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商学院这样汇聚了各界精英的圈子里,每一次觥筹交错,都不仅仅是酒精与味蕾的碰撞,更是一场无声的社交观察与价值评估。饭局与酒会,作为商业交流不可或缺的润滑剂,早已演变成一个独特的场域。在这里,你如何端起酒杯,如何与人敬酒,如何应对劝酒,甚至是如何在微醺状态下保持风度——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共同构成了你的“酒品”。它像一张无形的名片,悄无声息地传递着你的个人信息,深刻地影响着你在这个精英圈层中的口碑与未来。
“酒品”并非指酒量的大小,而是一个人饮酒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品格、修养与情商的综合体现。它是一面镜子,能映照出一个人在压力、放松、甚至是失控边缘时的真实面目。对于EMBA的同学们来说,他们早已过了需要用拼酒来证明自己实力的阶段。他们更看重的是,在酒精这个催化剂的作用下,一个人能否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得体的举止和对他人的尊重。因此,一个人的“酒品”,往往成为其个人品牌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信任的建立、人脉的拓展和机遇的把握。
古人云:“酒后见真章。” 这句话在EMBA的社交圈里,被演绎得淋漓尽致。酒桌上的行为,往往被视为一个人真实品性的缩影。一个拥有良好酒品的人,通常表现为懂得节制、尊重他人、言行有度。他们会主动关心同桌的每一个人,无论是选择的酒水,还是敬酒的顺序,都显得恰到-好处。他们从不强人所难,对于不善饮酒的同学,会用茶或饮料巧妙化解尴尬,既维护了对方的面子,也展现了自己的体贴与风度。
这样的行为传递出的信号是:这个人有很强的自控力,懂得换位思考,并且尊重规则与他人的边界。在商业合作中,这种品质至关重要。一个连自己酒杯都控制不好的人,如何让人相信他能掌控一个复杂的项目或一笔巨额的投资?正如一位在长江商学院执教多年的教授所言:“我们观察一个潜在的合作伙伴,常常会从一些非正式的场合入手。一顿饭、一场酒,足以让我们看到他性格的底色。那些酒品好的人,往往在合作中也更可靠、更值得信赖。”
相反,那些酒品差的人,则会在酒桌上暴露无遗。比如,有些人喜欢“霸王敬酒”,强迫他人饮酒,把“不喝就是不给面子”挂在嘴边,这暴露了其自私和控制欲强的一面;有的人则一喝就多,口无遮拦,大谈特谈自己的“光辉事迹”,甚至泄露商业秘密或评价他人是非,这显示出其极度不成熟和缺乏职业素养;更有甚者,酒后失态,行为举止粗鲁无礼,这不仅会让自己颜面尽失,更会迅速摧毁之前建立起来的所有良好印象。在EMBA这个高度重视信誉的圈子里,一次糟糕的酒品表现,就可能让你被贴上“不靠谱”、“情绪化”、“难合作”的标签,口碑一落千丈。
如果说课堂上学习的是硬核的管理知识和商业理论,那么酒桌则是一个考验和提升情商(EQ)的绝佳演练场。EMBA的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背景各异,职位高低不同。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交环境中,如何通过酒桌上的互动,拉近彼此的距离,同时又保持适当的界限,极其考验一个人的情商。
高情商的体现,在于懂得如何“说话”。祝酒词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的人祝酒,干巴巴地一句“我敬大家一杯”,索然无味。而有的人则能结合当下的情景,巧妙地赞美主人家的安排,真诚地肯定某位同学的成就,或是幽默地调侃一下最近的热点,三言两语就能让气氛热烈起来,让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感到舒服和被尊重。他们懂得在何时举杯,向谁举杯,以及如何措辞,每一次敬酒都成为一次有效的“情感投资”。
此外,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也是高情商的体现。比如,当有人执意劝酒时,低情商的人可能会生硬拒绝,导致气氛尴尬;而高情商的人则会用幽默的方式化解,比如“我这酒量是‘一杯倒’,倒了可就没人听您分享真知灼见了”,或者主动端起茶杯,“我以茶代酒,敬您一杯,情意更真”,既表明了立场,又给了对方台阶下。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处事方式,会让人觉得此人通情达理,值得深交。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酒桌上高情商与低情商行为的对比,我们可以参考下表:
行为场景 | 高情商(EQ+)表现 | 低情商(EQ-)表现 |
敬酒 | 祝酒词有内容,能照顾到多数人,眼神真诚,姿态谦逊。 | 强行要求他人“干杯”,只顾自己说,忽视他人感受。 |
被劝酒 | 幽默、委婉地拒绝,或主动以茶代酒,态度友好。 | 生硬拒绝,面露不悦,或勉强喝下后抱怨。 |
