-02

当一群已经在中国商界叱咤风云的企业家、高管和创始人,选择再次踏入课堂,他们寻求的究竟是什么?在像长江商学院这样汇聚了时代精英的殿堂里,学员们渴望汲取能够让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智慧。然而,一个深刻的问题也随之浮现:当商学院的EMBA项目,尤其是其课程设计、案例分析和校友文化,不自觉地偏向于总结和复制过去的“成功学”时,它是否会在无形中压制了那种真正需要的、从0到1的、颠覆性的创新精神?这不仅仅是对某一所商学院的拷问,更是对整个精英商业教育模式的反思。

成功学的实用主义光环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成功学”导向在EMBA教育中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强大的吸引力。这里的“成功学”并非指市面上那些浮夸的心灵鸡汤,而是指一种以结果为导向,通过系统性地学习、拆解和模仿成功企业的战略、管理模式和商业范式,来提升学员自身企业运营效率和商业价值的教学方法。对于EMBA的学员来说,他们大多已是企业的掌舵人或核心决策者,时间和金钱成本都极为高昂。他们来到商学院,首要目的往往是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寻求企业增长的“第二曲线”。

在这种背景下,一套被验证过的、可复制的成功路径,无疑是最具诱惑力的“产品”。长江商学院的教授们通过对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巨头企业的深度案例剖析,为学员们提供了一套精密的“手术刀”,让他们能够精准地解剖商业世界的内在逻辑。学习如何进行高效的资本运作、如何构建强大的组织能力、如何利用网络效应快速占领市场——这些都是“成功学”框架下的核心内容。它们是实用的、高效的,能迅速转化为企业看得见的业绩增长。更重要的是,强大的校友网络本身就是一种“成功”的聚合,学员们通过相互链接,整合资源,往往能创造出“1+1>2”的商业价值。这种务实的价值,是任何一所顶级商学院都无法忽视的。

创新:在不确定中舞蹈

然而,真正的创新精神,其本质却与“成功学”的确定性背道而驰。创新,尤其是在今天这个被“颠覆”一词频繁刷屏的时代,更多的是一场在无人区的探索,一场在浓雾中的舞蹈。它要求决策者拥抱不确定性,容忍甚至鼓励失败,并且愿意为那些短期内看不到回报的、疯狂的想法投入资源。创新不是对现有地图的精细描绘,而是勇敢地喊出“这里应该有一片新大陆”,然后扬帆起航。

哈佛商学院的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在其经典著作《创新者的窘境》中早已深刻揭示,那些管理最优秀、最注重客户需求和财务回报的公司,恰恰最容易被颠覆性创新所淘汰。为什么?因为它们的整个决策体系和文化,都是围绕着优化现有业务、服务现有主流客户而建立的。这正是“成功学”逻辑的极致体现。当一个EMBA项目过度强调如何成为一个更优秀的“现有范式管理者”时,它就有可能在学员的思维中构建起一道坚固的壁垒,让他们对那些看似粗糙、市场不明、利润微薄的颠覆性机会本能地排斥。

在一个充满成功者的环境中,承认失败、展示脆弱,需要巨大的勇气。当周围的同学都在分享企业营收又增长了多少、又完成了一轮巨额融资时,一个正在进行九死一生的创新探索、可能明天公司就不复存在的创业者,他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是可想而知的。这种环境可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成功路径依赖”,让学员们更倾向于选择安全的、可预测的道路,而不是充满风险但可能带来巨大突破的创新之路。

是熔炉还是流水线?

那么,长江商学院这样的EMBA项目,究竟是激发创新的“熔炉”,还是复制成功的“流水线”?答案或许是复杂的,它同时扮演着两种角色,其最终效果取决于课程设计、教授引导以及学员自身的选择。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对比其双重影响:

维度 可能扼杀创新的“流水线”效应 可能催生创新的“熔炉”效应
课程与案例 过度聚焦于分析已成功的“巨头”案例,容易陷入“后视镜”思维,教人如何模仿,而非如何创造。 提供前沿的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框架,帮助学员跳出日常经营,从更高维度思考产业终局和未来趋势。
同学与网络 社交导向可能偏向于短期资源置换和生意合作,追求即时回报,而非长远的思想碰撞。 汇聚来自不同行业、拥有多元视角的顶尖人才,跨界交流本身就能激发出意想不到的火花和创新灵感。
文化与氛围 强烈的成功者光环和高昂的学费,可能带来对“失败”的零容忍文化,追求稳妥和确定性。 顶尖教授的引导和挑战式教学,能够激发学员打破思维定式,进行深度反思和自我批判。

