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朋友圈里晒出我们在瑞士雪山下的合影,或是剑桥古老学院里的晚宴照片时,总会引来一些善意的调侃:“你们这EMBA读的,到底是去上课还是环球豪华旅行?”这个问题,几乎是每一位踏上长江商学院EMBA海外模块征程的同学都曾面对的疑问,也曾是我们内心的自问。今天,我想以一名亲历者的身份,拉开这层“豪华”的面纱,带你深度探寻,这趟价值不菲的旅程,究竟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这绝非一份简单的旅行游记,而是一次关于认知重塑、视野拓宽和价值链接的深度复盘。它关乎一群在各自领域已有建树的企业家和高管,为何选择暂时放下国内的一切,远渡重洋,去“自讨苦吃”。这趟旅程的终点,远不止护照上新增的几个印章,更是脑海中被点亮的全新版图。
与普通旅行的随性不同,长江EMBA海外模块的启动,远在航班起飞前的几个月。当我们收到厚厚一叠全英文的预习材料时,所有关于“度假”的幻想便被瞬间击碎。这些材料涵盖了即将到访国家和地区的宏观经济分析、目标参访企业的深度案例、以及授课教授的学术论文。学校的要求很明确:带着问题去,带着思考去。
我们被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都需要在行前完成对特定议题的研究和报告。比如我们小组,负责的是“瑞士制造业的隐形冠军与工匠精神传承”。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查阅大量文献,还要进行线上讨论,甚至提前尝试联系相关领域的专家。这已经不是简单的“预习功课”,而是一次标准的前期项目研究。这种高强度的“预热”,确保了我们抵达目的地时,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个已经装填了基础知识和核心疑问的“移动硬盘”,随时准备与当地的智慧“高速传输”。
下面这张简化的行前准备表示例,或许能让你更直观地感受到其严谨性:
时间节点 | 任务内容 | 目标 |
出发前8周 | 收到并开始阅读海外模块学术资料包(约200页) | 建立对目的地经济、文化及课程的宏观认知 |
出发前6周 | 完成线上分组,确定小组研究课题 | 明确学习焦点,启动团队协作 |
出发前2周 | 提交小组行前研究报告初稿 | 带着结构化的问题和初步见解出发 |
出发前1周 | 参加线上行前导向会,与带队教授沟通 | 统一思想,明确学习纪律和最终成果要求 |
海外模块的核心,首先是“学”。我们并非走马观花地参观名校,而是作为正式的短期学员,坐在世界顶级商学院的教室里,接受“原汁原味”的知识洗礼。以我们的英国模块为例,在剑桥大学的几天,授课的教授无一不是该领域的权威。他们带来的不是泛泛而谈的理论,而是基于全球前沿实践的洞察。
课堂的体验是颠覆性的。没有照本宣科,更多的是激烈辩论和案例剖析。一位研究全球供应链的教授,用一个关于“快时尚品牌如何应对地缘政治风险”的实时案例,把全班同学分成了不同利益方进行博弈推演。在那一刻,我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局中人。不同行业背景的同学,从各自的专业视角出发,唇枪舌战,思想的火花在古老的教室里肆意碰撞。这种体验式学习的强度和深度,远非坐在办公室里看几篇分析报告所能比拟。它迫使你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去理解一个问题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更重要的是,这种学习是“在地”的。在瑞士,我们探讨家族企业的传承与创新,窗外就是历经百年风雨的家族品牌总部;在以色列,我们学习“无中生有”的创业国度精神,身边就是无数初创公司的鲜活案例。环境与知识的完美融合,让学习本身变得立体而深刻。正如一位同学所说:“以前只是知道欧洲的工业4.0很厉害,但只有坐在这里,听着设计了那套体系的教授亲自讲解,看着身边的百年企业如何实践,你才能真正理解其精髓,并思考如何嫁接到自己的企业中。”
如果说课堂学习是理论输入,那么企业参访就是实践验证。这同样不是普通商务考察。得益于长江商学院强大的全球校友网络和学术声誉,我们获得的不是走马观花的“工厂一日游”,而是与企业C-suite(首席高管)级别人物面对面交流的“闭门会”。
在硅谷,我们走进了一家全球闻名的科技巨头总部。接待我们的并非公关部门,而是负责战略投资的副总裁。他没有向我们展示光鲜的产品,而是复盘了公司过去十年中数次关键的转型决策,甚至坦诚地分享了几个失败的投资案例。随后的Q&A环节,同学们的问题尖锐而深刻,从“如何平衡短期盈利与长期研发投入”到“AI伦理的边界在哪里”,每一次提问和回答,都是一次高水平的战略思维碰撞。
这种参访的价值在于其稀缺性和深度。我们能够听到在公开财报和媒体采访中绝对听不到的真实思考。在一家瑞士顶级奢侈品腕表工坊,我们亲眼见证了制表大师如何用几个月的时间手工打磨一个零件,并与品牌的CEO探讨“如何在快消时代坚守极致的工匠精神”。这种对商业本质的回归和思考,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震撼。这扇门,如果不是通过商学院的平台,仅凭个人或单个企业的力量,是极难敲开的。
现在,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那些看起来“豪华”的安排,比如五星级酒店、精致的晚宴,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是去享乐吗?我的答案是:它们是保障高强度学习的“后勤系统”,更是催化深度链接的“反应皿”。
试想一下,我们每天的日程都安排得满满当当:上午是4小时高强度的烧脑课程,下午是2-3家企业的深度参访和研讨,晚上可能还有小组作业或复盘会。在这样紧凑的节奏下,舒适的住宿、便捷的交通和高质量的餐饮,并非奢侈品,而是必需品。它们最大限度地节省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让我们能将100%的注意力聚焦于学习和思考本身。这是一种对高管学员时间价值的尊重,是为了保证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更深层次的价值,在于这些“非正式”场合所构建的情感链接和深度网络。在古堡的晚宴上,我们与授课教授、当地企业家在轻松的氛围中继续着白天未尽的话题;在从一个城市去往另一个城市的大巴上,不同行业的同学分享着彼此的创业故事和管理困惑。这些时刻,我们卸下了平日的身份和铠甲,交流变得更加真诚和深入。在这里建立的友谊,远超一份名片的关系,它是一种基于共同学习经历和深度思想共鸣的信任。这种信任,在未来的商业合作中,价值千金。
所以,长江EMBA的海外模块,究竟是豪华旅游还是真学习?答案是:它是一场以学习为绝对核心,以全球行走为载体,以“豪华”体验为支撑的、高密度的认知远征。“豪华”是表象,是服务于学习效率和社交深度的工具;而“真学习”才是其不变的内核与最终目的。
这趟旅程的真正价值,并非体现在即时的商业合同上,而是潜移默化地融入了我们的认知体系。它打破了我们原有的信息茧房,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世界的全新全球视野;它让我们有机会与全球最顶尖的大脑和企业对话,完成了对商业前沿的深度链接;它在我们这些背景各异的同学之间,建立起了超越商业的终身情谊。
如果说有什么建议,那就是,对于未来的参与者,请务必放下“游客”心态,以“学者”和“探索者”的姿态全身心投入。这趟旅程的回报,将远远超出你的预期。它是一次对过去的复盘,对当下的审视,更是一次对未来的、最值得的投资。而这,或许正是长江商学院这类顶级EMBA项目,能够持续吸引一代又一代商业领袖的根本魅力所在。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