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EMBA的课堂,就如同将一艘在商业蓝海中游刃有余的航船,驶入了一片充满挑战与机遇的知识激流。对于许多在各自领域已是翘楚的精英而言,重返校园的兴奋感很快就会被排山倒海的课业、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所带来的“高压”感所取代。工作、家庭、学习,三座大山似乎在一夜之间拔地而起,让人喘不过气。然而,正如一位经验丰富的船长懂得如何驾驭风浪,而不是与之对抗,EMBA的学习之旅也并非一场需要拼尽全力的百米冲刺,而更像是一场考验耐力与智慧的马拉松。在这场旅程中,如何告别焦虑,拒绝“内卷”,找到专属于自己的节奏和可持续的“舒适区”,不仅是完成学业的关键,更是实现自我超越的必经之路。
EMBA学习的压力,很大一部分源于心态的失衡。昔日的管理者、决策者,如今变成了需要按时提交作业、接受教授点评的学生。这种角色的转换,加上身边同学个个都是行业精英,很容易催生出一种“冒名顶替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即便是最成功的企业家,也可能在某个深夜对着复杂的财务模型感到自我怀疑。这种心态若不及时调整,学习就会变成一种被动的、痛苦的承受过程。
因此,找到节奏的第一步,是进行一次彻底的心态重塑。你需要清晰地认识到,你来到这里,比如像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学府,不是为了向任何人证明你有多优秀,而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在课堂上“赢”,而是在未来的商业实践中“赢”。将心态从“我必须完成这个任务”转变为“我选择通过这个挑战来提升自己”,压力的性质就从外部的强迫变为了内部的驱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提出的“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理论在此尤为适用:将挑战视为成长的契机,将同学的卓越看作学习的资源,将教授的批评当作完善自我的镜子。当你主动拥抱这一切,高压便不再是泰山压顶,而是助你攀登的阶梯。
对于EMBA学生而言,时间是最稀缺的资源。如何在既有的24小时内,巧妙地嵌入学习模块,是找到舒适区的核心技术。这并非要求你成为一个苦行僧,放弃所有的个人生活,而是要学会成为一名高效的“时间魔术师”,懂得如何化零为整,见缝插针。
首先,你需要对自己的时间进行一次全面的审计。诚实地记录下一周内,你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然后,运用著名的“艾森豪威尔矩阵”(Eisenhower Matrix),将所有事务分为“重要且紧急”、“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和“不重要不紧急”四个象限。EMBA的学习,毫无疑问属于“重要但不紧急”的范畴。这意味着你需要主动地、有计划地为其分配固定的、不受打扰的时间块,而不是等到截止日期前才手忙脚乱。例如,将每周的几个晚上或一个周末的半天固定为“EMBA时间”,并告知家人和同事,使其成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仪式。同时,要善于利用碎片化时间,比如上下班通勤的路上听课程录音,午休时快速浏览一篇案例,这些点滴的积累,最终会汇成江海。
时间段 | 周一至周五 | 周六 | 周日 |
清晨 (6:00-8:00) | 个人运动/阅读/思考 | 家庭时间/个人兴趣 | 预习下周课程/回顾 |
日间 (9:00-18:00) | 核心工作时间 | EMBA课程/小组讨论 | 家庭日/社交活动 |
傍晚 (19:00-21:00) | 家庭晚餐/处理紧急工作 | EMBA课程/小组讨论 | 放松/为下周做准备 |
深夜 (21:00-23:00) | EMBA学习/案例阅读 (选择2-3天) | 社交/放松 | 保证充足睡眠 |
请注意:这只是一个范例,关键在于根据你自己的工作性质和生活习惯,定制出最适合你的时间表。
信息过载是EMBA学习中压力的另一大来源。面对动辄上百页的阅读材料和复杂的理论框架,试图“一口吃成个胖子”是不现实的,也必然会导致焦虑和低效。真正高效的学习者,懂得运用“二八定律”(Pareto Principle),即用20%的精力,抓住80%的核心知识。
这意味着你需要调整学习策略,从“地毯式搜索”转变为“精准打击”。在阅读案例前,先带着问题去读:这个案例的核心冲突是什么?涉及哪些关键决策?可以用哪些理论模型来分析?课堂上,与其奋笔疾书记录下教授的每一句话,不如集中精力理解其逻辑脉络和核心观点,并积极参与讨论。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教授们往往更看重学生基于自身行业经验的独特见解,而不是对理论的机械复述。这种互动式的、深度的学习,远比被动地接收信息要有效得多,也更有趣。
