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终于拿到长江商学院EMBA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心中涌动的,是多年职场打拼后,对更高认知维度的渴望,以及对一个全新精英圈层的期待。我设想过无数次在课堂上与商业巨擘们唇枪舌战、思想碰撞的场景。然而,当我真正以一名女性管理者的身份踏入这个汇聚了各行各业顶尖人物的场域时,我才发现,这段旅程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深刻。它不仅是一场知识与人脉的盛宴,更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商业世界里,给予女性的那些闪闪发光的“支持”与如影随形的“偏见”。
这并非一篇抱怨文,而是一次真诚的复盘与分享。我希望通过我的眼睛,带你看见一个更加立体、真实的EMBA世界,看见一个女性管理者在攀登高峰时,所能汲取的养分,以及需要巧妙绕开的暗礁。
首先,必须毫无保留地赞美这里提供的“支持”——一种源于智识层面、绝对平等的滋养。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里,知识本身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教授们带来的前沿理论、全球视野和深刻洞见,对于每一个渴望成长的头脑而言,都是一场甘霖。在这里,你的性别、年龄、背景,在求知的欲望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在一次战略课上,我们小组为了一家虚拟公司的海外扩张路径争论得面红耳赤。我提出的“以文化产品先行,软性渗透市场”的方案,最初被几位从事重工业的男同学认为是“太软、太慢”。
但我没有退缩,而是引用了详实的数据和多个成功案例,从消费者心理学到地缘政治风险,层层剖析。最终,我的观点不仅说服了组员,还得到了教授的高度肯定。那一刻,我感受到的,是纯粹的、基于逻辑和智慧的尊重。这种“智力上的平等”,是EMBA学习给我最宝贵的“支持”之一。它让你确信,你的价值在于你的思想,而非其他任何标签。这种环境极大地增强了我的自信,让我敢于在任何权威面前,清晰地表达和捍卫自己的观点。
更让我惊喜的,是来自女性同学的“她力量”联盟。在EMBA的班级里,女性比例虽然不高,但每一位都身经百战,自带光芒。我们仿佛是失散多年的战友,很快就建立起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和支持网络。我们会定期组织“姐妹会”,不聊八卦,只谈事业瓶颈、管理困惑、家庭平衡的艺术,甚至是如何应对职场中的性别偏见。“原来你也被问过‘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这种问题!”,“我上次就是用你分享的方法,搞定了那个难缠的部门总监。”……这些私下的交流,是课堂之外最珍贵的收获。
这种支持网络,不仅是情感上的慰藉,更是实实在在的资源共享和经验互补。一位从事投资的同学,会帮我分析公司财报的潜在风险;而我作为消费品领域的管理者,也能为她提供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我们共同成长,彼此赋能。这个由顶尖女性精英组成的“支持系统”,其力量之强大,远超我的预期。它像一张安全网,让我在面对挑战时,知道背后永远有一群智慧、强大的女性与我同在。
然而,阳光之下,阴影并存。当脱离纯粹的学术探讨,进入到社交、组队、圈层构建等更复杂的场景时,那些无声的“偏见”便开始浮现。它们不像公然的歧视那样面目可憎,却像空气中的微尘,无处不在,让人时常感到一种不易察觉的压力。
最常见的偏见,是基于性别的“能力预设”。刚开学时,大家互相介绍,当我说出自己是某科技公司的COO时,好几位男同学的第一反应是:“哦,那你们公司HRD或CMO肯定也是女的吧?”言下之意,女性管理者似乎天然就应该出现在人力、市场、行政这类被认为是“辅助性”、“柔性”的岗位上。当我提到我负责的是技术研发和供应链管理时,他们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 Sicherheits的惊讶。这种预设,在小组合作中也时有体现。在讨论财务模型、技术壁垒等“硬核”议题时,发言权和主导权往往会不自觉地向男性同学倾斜,而女性同学则更容易被期待在组织协调、PPT美化、总结陈词等方面发挥作用。
