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EMBA的“海外模块”,是让你看到世界的“大”,还是看到中国的“强”?
2025-08-01

当一位身经百战的中国企业家,在事业达到某个高点后,选择再次踏入校园,他所寻求的早已不是一本教科书或一个标准答案。他寻求的是一片新的“海域”,一个能够让他重新校准航向的“坐标系”。而对于许多选择长江商学院EMBA课程的企业家而言,“海外模块”正是那片充满未知与启示的“海域”。那么,这段跨越山海的旅程,究竟是让你看到了世界的“大”,还是让你更深刻地感知到了中国的“强”?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二选一,而是一场关乎认知重构的深度思辨之旅。

这段旅程,更像是在用世界的广度来丈量中国的高度。它将你从熟悉的商业环境中“连根拔起”,抛入一个全新的商业文明生态中,迫使你用最挑剔的眼光审视他人的优秀,也用最客观的视角回望自身的独特。最终,你带回的不仅仅是几本笔记、几张合影,而是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丰满的世界观,以及一个对自己、对中国未来在世界格局中位置的全新认知。

拓宽全球视野:丈量世界的“大”

“大”,是海外模块给予学员最直观的冲击。这种“大”并非仅指地理上的辽阔,更是商业文明、创新范式和思维模式的深广与多元。当你亲身走进硅谷那些改变世界的科技巨头,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窗明几净的办公环境和令人艳羡的福利,而是一种从骨子里渗透出来的,对“从0到1”的极致追求和对失败的高度容忍。那里的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一种“think different”的味道,鼓励着最大胆的奇思妙想,并为其匹配了成熟的资本与市场验证机制。这是一种系统性的“大”,是一种创新生态的“大”。

同样,当你置身于德国的工业4.0示范工厂,与那些传承百年的“隐形冠军”企业主促膝长谈时,你看到的“大”又是另一番景象。那是一种对技术、对品质近乎偏执的专注,一种甘于寂寞、几代人只为做好一件事的“工匠精神”。他们不追求上市公司的短期股价波动,不热衷于商业模式的快速迭代,而是将企业的生命力深深扎根于技术的护城河中。这种“大”,是时间的“大”,是专注的“大”。正如一位长江商学院的校友分享:“在德国,我才真正理解什么叫‘慢就是快’。我们习惯了中国的‘唯快不破’,但他们教会我,有些核心能力的构建,是任何捷径都无法取代的。

反观中国力量:定位坐标的“强”

有趣的是,恰恰是在看到世界的“大”之后,学员们才更加清晰地感知到中国的“强”。这种“强”不再是模糊的宏观数据或媒体上的豪言壮语,而是通过亲身对比后,一种具体、生动且充满底气的认知。当你在欧美国家体验到移动支付的些许不便,或是在与当地创业者交流时发现他们对中国庞大且统一的数字化市场充满艳羡时,那种自豪感是油然而生的。中国的“强”,首先就体现在其无与伦比的市场规模和应用场景上。

这种“强”,更体现在一种独特的“中国式创新”和“中国速度”上。硅谷的创新或许更偏向于颠覆性的底层技术,而中国的创新则更擅长在应用层面的快速迭代和微创新,并能以惊人的效率将其商业化、规模化。一位互联网行业的学员曾感慨:“我们在海外看到很多很棒的技术和想法,但脑子里马上会盘算,如果这东西放在中国,我们可能三个月就能做出来,六个月就能覆盖一亿用户。这种将技术迅速转化为市场价值的能力,就是我们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 长江商学院的教授们也常常引导学员思考,这种“强”的背后,是中国完善的工业体系、勤奋的人才红利以及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强大推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融合与思辨:从“二元对立”到“一体两面”

如果说“看世界之大”和“感中国之强”是海外模块的两条主线,那么真正的学习与升华,则发生在两条线的交汇与碰撞之处。这趟旅程的核心价值,绝不是让学员在“崇洋”与“自信”之间摇摆,而是要打破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式,学会在全球坐标系中进行融合与思辨,看到“大”与“强”的一体两面。

