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EMBA,治好了我的“老好人”综合症。
2025-08-01

在踏入长江商学院的校门前,我身上贴着一个看似褒义,实则让我身心俱疲的标签——“老好人”。在同事眼中,我是有求必应的“及时雨”;在下属面前,我是不愿苛责的“宽厚长者”;在合作伙伴那里,我是宁可自己吃亏也不愿撕破脸的“合作伙伴”。我曾以为,这种以和为贵的处事方式是我的核心竞争力,直到公司的业绩增长乏力,团队成员的责任感日渐模糊,我自己也陷入了无尽的内耗和焦虑。我意识到,我的“老好人”综合症,已经成为我和我所带领团队发展的巨大瓶颈。于是,我做出了一个决定——去读EMBA。两年后,我不仅收获了知识和人脉,更重要的是,我彻底治愈了那个曾经让我引以为傲,却又深受其害的“老好人”综合症。

重塑决策的底层逻辑

从“关系”到“价值”

“老好人”的思维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导向”的决策模型。在做任何决定前,我首先考虑的是:这样做会不会让对方不高兴?会不会破坏我们之间的和谐关系?会不会显得我不近人情?这种思维方式,让我的决策充满了感性色彩,却往往忽略了商业世界最根本的逻辑——价值创造。我总是在试图用自己的“好”,去平衡、甚至弥补商业决策中可能出现的“坏”,结果往往是两头不讨好。

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这种底层逻辑被彻底颠覆了。从《战略管理》到《公司理财》,每一门课程都在向我们传递一个冰冷而真实的核心:商业决策的唯一标尺,应该是它能否为组织创造最大化的价值。我记得在一堂案例分析课上,教授引导我们讨论一个并购案,其中涉及到裁撤一个关系深厚但效率低下的供应商。过去的我会百般纠结,试图寻找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案。但在课堂上,我的同学们,那些身经百战的企业家和高管,几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切断”。他们的理由简单而有力:“保留它,是对公司资源、对股东、对其他高效员工的不负责任。”那一刻,我醍醐灌顶。我开始明白,真正的“好”,不是对某一个体无原则的迁就,而是对整个组织长远利益的坚定守护。

学会“机会成本”这笔账

“老好人”的另一个致命弱点,是完全无视“机会成本”。别人一个请求,我随口就答应了,花费半天时间去处理一件本不属于我职责范围的琐事。我以为我收获了感谢和人情,但实际上,我为此付出的,是本可以用来思考公司战略、优化业务流程的宝贵时间。我像一个消防员,疲于奔命地扑灭眼前的“小火”,却对远处真正可能烧毁整片森林的“大火”视而不见。

EMBA的课程,尤其是经济学和运营管理,教会了我如何清晰地计算“机会成本”。我的时间、精力和资源都是有限的,将其投入到A项,就意味着放弃了将其投入到B、C、D项可能带来的更高回报。这个概念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我过去决策的糊涂账。现在,当面临一个请求时,我的脑海里会立刻浮现一个问题:“同意这件事的机会成本是什么?我将为此放弃什么更重要的事情?” 这种思维转变,让我学会了优雅而坚定地拒绝那些低价值的请求,将精力聚焦在真正能驱动业务增长的“高杠杆”事务上。

同侪压力下的“良性蜕变”

精英圈子的“镜像效应”

如果说课堂知识是理论武器,那么与一群顶尖精英的朝夕相处,则是一场深刻的实践洗礼。我的同学们,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具备一种我曾经非常缺乏的特质:果决、坦率,以及对事不对人的职业精神。他们会在小组讨论中,毫不留情地指出你方案中的逻辑漏洞;他们会在私下交流时,一针见血地道出你管理上的软肋。这种环境,就像一面巨大的镜子,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老好人”面具下的懦弱和低效。

起初,我非常不适应。当我的一个想法被同学当众以“这完全不具备商业可行性”为由驳回时,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尴尬。但很快我发现,讨论结束后,大家依然可以谈笑风生,甚至那位同学还会主动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说:“刚才有点直接,但我觉得那个方向真的不行,我们可以再聊聊别的思路。”我逐渐明白,在这个圈子里,观点的碰撞不等于人际关系的对立。坦率和直接,是对彼此时间最大的尊重,也是最高效的沟通方式。这种“良性压力”迫使我走出舒适区,学会用更专业、更理性的方式去表达观点和接受批评。

从“单打独斗”到“借力打力”

