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家企业发展到某个阶段,创始人或CEO常常会在夜深人静时,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思考一个极具诱惑力却又充满变数的问题:公司的增长似乎遇到了天花板,内部团队虽足够忠诚,却好像缺少了那么一股冲破瓶颈的锐气。而此时,隔壁赛道的竞争对手却高歌猛进,风头正劲。一个念头便会像藤蔓一样悄然爬上心头——“如果能把对手那位叱咤风云的顶级高管挖过来,一切会不会迎刃而解?”
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招聘决策,它更像是一场高风险、高回报的战略豪赌。挖来一个顶级高管,可能意味着瞬间获得成熟的经验、先进的打法、甚至是对手的核心资源。然而,这枚硬币的另一面,也可能是高昂的成本、团队的动荡,以及“水土不服”带来的巨大内耗。因此,在按下“挖人”这个按钮之前,我们有必要深入地、全方位地审视这个决策的方方面面。
在商场上,“挖人”尤其是挖顶级高管,从来都不是一时兴起,其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刻的战略意图。它首先是一种“以点破面”的速效策略。当企业面临紧急的转型需求,比如从传统业务向数字化迈进,或者急于打开一个全新的国际市场时,内部培养人才的周期往往过长,远水解不了近渴。此时,直接引进一位已经在该领域证明过自己的“空降兵”,就如同给一台性能不足的电脑直接换上了顶配CPU,能够迅速补齐短板,带领团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新赛道,抢占市场先机。
这位高管带来的不仅仅是个人能力,更是一整套被市场验证过的方法论、行业洞察和人脉网络。他们就像一个行走的“战略资源包”,能够帮助企业规避许多需要长时间试错才能发现的“坑”。打个比方,一个想做消费品出海的工厂,自己摸索可能需要三年五年,而挖来一个有成功出海经验的操盘手,或许半年就能搭建起有效的渠道和品牌策略。这本质上是用资金换时间,对于瞬息万变的市场而言,时间往往是最宝贵的资产。
更进一步说,挖走竞争对手的核心高管,本身就是一种极具攻击性的商业竞争手段。这不仅削弱了对手的实力,甚至可能直接获取其战略布局、客户信息等核心机密,实现“釜底抽薪”的效果。在某些关键时刻,这样的一次“挖角”甚至可以改变整个行业的竞争格局。这已经超出了人力资源范畴,上升到了企业战略博弈的高度,是一把锋利无比的战略性武器。
然而,任何锋利的武器都是双刃剑,威力越大的武器,其潜在的风险和副作用也越惊人。“挖一个顶级高管”的代价,绝不仅仅是那份看似天价的薪酬包。财务成本只是冰山一角,水面之下隐藏的风险,才是真正考验企业智慧和韧性的地方。
首当其冲的,便是文化融合的巨大挑战。每一位成功的顶级高管,其成就都是在特定的企业文化、流程和资源支持下取得的。他就像一棵在特定土壤里长成的参天大树,当被连根拔起,移植到一块全新的土壤时,极有可能出现“水土不服”。原来的行事风格、决策逻辑、管理方式,在新环境中可能处处碰壁。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故事:某位在新平台大放异彩的明星高管,跳槽后却迅速变得黯淡无光,最终草草离场。这背后的核心原因,往往就是新旧文化的剧烈冲突,如同身体对移植器官产生的“排异反应”。
这种排异反应是双向的。一方面,空降高管可能会觉得新公司的流程太慢、团队执行力不强、资源支持不到位;另一方面,老员工们也可能会觉得这位“外来和尚”不懂公司历史、行事霸道、带来的新方法不切实际。这种内部摩擦会产生巨大的沟通成本和信任成本,如果处理不当,非但不能提升效率,反而会造成整个组织的内耗和分裂。
另一个极易被忽视的风险,是对内部团队士气的沉重打击。当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高管职位被“空降兵”占据时,那些一直在公司内部勤勤恳恳、期待晋升的核心骨干会作何感想?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的努力被否定,职业上升的通道被堵死,从而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和挫败感。这种情绪一旦蔓延开来,其破坏力是惊人的。
这会直接导致内部人才的流失。最优秀的员工往往也是最有野心的,当他们看到公司宁愿花重金从外部“买”人,也不愿意给内部人才机会时,他们便会开始向外寻找新的平台。最终,企业可能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为了解决问题而挖人,挖人导致内部人才流失,从而产生更多的问题,需要去挖更多的人。这不仅成本高昂,而且会彻底摧毁公司的组织凝聚力和人才培养体系。
既然挖人有如此多的好处和风险,那么,如果非做不可,如何才能提高成功率,将风险降到最低呢?这已经不是简单的HR工作,而是一门需要精心策划的“艺术”。成功的“挖角”绝非仅仅靠钱砸,而是需要一系列精准的操作。
