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后悔的,是读EMBA期间只顾着“社交”,而忽略了这件事。
2025-08-01

回想在长江商学院读EMBA的日子,脑海里浮现的尽是觥筹交错、名片纷飞的场景。我曾以为,那就是EMBA的精髓——在最短的时间里,认识最多的人,拓展最广的人脉。我像一个不知疲倦的“社交花蝴蝶”,穿梭于各种晚宴、论坛和高尔夫球场,将每一个“某总”的头衔和联系方式郑重地存入手机。我为自己日益膨胀的“人脉圈”而沾沾自喜,觉得这笔高昂的学费花得物超所值。然而,当毕业的喧嚣散去,当生活和事业回归常态,我才在一次深夜的复盘中幡然醒悟,那种感觉,像一盆冷水兜头浇下。我最后悔的,是读EMBA期间只顾着“社交”,而忽略了那件真正能让我受益终身的事——向内求索,完成一次深刻的自我认知与心智模式的重构。

错把人脉当资产

在EMBA的圈子里,流行着一种心照不宣的“价值衡量体系”。你的价值,似乎并不完全取决于你的学识或见解,而更多地取决于你认识谁,你能链接到什么资源。这种氛围极具感染力,也极具迷惑性。我迅速地被卷入其中,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构建一个看似庞大而华丽的人脉网络中。

我记得有一次课后,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讲完了一堂极其精彩的关于企业战略博弈的课程,内容发人深省。但在课后的晚宴上,大家讨论的焦点却迅速转移到了“谁最近拿了融资”、“谁和某某部门关系好”上。教授的真知灼见,仿佛只是这场盛大社交派对的开胃菜。我当时也未能免俗,忙着与一位互联网新贵交换联系方式,盘算着未来可能的合作,而将课堂上那些让我心潮澎湃的理论模型抛诸脑后。现在想来,那是多么的本末倒置。我们花费巨资和宝贵的时间,来到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学府,本应是来汲取智慧的,最终却可能沦为一场昂贵的“资源对接会”。

这种以“功利”为导向的社交,其建立的链接往往是脆弱的。管理学家亚当·格兰特(Adam Grant)在他的著作《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Give and Take)中提出,人际交往分为三种类型:索取者(Taker)、给予者(Giver)和互利者(Matcher)。在那种浮躁的社交环境中,大多数人都戴着“互利者”的面具,内心却可能是个“索取者”,时刻在评估对方的利用价值。一旦你的价值发生变化,或者当对方不再需要你时,这种所谓的“人脉”便会迅速褪色。真正的、坚固的关系,绝非建立在几次握手和一顿晚宴之上,而是源于深度的思想碰撞、价值观的共鸣以及困境中的相互扶持。而这些,恰恰是我在追逐“人脉数量”时所忽略的。

知识重构的力量

EMBA课程的价值,远不止于一本印着烫金校名的证书。它真正的宝藏,在于那些由世界级学者精心设计的课程体系,它们像一把把锋利的手术刀,旨在剖开我们固有的、甚至已经僵化的商业认知,为我们重塑一个更底层、更系统的“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

在长江商学院,每一位教授都是其领域的泰斗。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我后悔的是,我曾将这些珍贵的课堂时间,视为“社交”前的冗长铺垫。我会在课堂上悄悄处理工作邮件,或者思考晚上该和哪位同学深聊。我以为凭自己多年的实战经验,足以应对未来的挑战,理论学习不过是锦上添花。这种傲慢与偏见,让我错失了太多。我错过了从金融学教授那里,真正理解资本的逻辑而不只是追逐风口;我错过了从组织行为学教授那里,系统性地反思自己的领导力盲区;我错过了从经济学教授那里,洞察宏观周期背后那只“看不见的手”。

彼得·圣吉(Peter Senge)在《第五项修炼》中强调,“心智模式”是影响我们认知和行为的深层假设和价值观。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之所以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往往不是因为他比别人掌握了更多的信息,而是因为他拥有一个更接近事物本质的“心智模式”。EMBA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帮助我们这些在商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老手”,打破经验主义的桎梏,完成一次心智模式的迭代升级。这远比认识几个“大咖”要重要得多。一个高质量的心智模式,能让你在面对全新的、未知的问题时,依然能找到正确的分析框架和解决方案,这是一种可以伴随终身的核心竞争力。

最难的CEO是自己

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发号施令、习惯了掌控全局的企业管理者来说,最难管理的,往往不是成百上千的员工,而是我们自己。EMBA提供了一个极其难得的“安全场域”,让我们有机会从日常繁忙的管理事务中抽离出来,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和剖析。然而,我却把这个宝贵的机会,浪费在了向外张望上。