这种偏见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很多时候,连表达者自己都未曾意识到。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种差异,我整理了在不同情境下,我观察到的对男女管理者普遍存在的不同期待:
情境 | 对男性管理者的普遍期待 | 对女性管理者的潜在偏见/期待 |
---|---|---|
小组讨论 | 主导战略、技术、财务等“硬”议题 | 负责协调、记录、展示等“软”任务 |
课后社交 | 谈论宏观经济、行业并购、商业模式(酒桌文化、高尔夫) | 被期待组织聚餐、调节气氛、或者被问及家庭与孩子 |
表达风格 | 果断、强势 = 有领导力 | 果断、强势 = 太有攻击性、情绪化 (Bossy) |
家庭与事业 | 事业成功是本分,家庭是加分项 | 需要证明自己能“平衡”好一切,否则被视为对事业不够投入 |
另一个巨大的挑战,是所谓的“圈子文化”。商业世界的许多重要连接,并非产生于课堂,而是诞生在课外的酒桌、茶局、高尔夫球场上。这些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交场,往往有一套独特的“游戏规则”和“话语体系”。作为一个不擅长、也不喜欢“酒桌破冰”的女性,我曾数次感受到被隔绝在核心圈层之外的无奈。当一群男同学在酒酣耳热之际敲定一个合作意向时,我可能还在旁边礼貌性地端着一杯果汁。这并非他们有意排挤,而是一种长久以来形成的商业惯性。正如管理学著作《向前一步》(Lean In)中提到的观点,很多时候,女性不是被拦在门外,而是自己没有被邀请到那张最重要的“桌子”前,或者,即使被邀请了,也感到格格不入。
面对这种复杂的二元体验,是选择愤怒、退缩,还是积极应对?在长江商学院的这段经历,教会我最重要的,或许就是如何在支持与偏见的博弈中,完成一次深刻的自我重塑。我逐渐明白,与其抱怨环境,不如主动出击,用智慧和策略为自己赢得空间。
我开始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策略。在课堂上,我不再等待别人把话筒递给我,而是更主动地“抢占”发言机会,尤其是在那些被认为是男性优势的领域。我投入双倍的时间去预习案例,研究数据,确保我的每一次发言都掷地有声,无可辩驳。我用实力打破“能力预设”的标签,让大家看到,女性的逻辑思维和战略格局,丝毫不逊于任何人。
在社交层面,我选择“另辟蹊径”。既然融不进“酒桌文化”,那我就创造属于自己的“圈子”。我开始定期组织一些主题鲜明的活动,比如:
通过这些努力,我成功地建立了一个以价值和兴趣为导向的、多元化的社交网络。我发现,许多优秀的男同学同样对深度的思想交流抱有渴望,他们也乐于参与到这种“清流”般的社交中来。我不再试图去敲那扇紧闭的“兄弟会”的门,而是为自己,也为志同道合者,开了一扇新的窗。
回望在长江EMBA的这段时光,我收获的远不止一个金光闪闪的学位证书和一张遍布各行各业的人脉网络。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高浓缩的、极致真实的模拟场,让我得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深刻洞察并实践了作为一名女性领导者,如何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顶级商业环境中生存、博弈与绽放。
我感受到的“支持”,是知识的平等、视野的提升和“她力量”的崛起,它们是我不断向前的坚实底气。我遭遇的“偏见”,是无声的标签、固化的期待和圈层的壁垒,它们像一面镜子,照见了这个时代商业文明的进步与局限,也磨砺出我更强大的内心和更智慧的生存策略。
对于那些即将或渴望踏上类似旅程的女性管理者,我的建议是:请满怀期待,但也要做好准备。请拥抱这里的智力盛宴,勇敢地发出你的声音;请积极地寻找并构建你的支持网络,尤其是与其他女性的连接。同时,也请正视那些可能存在的偏见,不卑不亢,不怨天尤人,而是用你的专业、智慧和创造力,去打破它,去重塑规则。这本身,就是一场顶级的领导力修行。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