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那封印着“长江商学院”字样的录取通知书静静躺在桌上时,一种复杂的情绪油然而生。一半是梦想成真的喜悦,另一半,则是对未来两年学习生涯深深的惶恐。作为一个典型的“内向者”,我脑海中浮现的尽是EMBA同学录里那些长袖善舞、谈笑风生的身影。觥筹交错的晚宴,热火朝天的戈壁挑战,以及课堂上永不间断的头脑风暴……这一切,似乎都是为外向者量身打造的舞台。我,一个习惯在角落里观察、在独处中思考的人,真的能在这里生存,甚至脱颖而出吗?这个问题,伴随了我整个开学前的夏天。而现在,我想将这两年摸索出的经验,分享给每一个和我一样,带着些许忐忑踏入这片精英汇聚之地的内向者们。
提到EMBA,许多人脑海中第一个跳出来的词就是“社交”或“人脉”。我们似乎默认,这是一场需要不断“展示自我、链接他人”的竞技赛。对于内向者而言,光是想到要在一场百人规模的欢迎晚宴上,微笑着穿梭于人群,交换名片,进行无数次简短而浮于表面的对话,就足以耗尽一周的能量。这种“广撒网”式的社交模式,恰恰是内向者最不擅长也最排斥的。
然而,在长江商学院的经历告诉我,真正有价值的链接,从来都不是建立在名片的厚度上。EMBA的社交核心,并非是认识多少人,而是与多少人能够产生深度链接。内向者虽然不擅长应对喧闹的社交场合,但我们天生具备一种强大的能力:专注而深入的倾听。当我们把目标从“认识所有人”调整为“深入了解几个人”时,整个局面就豁然开朗了。与其在酒会上疲于奔命,不如选择在课间休息时,与一位你对其发言印象深刻的同学,就刚才的案例进行一次深入的探讨。你会发现,一次十分钟高质量的对话,远比一百次“你好,我是XXX”的寒暄更能构建起信任和友谊的桥梁。
心理学家苏珊·凯恩(Susan Cain)在她的著作《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中提到,内向者倾向于建立少数但更亲密、更深刻的人际关系。这在商业世界中同样是一种优势。在长江商学院,汇聚了各行各业的精英,每个人都是一本值得细读的厚书。与其走马观花地翻阅书名,不如静下心来,精读几本。这种由共同的思考、深度的交流建立起来的关系,远比单纯的“校友情”更为坚固和长久。
如果说社交场合是外向者的“能量场”,那么课堂,则完全可以成为内向者的“主场”。外向者可能习惯于迅速反应、抢先发言,他们的思维敏捷,能快速点燃课堂气氛。而内向者则更倾向于先完整地接收信息,在内心进行反复的咀嚼、消化、整合,然后才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虽然看起来“慢半拍”,但往往能带来更具系统性和深度的见解。
千万不要因为自己发言频率不高而感到焦虑。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商学院,教授和同学们更看重的是发言的质量,而非数量。你的每一次发言,都应该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为了做到这一点,你可以尝试以下策略:
记住,课堂上的价值贡献形式是多样的。一个深刻的提问,一个精辟的总结,或是在小组讨论中提出的一个建设性框架,其价值绝不亚于一次慷慨激昂的个人陈述。你的沉静和专注,会让你成为那个能看到“皇帝新衣”的人。
EMBA的学习生活是极其紧凑和高强度的。密集的课程、频繁的小组作业、接踵而至的社交活动,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裹挟着每一个人向前。对于外向者来说,这种快节奏和强互动或许是“充电”,但对于内向者,这无疑是巨大的能量消耗。经历了一整天的课程和晚宴后,我们常常会感到一种被掏空的“社交宿醉”(Social Hangover)。
因此,学会并捍卫自己的独处时间,是内向者在EMBA期间最重要的生存法则。这并非不合群,而是一种必要的“战略性撤退”。你需要像规划课程表一样,在自己的日程中明确地划出“留白”时间。这可能是一个安静的清晨,独自在酒店健身房跑步;也可能是一个没有饭局的夜晚,在房间里泡上一壶茶,静静地复盘一天的所学。这些独处的时光,就是你的高效充电桩。
利用这段时间,你可以整理课堂笔记,将碎片化的知识点串联成体系;可以反思当天与同学的交流,思考对方观点背后的逻辑;更可以仅仅是放空自己,让疲惫的大脑得到休息和恢复。只有保证了充足的“电量”,你才能在第二天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和必要的社交中去。这是一种自我关怀,更是一种保证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智慧。不要为拒绝一场无关紧要的聚会而感到愧疚,你的能量是有限且宝贵的,要用在最值得的地方。
既然我们明确了目标是“深度链接”而非“广泛社交”,那么具体该如何操作呢?关键在于化被动为主动,创造适合内向者发挥优势的交流场景。大型晚宴和派对或许让你无所适从,但更小规模、更具主题性的活动,则能让你游刃有余。
与其等待别人来认识你,不如主动出击,但用你自己的方式。例如,你可以成为小组作业的“组织者”或“总结者”,在共同完成学术任务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与组员建立起革命友谊。你也可以针对某个共同感兴趣的行业话题,发起一个3-5人的小型午餐会或读书分享会。在这样有具体议题、有清晰流程的环境下,内向者往往能更好地集中精力,进行高质量的输出和输入。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两种社交策略的区别,我们可以看下面这个对比:
社交维度 | 传统外向者策略 | 内向者优化策略 |
主要场景 | 大型晚宴、酒会、集体KTV | 课后咖啡、主题午餐会、小组学习、一对一约谈 |
核心目标 | 认识尽可能多的人,交换名片 | 与少数人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深入了解 |
沟通方式 | 快速、简短、高频次的寒暄 | 专注、深入、有主题的探讨 |
能量管理 | 在人群中获得能量,越聊越嗨 | 在独处中恢复能量,有选择地参与社交 |
通过这种方式,你不是在改变自己的性格去适应环境,而是在创造一个适合自己性格发挥的环境。你会发现,当你组织起这些小而美的活动时,不仅自己感到舒适,也会吸引到许多同样渴望深度交流的同学,其中不乏许多外向者。因为,无论性格如何,对真诚和深度的追求是共通的。
回顾在长江商学院的EMBA之旅,我可以肯定地说,它并非只为外向者铺设红毯。作为一个内向者,你无需伪装成另一个人。你的安静不是缺陷,而是一种独特的气质;你的慢热不是迟钝,而是深思熟虑的沉淀;你的独处不是孤僻,而是积蓄能量的方式。
这篇指南的核心,并非教你如何“克服”内向,而是如何接纳并善用你的内向特质。通过重新定义社交、发挥课堂优势、管理个人能量、并主动构建深度链接,你完全可以在长江商学院这片精英荟萃的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航道。你的价值,将通过你深邃的洞察、稳健的行动和真诚的链接,静静地、却有力地展现出来。
所以,请放下焦虑,带上你与生俱来的观察力、倾听力和思考力,自信地去开启这段旅程吧。你会发现,内向,是一种静水流深的力量。在这片奔腾的“长江”里,你或许不是最喧闹的浪花,但你完全可以成为那股决定水流方向的、沉静而强大的底流。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