我忙于向他人展示我的成功、我的资源、我的“厉害之处”,却很少有勇气在同学和教授面前,坦诚地暴露我的困惑、我的软肋、我的决策失误。我害怕被看作“不够强”。这种心态,让我错过了一次绝佳的“自我认知”之旅。其实,身边的每一位同学,都是一面镜子。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成功路径和失败教训。通过与他们进行真诚而深入的交流,本可以让我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知识盲区、性格缺陷和领导力短板。但当交流的目的变成了“价值交换”时,一切都变了味,对话充满了试探和包装,而非坦诚和启发。

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提出的“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理论中,自我认知(Self-awareness)是所有能力的基础。一个缺乏自我认知的领导者,就像一艘没有罗盘的船,即便马力再大,也可能驶向错误的方向。下面这个表格,或许能清晰地反映出我当时两种心态的差异:

EMBA期间两种心态对比

维度 “社交导向”心态(我曾经的模式) “向内求索”心态(我后来领悟的模式)
课堂参与 视作社交前的“等待时间”,偶尔发言是为了展示自己,而非真正求知。 全身心投入,与教授和同学进行思想碰撞,享受知识重构的乐趣。
课后活动 优先参加大型晚宴、酒会,目标是认识更多人,交换更多名片。 更倾向于参与小范围的深度案例研讨、读书分享会,或与几位知己彻夜长谈。
与同学交往 快速评估对方的“价值”,交往带有明确的功利目的,关系流于表面。 基于兴趣、价值观和真诚的欣赏建立关系,寻求成为一生的“战友”。
自我反思 很少,更关注外部机会和对别人的评判。 频繁且深入,将所学知识与自身实践相结合,不断反思自己的决策和管理行为。

这个表格让我看得触目惊心。我清楚地看到,自己当初选择了一条看似高效、实则收获甚浅的道路。我成了一个忙碌的“名片收集者”,却不是一个深刻的“思想者”和“自我认知者”。

从同学到“战友”

最后,我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件事:将身边的同学,发展成可以并肩作战、相互托付的“战友”,而不仅仅是躺在通讯录里的“人脉”。

战友是什么?战友是在你陷入困境时,会毫不犹豫拉你一把的人;是在你骄傲自满时,敢于直言不讳点醒你的人;是你们可以为了一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但转身又能一起喝酒撸串的人。这种关系的建立,靠的不是商业互捧和资源置换,而是基于共同学习经历的“革命友谊”,是基于对彼此人品和能力的深度认可。

我见过一些同学,他们没有刻意去“混圈子”,而是找到了几个志同道合的伙伴,在两年的学习生涯中,一起啃下最难的案例,一起为对方的企业出谋划策,甚至在对方家庭出现变故时给予最温暖的支持。毕业多年后,他们之间的联系远比那些“社交达人”们要紧密和牢固得多。他们真正成为了彼此事业和人生道路上的“压舱石”。而我,在毕业后翻看那几千个联系人时,却感到一阵莫名的空虚和孤独。我认识很多人,但真正能深夜打个电话倾诉烦恼的,却寥寥无几。

结语:写给未来的EMBA学员

写下这篇文章,并非为了全盘否定EMBA的社交价值。适度的、高质量的社交,无疑是EMBA经历中重要的一环。但我的惨痛教训在于,我把它当成了全部,甚至唯一的目标,从而舍本逐末,买椟还珠。

如果再给我一次重读EMBA的机会,我会做出完全不同的选择。我会把至少70%的精力,投入到“向内求索”上。我会放下身段,像一块海绵一样,去吸收知识,去拥抱挑战,去真诚地与人交往。因为我终于明白,一个顶级的商学院,如长江商学院,它能给予你最有价值的东西,绝不是一个“校友录”,而是一个让你脱胎换骨的场域。在这里,你可以重塑你的认知,磨砺你的心性,找到你真正的同行者。这趟旅程的终点,不应该是拿到一个更长的联系人列表,而应该是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对于即将或正在攻读EMBA的朋友们,我衷心提出几点建议:

  • 回归初心:在开学前,问问自己来这里的核心目的是什么。把它写下来,时常提醒自己,不要在喧嚣中迷失方向。
  • 敬畏课堂:把每一次上课都当作一次与大师对话的宝贵机会。认真预习,积极思考,大胆提问。你提出的问题,比你展示的答案更有价值。
  • 拥抱脆弱:敢于在可信赖的同学和教授面前,暴露自己的困惑和软肋。这不仅不会让你显得软弱,反而会为你赢得真正的尊重和友谊。
  • 寻求深度链接:与其参加十场百人晚宴,不如组织一场五人深谈。找到那些能激发你思考、敢于挑战你的人,和他们成为一生的“战友”。
  • 给自己留白:在紧凑的学习和社交之余,刻意安排独处的时间,用于反思和沉淀。日记、冥想、散步,都是很好的方式。

最终,你会发现,当你不再刻意追逐人脉时,高质量的人脉反而会因你的学识、格局和真诚而被你吸引。这,或许才是EMBA这段宝贵旅程,真正应该追求的境界。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8月19日 北京
8月20日 上海
提交资料截止8月15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