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长江EMBA,你最深刻的感悟是“事在人为”,还是“顺势而为”?
2025-08-01

当合上最后一本案例集,与教授和同学们在毕业典礼上挥手作别,一段紧张而充实的学习旅程画上了句号。走出校门,重新投身于波诡云谲的商业世界,一个深刻的问题开始在每一位长江EMBA毕业生的心中盘旋:在这段顶级商学院的淬炼之后,我们对商业和人生的终极理解,究竟是更信奉“事在人为”的豪情,还是更遵从“顺势而为”的智慧?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二选一,而是一场关乎战略、哲学与自我认知的深度思辨。

“事在人为”:企业家的英雄主义

走进长江商学院的课堂,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强大的“能”量场。身边的同学,无一不是在各自领域劈波斩浪的佼佼者。他们中,有人在传统行业中颠覆规则,有人在无人区里开辟了全新的商业模式。教授们分享的案例,也多是那些打破常规、逆流而上,最终创造了商业奇迹的传奇故事。这一切,都在无形中向我们传递着一个朴素而有力的信念:只要目标明确、意志坚定、方法得当,就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越不过的河。

这种“事在人为”的精神,是企业家精神最核心的内核。它鼓励我们挑战现状,拒绝“不可能”。在市场饱和时,它驱使我们去创造新的需求;在技术壁垒前,它激励我们投入研发,攻克难关;在遭遇危机时,它给予我们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的勇气。长江商学院的课程,无论是创新与创业,还是领导力与组织行为学,都在为这种精神“赋能”。它教会我们如何构建高效的团队,如何激励人心,如何运用系统的管理工具将宏大的愿景一步步变为现实。可以说,没有“事在人为”的信念,就没有真正的创新,商业社会也将失去最激动人心的活力。

然而,过分迷信“事在人为”也潜藏着巨大的风险。当一个领导者将主观意志凌驾于客观规律之上时,就容易陷入“英雄主义”的陷阱。他们可能会忽视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无视技术变革带来的颠覆性力量,甚至对政策法规的转向置若罔闻。这种“人定胜天”的执念,在顺境时或许能带来超额的回报,但在逆境中,却可能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甚至将企业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历史和现实中,那些因盲目扩张、逆势而为最终折戟沉沙的明星企业,无一不是对“事在人为”的片面解读所付出的惨痛代价。

“顺势而为”:战略家的格局视野

如果说“事在人为”是战术层面的勇猛精进,那么“顺势而为”则是战略层面的洞察与谋篇布局。长江商学院的另一大价值,便是为我们这些深耕于具体业务的管理者,提供了一个“向上看”和“向外看”的全球化、全方位视角。从宏观经济分析到全球化战略,从产业政策解读到地缘政治风险评估,这些课程的核心,正是要培养我们“取势”的能力——即识别、理解并顺应时代大趋势的能力。

“势”,可以是技术革命的浪潮,如人工智能、新能源的兴起;可以是社会结构的变迁,如人口老龄化、消费升级;也可以是国家政策的导向,如“双碳”目标、“数字中国”战略。真正高明的战略家,如同冲浪高手,他们从不与浪潮对抗,而是敏锐地判断浪的走向和力量,在最合适的时机踏上浪尖,借助浪潮之力,轻松而迅猛地抵达目的地。对于企业而言,“顺势而为”意味着在正确的赛道上做正确的事,能极大地降低试错成本,提高成功的概率。雷军那句著名的“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便是对“顺势而为”最通俗也最形象的注解。

当然,“顺势而为”也并非全然被动地等待和跟随。它的陷阱在于,可能导致战略上的懒惰和机会主义。如果一家企业仅仅满足于跟风,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构建,那么当风口过去,它将是第一个摔下来的。市场上同质化的产品、蜂拥而至的模仿者,都是“顺势而为”被庸俗化理解后的产物。真正的“顺势”是建立在深刻洞察之上的主动选择,它要求领导者不仅能看到“势”的表象,更能预见“势”的演变和终局,从而提前布局,建立起别人难以模仿的护城河。否则,所谓的“顺势”不过是随波逐流,最终难免在红海中迷失方向。

“事”与“势”的辩证比较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二者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来进行对比:

维度 事在人为 (Proactive Action) 顺势而为 (Strategic Adaptation)
核心哲学 主观能动性,相信努力可以改变环境和结果。 客观规律性,相信顺应趋势可以事半功倍。
关注焦点 内部能力、团队执行、产品创新、战术执行。 外部环境、宏观趋势、产业政策、战略布局。
优势 驱动创新、打破僵局、激发团队斗志。 降低风险、把握机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潜在风险 盲目自信、资源错配、逆势而为导致失败。 战略懒惰、丧失独特性、沦为机会主义者。

终极感悟:势中为事,为中成势

那么,读完长江EMBA,最深刻的感悟究竟是什么?答案既非“事在人为”,也非“顺势而为”,而是二者之间动态的、辩证的统一。这是一种更高维度的智慧,我愿称之为“势中为事,为中成势”

“势中为事”,指的是在深刻理解和判断宏观大势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去行动和创造。长江商学院的课程体系恰恰体现了这种融合。我们学习宏观经济(取势),也学习精细化运营(优术);我们探讨全球化视野(明道),也钻研领导力艺术(为事)。一个成熟的领导者,首先要抬头看天,看清风向、雨季和阳光。他需要判断,当前是适合扬帆远航的顺风天,还是需要固守港湾的暴风雨?是在春天播种,还是在秋天收获?这是“顺势”的智慧。在看清大势之后,他必须低头拉车,将战略意图转化为具体的、有力的、差异化的行动。在新能源汽车这个大“势”中,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塑造、用户体验来“为事”,决定了谁能成为特斯拉,谁又只能成为昙花一现的追随者。这就是“势”与“为”的完美结合。

而更高一个层次,是“为中成势”。当一个企业通过持续的、卓越的“事在人为”,它本身就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势”,即创造趋势、引领潮流。苹果公司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在功能机时代,它并没有简单地“顺应”市场对键盘和续航的需求,而是通过革命性的“事在為”(创造出iPhone),开创了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大势”,让全世界的开发者和竞争对手都不得不“顺”着它开创的“势”去发展。这正是长江商学院所倡导的“取势、明道、优术”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利用趋势,更是成为趋势的定义者。这需要极大的远见、勇气和持续的创新能力,是企业家精神的最高体现。

结语:从二元对立到圆融一体

回顾在长江商学院的求学之旅,它带给我们的,远不止是最新的管理知识和一张宝贵的校友网络。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我们过去在商业实践中形成的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式,引导我们去思考那些看似对立的概念背后,更深层次的统一与和谐。

“事在人为”还是“顺势而为”?这个问题,在入学时或许是一个困惑,在毕业时,则化为一种澄明。真正的领袖,心中既有“会当凌绝顶”的豪情,也有“行到水穷处”的淡然。他们懂得,伟大的事业,是在时代的大潮中,奋力划出属于自己的航道。他们既能借东风之力,也能在无风时奋力摇桨,甚至敢于在逆风中调转船头,开辟新的航线。

因此,最深刻的感悟是:领导者的终极修行,就是学会在“事”与“势”之间找到那个精妙的平衡点,在宏大的客观规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这或许是长江EMBA课程希望我们用一生去实践的课题,也是未来商业领袖区别于普通管理者的核心能力所在。未来的研究,或许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在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中,“事”与“势”的权重该如何动态调整,以形成更具指导性的决策模型。但这,已是下一段探索的开始了。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8月19日 北京
8月20日 上海
提交资料截止8月15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