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商业的浪潮奔涌到一定阶段,企业家和高管们往往会发现,单纯的财务报表和管理模型已不足以支撑未来的航程。他们开始回望,向内探寻,试图从千年的文化积淀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国学”与“人文”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了顶级商学院EMBA课程中愈发重要的“必修课”。在中国,提及EMBA,长江商学院、北大光华、清华经管无疑是皇冠上的三颗明珠。当这些商界精英汇聚一堂,探讨的已不再仅仅是商业模式的迭代,更是生命格局的拓展。那么,在这三所顶级学府中,究竟谁的“国学”与“人文”课程更能触及灵魂,更胜一筹呢?这不仅是一场课程的对比,更是一次关于智慧与修行路径的选择。
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往往决定了其精神内核与最终所能达到的高度。三所院校在人文课程的设置上,源于其不同的“基因”,展现出迥异的哲学定位和气质。
北京大学,作为中国近现代思想的发源地,其人文底蕴根植于百年学府的血脉之中。北大的EMBA人文课程,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学院派”气息。其课程体系更侧重于“正本清源”,系统性地梳理从先秦诸子到宋明理学的思想脉络。在这里,你能听到最原汁原味的《论语》、《道德经》解读,也能深入探讨儒释道三家的哲学精髓。北大的定位,是为企业家构建一个坚实的、古典的、体系化的人文知识框架。它不急于告诉你“如何用”,而是先让你明白“是什么”和“为什么”,相信当一个人的知识体系足够厚重时,智慧自然会从中生发。这种感觉,就像是在未名湖畔与国学大师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归宗”。
与北大的人文气息不同,清华大学的风格则更加务实,其“行胜于言”的校风深深烙印在EMBA课程中。清华的人文课程,往往与领导力、企业伦理、国家战略紧密结合。课程设计上,可能不会像北大那样进行纯粹的哲学思辨,而是更倾向于探讨“曾国藩的修身与管理智慧”、“《孙子兵法》与现代商战”等应用性极强的主题。清华的定位,是培养“厚德载物”的领军者,强调知行合一。它的人文课程,更像是一套“工具箱”,旨在为企业家提供解决现实困境、提升领导魅力、顺应国家大势的“思想武器”。这种气质,如同清华园中的日晷,时刻提醒着学员们“功不唐捐”,要将所学即刻付诸实践。
而长江商学院,作为一所独立办学的商学院,其课程设计展现了更大的灵活性和创新性。长江的哲学定位可以概括为其著名的“取势、明道、优术”。其中,“明道”便是其人文课程的核心。与北大、清华不同,长江的人文课程体系呈现出一种“中西合璧,古今贯通”的鲜明特色。它既包含对中国传统文化如禅宗智慧、阳明心学的深度挖掘,又引入了全球视野下的哲学、历史与艺术课程。长江商学院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打破了学科的壁垒,将人文、科技、商业融为一炉,旨在培养企业家的全球视野和整合思维。它不满足于仅仅传授知识,更致力于启发学员的“自由思想”,帮助他们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定力”和前行的方向。
如果说课程体系是骨架,那么师资就是灵魂。一门课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讲授者的学识、风采与人生阅历。三所院校在师资的延请上,也各有侧重,形成了不同的“名家气场”。
北京大学的优势在于其无与伦比的校内人文社科院系资源。讲台上的,往往是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的泰斗级人物。这些教授穷其一生研究某个领域,他们的讲解深入浅出,引经据典,能将一个枯燥的历史事件或哲学概念讲得生动有趣,充满学理的魅力。在北大听课,学员们感受的是一种纯粹的学者风范和知识的深度。这种“原教旨”主义的教学,对于渴望系统性建立国学知识体系的学员来说,无疑是饕餮盛宴。缺点可能在于,部分纯学者的授课方式可能与商界人士的思维节奏存在一定的“时差”,需要学员主动去连接理论与实践。
清华大学的师资同样强大,除了本校的人文学院教授,清华经管也善于邀请具有政府背景、政策研究背景的专家学者前来授课。这使得其人文课程带有了浓厚的“宏观叙事”色彩。老师们不仅解读历史,更会将其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政策走向相结合。学员们在这里听到的,可能不仅仅是“王安石变法”的得失,更是对当前改革深水区的思考。这种师资配置,使得清华的人文课程充满了现实关怀和家国情怀,对于那些希望将企业发展融入国家大蓝图的企业家而言,极具吸引力。