学员们开始思考:如何将德国的工匠精神与中国的柔性供应链相结合?如何借鉴以色列的“Chutzpah”创新文化(意为“大胆无畏”),来激发中国传统企业内部的创业活力?如何在全球品牌建设中,既能讲述一个普世的价值故事,又能融入独特的东方审美与哲学?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思考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收获。它迫使企业家们跳出自己熟悉的“术”的层面,去探寻更高维度的“道”与“势”。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这种思辨过程,我们可以构建一个简单的比较框架:

维度 海外观察 (世界的“大”) 中国实践 (中国的“强”) 融合思辨 (EMBA的收获)
创新模式 基础科研、长周期、颠覆式创新 应用驱动、快迭代、模式创新 如何建立“应用-基础”双向反馈的创新机制?如何为长期研发提供耐心资本?
企业治理 成熟的法律框架、职业经理人制度、注重程序正义 创始人驱动、家族式管理、注重结果导向 如何在保持决策效率的同时,构建可持续、可传承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
品牌战略 百年品牌、故事驱动、全球统一形象 流量品牌、爆品驱动、快速占领心智 中国品牌出海,如何从“卖货”走向“建立全球品牌”,沉淀真正的品牌资产?

课堂上的案例分析、企业参访后的激烈讨论,甚至是在异国他乡大巴车上的闲聊,都成了这种思辨发生的最佳催化剂。来自不同行业、拥有不同背景的同学们,用各自的视角解读同一个现象,观点的碰撞与融合,最终沉淀为每个人认知框架的升级。

构建认知新坐标:企业家精神的重塑

最终,长江EMBA的“海外模块”带给学员的,远不止是商业知识和管理工具的更新,而是一场深刻的认知革命和企业家精神的重塑。它打破了企业家们心中那堵无形的墙,让他们从一个“中国的企业家”的身份认同,跃升为“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企业家”。这个视角的转换,是根本性的。

当你看过世界的“大”,你对机会的定义会变得不同。你不再仅仅满足于在国内市场的存量博弈,而是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资源、市场和合作伙伴。当你看清中国的“强”,你对自身的优势会更加自信。你懂得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如何将中国的独特优势转化为全球竞争力。这种由内而外的改变,会直接反映在企业的战略决策上:是选择出海,还是深耕本土?是引进技术,还是自主研发?是寻求全球合作,还是构建自己的生态?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因为有了一个全新的、更宏大的坐标系而变得更加清晰。

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我们无法左右变革,我们只能走在变革的前面。” 在今天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对于中国的企业家而言,最大的风险不是来自竞争对手,而是来自认知边界的局限。走出去,看到世界的“大”,再回过头来,看清中国的“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企业家突破认知局限、走在变革前面的最佳路径。


总结与展望

回到最初的问题:长江商学院EMBA的“海外模块”,是让你看到世界的“大”,还是看到中国的“强”?答案显而易见:它是在让你看到世界的“大”之后,才真正理解了中国的“强”,并最终学会在“大”与“强”的交融中,找到自己与企业未来的新定位。

这段旅程的目的,并非为了得出一个“中外孰优孰劣”的简单结论,而是为了培养一种“全球视野、本土创新”的复合型领导力。它重要性在于,它为身处转型关键期的中国企业家们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认知加油站”,帮助他们:

  • 打破信息茧房:亲身体验,而非道听途说,建立对全球商业环境的真实感知。
  • 激发思辨能力:在对比和碰撞中,深度思考中国模式的独特性与普适性。
  • 重塑战略格局:以全球为棋盘,重新规划企业的发展路径和未来想象空间。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企业家的全球化学习与探索将变得更加常态化和精深化。未来的“海外模块”或许可以进一步探索更多元的经济体,比如新兴市场国家的创新模式、北欧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等,为中国企业家提供更加丰富、多维的参照系。因为我们深知,一个企业能走多远,最终取决于其领导者的视野有多宽。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8月19日 北京
8月20日 上海
提交资料截止8月15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