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公司不够大,在长江EMBA的同学中会产生“自卑感”吗?
2025-08-02

当那封印着“长江商学院”字样的录取通知书静静躺在桌上时,激动与喜悦过后,一丝隐忧或许会悄然爬上心头。环顾自己一手打拼的公司,它或许在行业内小有名气,或许正处于高速成长期,但与那些动辄营收百亿、员工上万的巨头相比,似乎显得有些“迷你”。一个现实而尖锐的问题随之而来:在汇集了如此多商界精英的EMBA课堂上,我,会因为公司不够“大”而感到格格不入,甚至产生自卑感吗?这个问题,不仅关乎面子,更触及我们在一个新集体中自我定位与价值实现的核心。

价值标尺的多元化

首先,我们需要打破一个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式:即公司的规模是衡量一个人商业成就的唯一标尺。在顶尖商学院的生态系统中,尤其是在以“取势、明道、优术”为理念的长江商学院,其录取的逻辑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多元。招生委员会寻找的不是一个由财富500强高管组成的“复制品军团”,而是一个充满活力、背景各异、能够相互激发、共同成长的多元化社群。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班级里所有同学都来自超大型企业,他们的视角、面临的挑战(如流程僵化、创新乏力)、解决方案或许会高度趋同。这样的环境,虽然“高大上”,却也可能成为一个精致的“信息茧房”。相反,正是因为有了来自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同学,课堂讨论才能迸发出真正的火花。你所代表的,可能是一家在细分领域深耕多年的“隐形冠军”,拥有极致的产品主义和客户粘性;可能是一家模式创新的科技初创公司,代表着未来的商业趋势;也可能是一家正在经历数字化转型的传统企业,你的实践经验对许多同学来说是宝贵的“活案例”。这些独特的价值,是无法用简单的营收数字或员工人数来衡量的。

长江商学院的视角

长江商学院的教授们和校方,更看重的是你的领导力潜质、创新精神、行业洞察力以及为社群贡献价值的意愿。他们评估的是你这个“人”,以及你所带领的“组织”在未来的可能性。你的公司虽然当前规模不大,但如果它拥有清晰的战略、健康的增长态势和独特的竞争壁垒,这恰恰证明了你作为创始人和领导者的卓越能力。在教授眼中,你从0到1、从1到10的经历,其复杂性和挑战性,丝毫不亚于在大企业中从100到1000的过程。你的困惑、你的试错、你的成功,都是构成商学院知识图谱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

因此,与其将公司规模视为一个“短板”,不如将其看作一个独特的“价值标签”。你是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代言人,是创新与活力的象征。在课堂上,当讨论到企业如何保持敏捷性、如何进行低成本创新、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突破市场时,你的发言将比任何教科书都更具说服力。你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成功”二字最生动的多元化诠释。

“自卑感”的真实来源

聊完了外部环境的评价体系,我们更需要向内探索——那份潜在的“自卑感”,究竟从何而来?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这种感觉往往并非源于他人的直接评判,而是来自我们内心的“社会比较”机制以及可能存在的“冒名顶替综合征”(Imposter Syndrome)。

当我们置身于一个精英云集的环境中,会不自觉地启动比较程序。我们容易拿自己的“短处”(公司规模小)去对比别人的“长处”(公司规模大),而忽略了自身的优势和对方可能存在的劣势。你看到的是同学A掌管着千亿市值的上市公司,却可能没看到他正为企业转型而彻夜难眠;你羡慕同学B的企业是行业龙头,却不了解他身处庞大体系中,每一个决策都要经过漫长的博弈。正如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在其“社会比较理论”中指出的,人们倾向于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估自己的观点和能力,但这种比较往往是不全面的,甚至是扭曲的。

“冒名顶替综合征”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自我怀疑。心理学家Pauline Clance和Suzanne Imes最早描述了这种现象,指的是一些成功人士无法将自己的成就内化,总觉得自己是“侥幸成功”,不配拥有现在的地位,并时刻担心被“揭穿”。当你拿到长江EMBA的录取通知时,这种感觉可能会被放大:“我是不是不够格?招生官是不是看错了?”这种心态会让你在与同学交往时变得被动和退缩,过分关注自己的“不足”,从而错失了宝贵的学习和交流机会。说白了,打败你的,往往不是别人的眼光,而是你内心那个预设自己“不行”的声音

学习的核心价值

t

让我们回到就读EMBA的初衷——我们来这里,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炫耀公司规模,还是为了学习成长、拓展认知、链接未来?答案不言而喻。EMBA的核心价值在于知识的重构、思维的提升和高质量的连接。在这个场域里,你最重要的身份是“同学”,而非“某某公司的老板”。

在课堂上,教授抛出一个案例,大家围绕它展开激烈讨论。此时,真正有价值的,不是你的头衔或公司的财报,而是你基于自身经验和思考所提出的独特见解。一个来自大型国企的同学可能会从宏观政策和组织协同的角度分析,而你,作为一家民营企业的创始人,则可能从市场反应速度、现金流管理、一线炮火的听闻者等角度提供截然不同的洞察。这两种视角没有高下之分,只有互补与融合。正是这种差异,才构成了学习的全部意义。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看不同背景的同学能为集体带来的独特价值:

同学背景 传统观念中的“价值” 在EMBA社群中的实际贡献
大型企业高管 公司规模大、资源多、社会地位高
  • 分享规模化管理、体系化运营的经验与教训。
  • 提供宏观行业趋势和产业链的全局视野。
  • 成为潜在的战略合作伙伴或资源整合者。
中小型企业创始人(你) 公司规模小、资源有限
  • 分享从0到1的创业心法、试错经验和生存智慧。
  • 提供关于市场敏锐度、快速决策和精益运营的鲜活案例。
  • 代表了中国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带来创新和接地气的视角。
“隐形冠军”企业主 行业外知名度不高
  • 分享在细分领域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和战略定力。
  • 揭示利基市场的成功逻辑。
  • 带来关于产品、技术和客户深耕的深度思考。
投资人/金融家 不直接“做”实业
  • 提供资本市场的视角,帮助同学理解商业的金融逻辑。
  • 分析商业模式的优劣和企业的长期价值。
  • 成为连接产业与资本的桥梁。

从上表可以看出,每一个角色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你的“小”,恰恰是你贡献的独特性所在。当大家都在谈论“大象如何跳舞”时,你能告诉他们“蚂蚁如何撼动大树”。

如何化解这份焦虑

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后,更重要的是采取积极的行动来化解这份焦虑,真正融入并享受EMBA的学习旅程。这不仅仅是心态调整,更需要具体的策略和行动。

首先,完成一个关键的心态切换:从“证明自己”切换到“成长自己”。不要把每一次发言、每一次小组讨论都当作一场需要赢的“考试”,而应将其视为一个吸收养分、锻炼思维的“练习场”。你的目标不是为了让别人觉得你“很厉害”,而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厉害”。带着开放和学习的心态,你会发现,周围的同学更多的是可以请教的良师益友,而非需要提防的竞争对手。

其次,这里有一些具体可行的建议:

  • 主动贡献,而非被动等待:在小组讨论或课堂互动中,不要因为觉得自己的案例“小”而羞于分享。恰恰相反,要主动将你的挑战、你的思考、你的成功经验作为“活教材”贡献出来。例如,你可以分享:“我们公司小,预算有限,所以在市场推广上,我们是这样通过社群裂变做到百万用户的……” 这样的分享,真实、具体,充满力量,远比空泛的理论更能引起共鸣。
  • 真诚链接,而非功利社交:不要总想着“我能从他身上获得什么资源”,而是多问问“我能向他学习什么?”。在课间、午餐或私下聚会时,真诚地向你敬佩的同学请教,倾听他们的故事和困惑。你会发现,卸下身份的铠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软肋和挣扎。这种基于人性层面的真诚交流,是建立深度信任和长久友谊的基石。
  • - 聚焦长板,而非紧盯短板:坦然承认你的公司目前规模不大,但这不代表你没有优势。将你的精力聚焦于展示和强化你的“长板”——或许是你在某个专业领域的深度认知,或许是你对新生代消费群体的独到理解,又或许是你个人极具感染力的领导魅力。你的价值,在于你的“不同”
  • 拥抱脆弱,建立信任:在适当的时候,适度地“示弱”,坦诚地提出自己的困惑,反而是一种自信的表现。例如,你可以说:“各位同学,我最近在公司股权激励上遇到了一个难题,想听听大家的建议。” 这种姿态会拉近你与他人的距离,让大家觉得你是一个真实、可信赖的人,也更容易获得真诚的帮助。

总结:你的价值,由你定义

回到最初的问题:“我的公司不够大,在长江EMBA的同学中会产生‘自卑感’吗?” 答案是:这种感觉可能会出现,但它完全是可控且可以被超越的。它更像是一场对你自我认知的压力测试,而非对你商业成就的终极审判。

本文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学习环境中,价值的评判是多元的,公司规模绝非唯一标准。学校看重的是你的独特性、潜力和贡献精神。“自卑感”更多源于我们内心的不当比较和自我设限。而EMBA学习的核心,在于通过与不同背景的同学交流碰撞,实现认知升级和共同成长,你的“小”恰恰是这份多元化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因此,如果你正为此感到困扰,请记住,你之所以能坐进这间教室,本身就证明了你的优秀。现在,你需要做的不是去证明你“配得上”这里,而是去思考如何最大化地利用这个平台,去学习、去链接、去贡献,最终实现自我和事业的跃迁。未来的研究或可进一步探讨,不同规模企业领导者在EMBA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差异及其背后的原因,但这已是后话。对于当下的你而言,最重要的课题是:放下包袱,挺起胸膛,以一个学习者、贡献者和创造者的身份,去定义属于你自己的价值。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8月19日 北京
8月20日 上海
提交资料截止8月15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