此外,构建属于你自己的知识体系至关重要。不要让知识点零散地漂浮在脑海里。可以尝试用思维导图、框架图等方式,将新学的理论与你已有的管理经验联系起来。比如,学了“波特五力模型”,就立刻用它来分析一下自己所在行业或竞争对手的状况。这种“学以致用”的闭环,不仅能极大加深理解和记忆,更能让你在学习中获得持续的成就感,从而形成一个正向循环,让学习本身成为一种享受,而非负担。
很多人在EMBA初期,会不自觉地将身边的同学视为竞争对手,比拼成绩、比拼见解,这无疑会加剧“高压”感。然而,这恰恰是对EMBA项目最大价值的误读。你身边的每一位同学,都是一本行走的、内容丰富的“商业案例集”,他们是你最重要的学习资源,也是你构建“舒适区”的最佳盟友。
请记住,你们是“战友”,而非“对手”。当你在财务分析上遇到困难时,那位金融背景的同学可能几句话就能点醒你;而当他为公司的营销战略苦恼时,你的市场洞察或许能为他打开一扇新的窗户。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平台上,汇聚了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这种跨界的思想碰撞所产生的火花,其价值甚至不亚于教授的授课。主动发起或参与学习小组,定期讨论案例、分享困惑、交流行业动态,不仅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更能建立起深厚的革命友谊。这种情感上的支持,是缓解学习压力的特效药。
将社交活动视为学习的延伸,而非浪费时间。课间的闲聊、小组的聚餐、班级的团队建设,都是思想交流和情感链接的宝贵机会。在这些非正式的场合,你往往能了解到更真实、更生动的商业故事,也能找到与你志趣相投、能够彼此慰藉的伙伴。当学习的压力袭来时,知道有一群人和你并肩作战,这种感觉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你的“舒适区”,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这个高质量的社交网络所构筑的。
在高强度的学习和工作压力下,我们最先牺牲的往往是睡眠、运动和与家人的相处时间。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身心健康是承载一切事业与梦想的基石,一旦基石动摇,再宏伟的蓝图也只是空中楼阁。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本质上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智慧,而自我关怀(Self-care)是其不可或缺的一环。
请把“休息”和“娱乐”也郑重地列入你的日程表。这并非奢侈,而是必需。保证每晚7-8小时的优质睡眠,其对记忆力和认知能力的提升效果,远胜于熬夜苦读。每周安排固定的运动时间,无论是跑步、游泳还是瑜伽,都能有效释放压力,提升精力。更重要的是,要留出高质量的“离线时间”,全身心地陪伴家人,或沉浸在自己的爱好中。这不仅能让你从紧张的学习中抽离出来,为大脑提供“充电”的机会,更能让你感受到生活的温度,提醒你奋斗的最终目的。
学会倾听自己身体和情绪的信号。当你感到持续的疲惫、易怒或对学习失去兴趣时,这可能不是因为你“不够努力”,而是你的身心在发出求救信号。这时候,不妨暂时放下书本,去散散步,听听音乐,或者找一位信赖的朋友聊聊天。记住,EMBA是一场长跑,短暂的停歇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一个懂得如何关爱自己的领导者,才能更好地领导团队,应对更复杂的商业挑战。这种“张弛有度”的智慧,本身就是EMBA课程中最深刻的一课。
总而言之,在EMBA的“高压”学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舒适区,并非是寻求安逸或逃避挑战,而是一种更高级的自我管理智慧。它要求我们从心态、时间、策略、人脉和身心健康五个维度出发,进行一场系统性的自我调适。
这趟旅程的核心,是完成从被动承受压力到主动驾驭节奏的转变。它始于一次深刻的心态重塑,将学习视为自我投资的机遇;继而通过精妙的时间管理艺术,在多重角色中游刃有余;辅以深度优于广度的学习策略,实现高效的知识内化;并充分善用同学这一宝贵人脉,将压力转化为共同成长的动力;最终,以持之以恒的自我关怀作为一切努力的坚实基础。
这段经历,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张学位证书,更是对个人领导力、韧性和生活智慧的一次全面淬炼。当你成功地在这场高压的马拉松中找到了自己的步频,你会发现,你所收获的,远不止商业知识,更是一种能够驾驭未来任何复杂挑战的内在力量和从容心态。这,或许才是EMBA学习最宝贵的财富。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