他人不饮酒 | 主动为其点饮料或茶水,表示理解和尊重。 | 反复追问原因,甚至嘲讽“不够意思”。 |
微醺状态 | 话语依然得体,懂得适时“收声”,或主动结束话题。 | 滔滔不绝,吹嘘自己,打探他人隐私,言语失控。 |
进入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商学院,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核心的价值在于构建一个高质量的人脉网络,即积累“社交资本”。而酒桌,正是这种社交资本快速积累或迅速流失的地方。良好的酒品,是增加个人社交资本的强力助推器。
一个酒品好的人,在饭局上会成为一个受欢迎的“连接者”。他们善于观察,能发现座中可能被冷落的人,并主动通过敬酒或话题将其融入集体。他们懂得倾听,在别人分享时给予积极的回应。这种行为展现出的善意和格局,会迅速赢得他人的好感和信任。大家会觉得,这是一个值得信赖、可以合作的伙伴。饭局之后,人们更愿意与他保持联系,分享信息、资源和机会。久而久之,他的社交网络质量和广度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相反,糟糕的酒品则是社交资本的“粉碎机”。试想一下,在一次重要的校友聚会上,某位同学因饮酒过量而大吵大闹,或是在酒后对一位行业前辈出言不逊。这样的事件一旦发生,其负面影响会迅速在圈子内扩散。人们在私下里会评价他“不稳重”、“情商低”,甚至“有风险”。未来,当有好的项目或合作机会时,大家会下意识地将他排除在外。他失去的不仅仅是一次机会,而是整个圈子对他信任的基石。在这个信息高速流动的时代,坏口碑的传播速度远超想象,一次酒后的失态,足以让你在EMBA圈子里的社交资本瞬间清零。
口碑如同酿酒,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发酵。一个人的酒品,正是其口碑发酵过程中最重要的“酵母”。一次两次的良好表现,或许只是让人觉得“还不错”,但长期一贯的优雅得体,则会塑造出一个坚不可摧的个人品牌。
在EMBA的圈子里,人们的交往是长期的。从入学时的破冰,到模块学习的小组讨论,再到毕业后的校友活动,大家有无数次机会在各种场合,包括酒桌上,相互观察和了解。那些始终如一展现出良好酒品的人,其口碑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值。大家会形成一个共识:“某某同学,人特别好,做事靠谱,酒桌上尤其能看出他的修养。” 这种由衷的赞誉,比任何华丽的履历都更有说服力。当他需要帮助时,会有无数双手伸向他;当他发起项目时,会有一大批信任他的追随者。
这种长期发酵的口碑效应,其力量是巨大的。它会超越单纯的同学关系,延伸到商业合作、职业发展乃至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位长江商学院的校友曾分享过一个真实案例:他所在的一个投资圈子,在决定是否吸纳一个新成员时,除了考察其专业能力和过往业绩,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会邀请他参加几次私人晚宴。目的就是观察他在放松状态下的言行举止,尤其是酒品。因为他们相信,一个能在酒桌上始终保持清醒、理性和尊重的人,在面对商业世界的巨大诱惑和压力时,也更能守住底线,做出正确的决策。
总而言之,一个人的“酒品”在EMBA圈子中绝非小事,它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个人品行、情商、社交智慧和长期信誉。具体来说,其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核心层面:
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精英荟萃的环境里,每一位同学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大家评判一个人的标准早已超越了财富和职位这些外在标签,而更注重内在的软实力。酒品,正是这种软实力中最接地气、也最容易被观察到的一个维度。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成功者,不仅要在商场上运筹帷幄,也要能在生活中,尤其是在酒杯交错之间,展现出自己的人格魅力与修养。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随着商业文明的进步,强迫性的“酒桌文化”正在逐渐被更健康、更多元的交流方式所取代。未来的商业领袖,或许更应该倡导和建立一种包容的社交氛围,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舒适的状态下进行真诚的交流。然而,在当下,洞悉并掌握“酒品”这门无声的语言,无疑仍是在EMBA圈子里行稳致远、赢得口碑的重要一环。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