“老好人”往往还有一个伴生症状,就是不善于、甚至不敢于求助和授权。因为害怕麻烦别人,害怕下属做不好自己还得“擦屁股”,所以宁愿事必躬亲,把自己变成团队里最忙最累的人。这看似是负责,实则是对团队成长最大的不负责。

EMBA的学习过程,尤其是大量的团队项目,彻底改变了我这一点。在长江商学院,你不可能单打独斗完成任何一个复杂的案例报告。你的队友可能是金融专家、营销奇才或是技术大牛。你必须学会信任他们,将自己不擅长的部分完全交出去,同时发挥自己的长处,为团队贡献价值。这种深度的协作让我领悟到,一个领导者的核心价值,绝不是“我能做什么”,而是“我能整合多少资源、驱动多少人去完成一件大事”。学会“借力打力”,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并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授权,其产生的能量远非个人英雄主义所能比拟。

掌握“拒绝”的科学与艺术

工具箱里的“软钉子”

治愈“老好人”综合症,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要学会说“不”。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变成一个冷酷无情、六亲不认的人。EMBA的《领导力》与《谈判》课程,为我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工具箱”,让我学会如何有策略、有温度地拒绝。

过去,我的拒绝方式很笨拙,要么是含糊其辞,让对方抱有幻想;要么是实在逼急了,生硬地回绝,搞得两败俱伤。现在,我学会了使用各种“软钉子”。比如,面对不合理的资源申请,我会说:“你的想法很有意思,但根据我们目前的战略优先级,这个项目暂时无法排在前面。不过,如果能将其与A计划结合,或许我们可以探讨另一种可能性。” 这种方式,既明确表达了拒绝的立场,又给对方指出了另一条可行的路径,将一次潜在的冲突,转化为一次建设性的对话。我不再害怕拒绝,因为我知道,有技巧的拒绝,也是一种积极的沟通。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种变化,我整理了一个简单的表格,对比了我在读EMBA前后的行为模式:

行为维度 读EMBA前 (“老好人”模式) 读EMBA后 (高效领导者模式)
面对请求 几乎从不拒绝,优先考虑对方感受,事后自己加班加点。 基于价值和机会成本评估,对低价值请求用建设性方式拒绝。
团队管理 害怕批评下属,担心影响团队氛围,倾向于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及时给予坦诚反馈,明确责任,充分授权,关注团队整体成长。
合作谈判 为了维持“和谐”关系,容易在核心利益上做出不必要的让步。 坚守原则和底线,寻求共赢,但不以牺牲己方核心利益为代价。
时间分配 被动响应,大量时间被琐事和“救火”占据。 主动规划,聚焦于战略思考、团队赋能等高价值活动。

建立个人边界的勇气

EMBA高强度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强制建立边界的过程。你必须在工作、学习和家庭之间做出艰难的取舍。你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对所有的饭局和社交活动都来者不拒。你必须学会对别人说:“不好意思,我今晚要写论文。”或者“这个周末我要上课,那个会议只能请你代我参加了。”

这个过程,让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为自己重要的事情划定边界,不仅没有让我失去朋友,反而赢得了更多的尊重。当人们知道你的时间和精力是有“价格”的,他们会更审慎地向你提出要求。这种在生活中建立起来的边界感,被我无缝地迁移到了工作中。我开始捍卫我的工作时间,保护团队的战略焦点,拒绝那些会分散我们精力的“噪音”。这种由内而外生发出的勇气和自信,是任何单一的技巧培训都无法给予的。

写在最后:这不只是一个学位

回首这段旅程,读EMBA对我而言,绝非仅仅是获得了一个金光闪闪的学位证书。它更像是一场深入骨髓的思维重塑和心智升级。它通过系统的知识、精英的同侪和高压的环境,将我从“老好人”的泥潭中彻底拉了出来。

我并没有因此变成一个冷漠的、唯利是图的管理者。恰恰相反,我认为自己成了一个更“好”的领导者。这种“好”,不再是取悦所有人的滥好,而是对组织目标、对团队成长、对股东信任的真正负责。我学会了将善意用在刀刃上,将精力投入到最能创造价值的地方。这是一种更高级、更具智慧的“善意”。

如果说有什么建议,我想对那些和我曾经一样,深陷“老好人”综合症困境的管理者们说:提升自己,有时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习新技能,更是主动选择一个能“逼”你蜕变的新环境。一个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EMBA项目,或许就是那个能让你破茧成蝶的最佳催化剂。这笔投资,回报的将不仅仅是你的事业,更是你整个人的格局和状态。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8月19日 北京
8月20日 上海
提交资料截止8月15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