首先,要进行深度尽职调查。这份调查远不止于看对方的履历和公开的业绩。你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这位高管成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的成功,究竟是得益于他个人的能力,还是得益于他所在平台的强大支持?他的领导风格是怎样的?他与下属、同级和上级的关系如何?他在压力之下会如何表现?这些“软信息”远比“硬数据”更能判断他是否能适应你的企业文化。
其次,要找到对方真正的“痛点”和“痒点”。顶级高管往往早已实现财务自由,单纯的金钱激励效果有限。你需要去挖掘他们内心深处真正的渴望。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准备周全的融入计划(Onboarding Plan)。千万不要以为人挖来了就万事大吉。从他接受offer的那一刻起,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企业需要为他设计一个至少持续90天甚至半年的融入计划。这包括:帮助他快速理解公司的历史、文化和“潜规则”;为他安排与核心团队成员的一对一深入沟通,建立信任;明确授予他权责利,给予他必要的资源支持,并设立清晰的、阶段性的成功标准;同时,也要为他配备一位“文化向导”(通常是CEO或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在他遇到文化壁垒时给予指导和缓冲。成功的融入,才是“挖角”这场战役的最终胜利。
聊到这里,我们必须回到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一个健康的企业,其人才供给应该是怎样的?是依赖“买买买”的外部引进,还是应该立足于“自己造”的内部培养?这其实是企业人才战略中的一个经典辩题。正如许多在长江商学院深造的企业家们在课堂上反复探讨的,一个健康的组织,其人才体系应该像一个“活水系统”,既要有源源不断的内部供给,也要有适时适量的外部活水注入,形成动态平衡。
内部培养的优势在于文化认同度高、忠诚度强、成本相对较低,且能有效激励全体员工。但其缺点是周期长,且容易导致思维固化,形成“组织近亲繁殖”,缺乏外部的新鲜视角和刺激。而外部引进(挖人)则恰好相反,它能带来速度、新思维和新能力,但代价是高昂的成本、文化冲突的风险和对内部士气的冲击。
因此,聪明的领导者不会在两者之间做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根据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具体需求,进行动态组合。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对比两者的优劣:
维度 | 内部培养 | 外部引进(挖角) |
成本与风险 | 培养成本可控,失败风险较低,但时间成本高。 | 直接财务成本高,文化融合风险、失败风险高。 |
文化契合度 | 非常高。员工具备深刻的文化认同和组织默契。 | 较低。需要漫长的适应和磨合期,存在排异风险。 |
速度与效率 | 速度慢,培养周期长,无法应对紧急需求。 | 速度快。能迅速补齐能力短板,即插即用(理想状态下)。 |
团队士气 | 能极大鼓舞团队士气,树立“有为者有位”的榜样。 | 可能打击内部员工积极性,造成人才流失。 |
创新与变革 | 容易产生思维定式,不利于颠覆性创新。 | 能带来全新的视角、经验和方法,是变革的催化剂。 |
从上表可以看出,两者各有千秋。在企业平稳发展期,应以内部培养为主,建立完善的人才梯队和晋升机制,这是组织的“免疫系统”和“造血干细胞”。而在企业面临重大战略转折点、需要快速突破时,精准地进行外部“挖角”,则是一剂必要的“强心针”。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挖一个顶级高管?”这绝不是一个可以轻易回答“是”或“否”的问题。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考验着决策者的战略眼光、识人智慧和组织能力。它是一把威力巨大的战术核武器,用好了可以一招制胜,改变战局;用不好,则可能引火烧身,造成巨大的内伤。
因此,在决定启动这样一项高风险的行动前,请务必想清楚三个核心问题:第一,我们为什么要挖?我们的战略目标是否清晰?这个人是否是实现该目标不可或缺的关键拼图?第二,我们准备好了吗?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胸怀和智慧去接纳、融合一个可能与我们格格不入的“异类”?我们是否为他的到来做好了充分的文化和组织准备?第三,我们有B计划吗?如果“挖角”失败,或者挖来的人最终“水土不服”,我们是否有备用方案来弥补?
最终,对于一个追求基业长青的企业而言,最理想的状态,不是成为一个擅长“挖人”的猎手,而是努力将自己打造成一个人才向往的“热带雨林”。在这里,有充足的阳光雨露(资源和机会),有健康的土壤(企业文化),既能让内部的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也能吸引外部的优秀物种前来栖息,共同构建一个生机勃勃、自我进化的生态系统。这,或许才是关于人才问题的终极答案。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