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长江商学院EMBA课堂的那天,我以为自己只是一个求知若渴的学生,怀揣着一个笔记本和一支笔,准备记录下教授们的真知灼见。我期待的是系统的管理知识、前沿的商业案例和宝贵的校友网络。然而,随着课程的深入,我惊讶地发现,那些在灯下被我一笔一划记录下来的零散笔记,正悄然发生着质变。它们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点,而是开始互相连接、碰撞、生长,最终在我面前铺开的,竟是一幅脉络清晰、目标明确的创业路线图。这段旅程,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和颠覆。
在踏入长江EMBA的殿堂之前,我对商业的理解大多源于实践中的摸爬滚打和零散的阅读。我懂得如何管理一个团队,如何看懂一份财报,但这些知识点像散落的珍珠,缺乏一根强有力的线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真正的商业智慧。我渴望的,不仅仅是“术”层面的提升,更是“道”与“势”的顿悟。而长江的课堂,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升维思考的场域。
这里的教授们,不仅是学贯中西的学者,更是洞察商业本质的思想家。他们讲授的,远不止于经典的商业理论。例如,在战略课上,教授不会只让你背诵波特五力模型,而是会引导我们探讨,在今天这个快速变化的数字时代,传统的护城河正在如何被跨界打劫者颠覆?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势”将如何影响我们未来十年的“取势、明道、优术”?这些讨论,逼迫我跳出自己熟悉的行业和日常的运营琐事,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审视商业世界。我的课堂笔记,开始记录下的不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和“会怎样”。这些关于底层逻辑和未来趋势的思考,正是创业路线图的基石——它决定了你要去往何方,以及为何要去。
更重要的是,这种从知识到洞见的转化,是在高强度的互动和碰撞中完成的。课堂上,教授们常常以苏格拉底式的方式提问,而你身边的同学,则是来自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当一个金融背景的同学,用资本的视角解构你的商业模式;当一个深耕供应链的同学,指出你产品路径中的潜在瓶颈;当一个互联网营销专家,为你设想一种全新的用户触达方式……每一次的观点交锋,都像一次思想的淬炼。我的笔记本上,开始出现大量的箭头、问号和旁注,记录着这些思想火花。这些笔记,将原本平面的知识,构建成了一个立体的、多维的认知网络。正是这个网络,让我看到了创业机会中那些不为人知的连接点和可能性,洞见由此而生。
如果说教授的教诲是路线图的经线,那么同学间的切磋琢磨,就是路线图的纬线。它们共同编织出了一张坚实而细密的网络,让创业之路不再是孤军奋战。来长江之前,我以为“人脉”是参加EMBA最重要的收获之一,但我对“人脉”的理解,还停留在“多个朋友多条路”的浅层认知上。而在这里,我真正体会到,最高质量的“人脉”,是能够与你同频共振、共同成长的“战友”。
我的创业想法,最初只是一个模糊的雏形。当我第一次在小组讨论中分享它时,得到的不是客套的恭维,而是直言不讳的挑战和极具建设性的建议。一位从事消费品行业的同学,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的产品定位问题:“你的目标用户画像不够清晰,你试图满足所有人,最后可能谁也满足不了。”另一位技术出身的同学则提醒我:“你设想的技术实现路径过于理想化,忽略了研发周期的不确定性。”这些反馈,虽然尖锐,却无比珍贵。我的笔记上,开始详细记录下这些来自不同专业视角的“灵魂拷问”和改进方案。这个过程,就像是我的创业项目在上市前,经历了一场由顶尖专家组成的、免费的、高强度的压力测试。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关系也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当我们为了一个案例通宵达旦地辩论,当我们一同去参访校友企业,当我们一起在戈壁挑战赛中互相扶持,一种超越普通友谊的信任和默契悄然建立。渐渐地,我的创业路线图不再是我一个人的闭门造车。在我思考股权架构时,一位做投行的同学给了我最专业的建议;在我为寻找种子用户发愁时,一位做市场的同学直接帮我链接了几个精准的社群资源。他们不再仅仅是“同学”,而是我创业路上的早期“顾问团”和“资源库”。我的那本笔记,也因此增添了许多名字、电话和具体的行动计划,它变得越来越有血有肉,越来越像一份可以立即执行的作战计划。