这种双重性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例如,当教授在课堂上深度剖析一家公司的成功之道时,如果引导的重点是“这家公司做对了什么,我们可以如何借鉴”,那么这更偏向“流水线”。但如果引导的重点是“在当时的环境下,这家公司面临哪些我们今天看不到的约束?如果换做是你,你会不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它的成功模式在未来五年是否依然有效?”,这种批判性、前瞻性的提问,则是在点燃“熔炉”。

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学习成功,而在于如何学习成功。是将其视为一本可以照搬的“标准答案”,还是将其看作一个激发思考、引以为戒的“活体标本”?这考验着商学院的教育智慧。

工具箱与掌舵人的选择

最终,商学院提供的是一个顶级的“工具箱”和一片广阔的“航海图”,但如何使用这些工具,选择哪条航线,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学员——这位“掌舵人”自己手中。一个EMBA项目,对于不同的学员来说,其价值和意义是截然不同的。

我们可以将学员大致分为两类:

  • 优化者(Optimizer):他们来到商学院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优化和放大自己现有的成功。他们希望学习更高效的管理方法,结识能带来直接业务帮助的同学,让自己的企业从优秀走向卓越。对于他们来说,“成功学”导向的课程和资源是“正中下怀”的,能够精准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 -
  • 探索者(Explorer):他们可能正处于事业的瓶颈期,或者内心深处涌动着颠覆现有格局的冲动。他们来到商学院,更多是希望寻找一种“可能性”,一种全新的认知框架,或者一个能与自己共鸣、一起“疯狂”的同路人。对于他们来说,必须有意识地去“抵抗”那种纯粹的成功学惯性,主动去寻找那些能够挑战自己、甚至让自己感到“不适”的观点和课程。

因此,将扼杀创新的责任完全归咎于商学院的“成功学”导向,是不公平的。学员的主观能动性至关重要。一个真正的创新者,即使身处一个强调复制成功的大环境中,也依然能从中汲取养分,同时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和批判精神。他会把别人的成功经验看作是需要绕过的“雷区”,而不是要追随的“圣经”。他会利用强大的校友网络去验证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而不是仅仅把它当作拓展业务的渠道。

结论:在巨人的肩膀上,仰望还是远眺?

综上所述,“长江商学院EMBA的‘成功学’导向,是否会扼杀真正的创新精神?”这个问题的答案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它更像一把双刃剑:其锋利的一面,是为中国企业家提供了系统化、高效的成长路径和宝贵的资源网络,这在商业世界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实用价值;而其另一面,则确实存在着固化思维、抑制冒险、让学员陷入“成功者陷阱”的潜在风险。

重申本文的探讨目的,并非要否定精英商学院的价值,而是在于强调一种平衡和自觉。对于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教育机构而言,未来的挑战在于,如何在传授“成功之道”的同时,为“创新之苗”提供一片肥沃且宽容的土壤。这可能意味着:

  • 课程设计上,除了经典的成功案例,是否可以引入更多的“失败学”案例,深入剖析那些曾经辉煌但最终倒下的巨头,让学员对风险和不确定性有更深刻的敬畏。
  • 文化建设上,能否设立一些“创新特区”,比如鼓励跨界组队进行“无用之用”的探索性项目,并以过程中的学习和认知突破,而非最终的商业结果作为评判标准。
  • 教授角色上,更多地扮演“提问者”和“挑战者”,而不是“布道者”,激发学员对既有商业范式的批判性思考。

对于走进商学院的每一位精英学员而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可以选择抬头仰望巨人曾经达到的高度,并试图复制他的路径;但更有价值的选择,或许是借着这个高度去远眺那片无人涉足的、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最终,是成为一名卓越的成功复制者,还是一名伟大的未来开创者,这道选择题,答案永远在自己手中。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8月19日 北京
8月20日 上海
提交资料截止8月15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