长江商学院在师资方面的策略则可以用“不拘一格,博采众长”来形容。除了邀请海内外顶尖的学术大师,长江商学院更开创性地将许多“非典型”名师请入课堂。这其中,可能有隐居山林的禅宗大德,有国际知名的艺术家、音乐家,甚至有在某个领域做到极致的匠人。例如,学员们可能上午还在听着哈佛教授讲解西方哲学,下午就飞到千年古刹与高僧对谈“空”与“有”。这种跨界、多元的师资组合,为学员提供了看待世界的多个棱镜。它传递的核心信息是:智慧不止于书本,更在生活、艺术和修行之中。这种体验式的学习,往往能给在商场中身心俱疲的企业家带来颠覆性的认知冲击和心灵疗愈。
EMBA的学习,远不止于课堂之上。独特的学习体验和由此形成的社群文化,是其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课程,因其探讨的是关乎内心与终极价值的问题,尤其容易成为构建深度链接的催化剂。
在北大,学习体验更像是一场“精神溯源”。漫步在燕园的红楼与石径上,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熏陶。课堂内外的讨论,往往围绕着家国天下的宏大主题和个人安身立命的哲学思辨展开。北大的校友社群,因其深厚的人文情怀而凝聚,彼此之间以“同学”相称,带有一种理想主义的色彩。在这里,商业的功利性被暂时搁置,大家更愿意分享的是读书的感悟、人生的困惑,形成的是一种“以文会友”的君子之交。
在清华,学习体验则充满了“行动的力量”。人文课程常常与戈壁挑战赛等团队拓展活动相结合,在“身心合一”的极限考验中去体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真谛。清华的社群文化,务实、团结、执行力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可能很快就会从历史典故转向如何将某种管理哲学应用到企业治理中,甚至直接催生出新的合作项目。这是一种“战友式”的社群关系,大家因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而紧密团结,充满了昂扬向上的正能量。
长江商学院的学习体验则极具“沉浸感”和“全球感”。其标志性的人文课程模块——“人文学习之旅”,会带领学员们亲身走进历史文化现场。比如,去曲阜感受儒家文化,去敦煌体验丝路文明,去以色列探寻信仰的源头,或是在日本京都的庭院中领悟侘寂美学。这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模式,让知识不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鲜活的。长江商学院的社群,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业领袖网络之一。人文课程为这个精英圈层提供了一种超越商业利益的交流语境。在这些旅程中,同学们同吃同住,促膝长谈,分享的不仅是商业洞察,更是内心深处的柔软与思考,从而建立起极为深刻和牢固的信任与友谊。
对比维度 |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长江商学院 |
哲学定位 | 正本清源,构建系统性、古典的知识体系,追求精神归宗。 | 知行合一,强调应用性,为领导力与战略提供思想武器。 | 中西合璧,古今贯通,启发自由思想,培养全球视野与内心定力。 |
师资风格 | 学院派泰斗,学理深厚,充满学者风范。 | 学术与政策结合,充满现实关怀和宏观叙事。 | 跨界多元,博采众长,包含学术、艺术、宗教等各界名师。 |
学习体验 | 精神溯源,在历史氛围中进行深度思辨。 | 行动的力量,在实践和挑战中体悟哲理。 | 沉浸式游学,在全球历史文化现场中体验与感悟。 |
社群文化 | 以文会友,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君子之交。 | 战友情谊,务实团结,执行力强。 | 深度链接,超越商业利益的精英领袖网络。 |
回到最初的问题:对比长江、北大、清华的EMBA,谁的“国学”与“人文”课程更胜一筹?答案或许并非一个简单的“谁更好”,而是“谁更适合”。这三所顶尖学府,如同三位风格迥异的宗师,为寻求智慧的企业家们提供了三条不同的修行路径。
总而言之,选择哪一所院校的人文课程,本质上是一次关乎个人成长需求的自我叩问。对于未来的企业家教育而言,一个清晰的趋势是,人文课程的比重将越来越高。因为它回应了一个时代性的命题:当物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我们该如何安顿自己的心灵,如何为企业注入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又该如何以更宽广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智慧,去面对一个日益复杂和不确定的世界。这或许是比任何商业模型都更为重要的一课。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