知识和人脉,如果不能落地,终究是空中楼阁。长江EMBA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它强大而务实的“知行合一”文化,它像一座桥梁,将理论的象牙塔与商业的真实战场紧密连接。我的课堂笔记,正是在这座桥梁上,完成了从“纸上谈兵”到“沙盘推演”的惊险一跃。
每一门课程,都像是在为我的创业路线图添砖加瓦。市场营销课教我如何精准定位、如何构建品牌故事;财务管理课让我学会了如何搭建健康的财务模型,如何用投资人的语言去阐述商业价值;组织行为学则让我开始思考,未来公司的文化应该是什么样的,如何设计激励体系才能凝聚人心。这些理论框架,不再是冰冷的模型,而是我可以直接套用的工具箱。我开始用一张大白纸,将这些模块进行重组,形成了我创业路线图的核心章节。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下面这个表格清晰地展示了部分课程内容是如何直接转化为我的创业路线图的具体部分的:
长江EMBA课程模块 | 创业路线图对应章节 | 核心转化价值 |
战略管理与创新 | 第一章:市场机会与战略定位 | 定义了赛道选择、竞争优势和长期愿景,避免了战略性迷失。 |
营销管理 | 第三章:产品与市场策略 | 构建了从用户画像、产品定义(MVP)到上市推广(Go-To-Market)的完整路径。 |
公司理财与资本市场 | 第五章:财务预测与融资计划 | 建立了未来三年的财务模型,并制定了清晰的、分阶段的融资需求和股权稀释计划。 |
人力资源与组织行为学 | 第六章:团队搭建与企业文化 | 明确了核心创始团队的能力模型、股权分配原则以及早期企业文化的价值观。 |
此外,大量的案例教学和企业参访,更是将实践的颗粒度打磨到了极致。我们深入探讨过一家明星创业公司是如何从0到1,也复盘过一家巨头企业为何会错失风口。这些鲜活的成败故事,让我得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为自己的路线图规避了无数潜在的“坑”。我的笔记里,充满了各种“Warning List”和“Best Practice”,它们是比任何商业理论都更宝贵的实战经验。最终,当我的毕业论文选择以我的创业项目作为主题时,这本厚厚的笔记,已经为我提供了一份内容详实、逻辑严密、论证充分的商业计划书初稿。
创业是一场认知和心力的长跑。在走进长江之前,我的内心充满了创业的冲动,但更多的是一种“匹夫之勇”式的迷茫。我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但对于前路的艰难险阻,对于如何将一个想法变成一个可持续的生意,我缺乏系统性的认知和发自内心的自信。这种不确定性,是创业者最大的心魔。
长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系统化的“祛魅”和“赋能”过程。“祛魅”,是让你看清商业的本质,不再盲目崇拜风口,也不再畏惧所谓的巨头。通过学习,我明白了任何成功的商业模式都有其底层的逻辑和演化的路径,它是可以被解构、被学习的。这让我从对未知的恐惧,转变为对规律的敬畏和探索的渴望。“赋能”,则是全方位的。它不仅是知识和方法的赋能,更是视野和心力的赋能。当你发现身边最优秀的同学都在面临和你类似的焦虑,当你听到功成名就的校友分享他们曾经九死一生的经历,你会意识到,孤独和挫折是创业的常态。这种“过来人”的共鸣,给了我巨大的心理慰藉和前行的勇气。
我的课堂笔记,忠实地记录了我的心路历程。翻开第一页,上面可能写着对未来的种种疑问和担忧。而翻到最后一页,笔记的字里行间,透出的则是一种基于深度思考的笃定。这种笃定,不是盲目乐观,而是因为我的路线图上的每一步,都经过了理论的推敲、同学的质询和自我的反复诘问。我知道我的优势在哪里,也清楚我的风险点是什么,并为之准备了预案。这本笔记,最终成为了我内心信念的压舱石。当我决定真正踏上创业征程时,我不再是一个仅凭一腔热血的梦想家,而是一个手持详尽地图、心中有底的行者。
回望这段旅程,那本厚厚的、写满了字的笔记本,早已超越了其本身的物理意义。它是我在长江商学院EMBA求学时光的缩影,更是一次自我重塑和事业新生的见证。它清晰地勾勒出了一条从混沌到清晰、从想法到行动的完整路径:
可以说,我走进长江,本想求一瓢饮,长江却给了我一片浩瀚的海洋。这本由课堂笔记演化而来的创业路线图,不是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更高维度的起点。它提醒我,真正的学习,从来不是为了获得一份文凭或一些谈资,而是为了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并勇敢地用它去创造价值。对于未来的创业者和管理者而言,或许最重要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的大脑,去一个能激发你深度思考、链接优秀同路人的地方,亲手写下那本属于你自己的“路线图”。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