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EMBA小组讨论中,听到的最无耻但又无法反驳的一个商业逻辑。
2025-08-01

那是一个深秋的夜晚,在长江商学院的某个教室里,暖黄色的灯光把每个人的脸都照得有些朦胧。我们EMBA小组的讨论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因、雄心和轻微的疲惫感。我们正在复盘一个新兴互联网公司的案例,争论其成功的核心要素。正当大家围绕着“产品创新”、“用户体验”和“精细化运营”这些经典理论唇枪舌战时,我们组那位平时沉默寡言,据说已经财富自由的K总,慢悠悠地靠在椅背上,轻描淡写地抛出了一句话。这句话,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深水炸弹,瞬间让整个房间陷入了死寂。他说:“我们所有人都搞错了一个基本前提。现代商业,尤其是在消费和互联网领域,其终极目的不是创造出最完美的产品,甚至不是服务好用户。它的核心逻辑是,用一个‘还不错’的产品作为入口和诱饵,尽可能地、低成本地‘囚禁’用户的终身时间价值,然后在这个‘囚禁’的生态里,把他们的注意力反复、无限地变现。”

那一刻,我感到一种混杂着震惊、不适甚至一丝恶心的感觉。这太“无耻”了,它把消费者,把“用户是上帝”这句我们奉为圭臬的信条,彻底物化成了一座待开采的矿山。然而,最可怕的是,当寂静过后,我试图从逻辑上、从现实中去反驳他时,却发现自己竟如此苍白无力。这套逻辑,虽然披着一层冷酷甚至反道德的外衣,却精准地解释了我们这个时代太多商业巨头的崛起和它们的行为模式。它像一把手术刀,残忍地剖开了温情脉脉的商业表象,露出了底下冰冷、高效、且无法辩驳的资本骨架。

注意力即权力:新时代的商业圣经

K总的这番话,彻底颠覆了我们从传统商学院教科书里学来的“产品为王”的理念。在经典的商业模型中,企业通过生产优质的产品或提供卓越的服务来满足市场需求,从而获得利润。这个过程是一个相对公平的价值交换:我给你好的东西,你给我钱。用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然而,K总所描述的逻辑,将这个模型的核心从“产品”悄悄地转移到了“注意力”上。

在这个新范式里,注意力本身就是权力,是新时代的石油。 用户的24小时是恒定的,是这个世界上最稀缺、最不可再生的资源。谁能占据用户更多的时间,谁就拥有了通往用户钱包的最短路径。产品或服务,不再是商业行为的终点,而仅仅是吸引和锚定用户注意力的起点。一个社交软件让你免费使用,不是因为它仁慈,而是因为它用“社交”这个功能作为钩子,把你一天中数小时的碎片化时间牢牢钩住。一个短视频应用让你无限下滑,不是为了让你“发现更美好的生活”,而是为了让你沉浸其中,忘记时间的流逝,从而为平台贡献源源不断的“注意力流量”。

这种逻辑的“无耻”之处在于,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和用户的关系。企业不再是一个“服务者”,而更像一个精明的“牧羊人”。用户看似自由地在“草场”(平台)上消费内容,但实际上,草场的边界、草的种类(推荐算法)、甚至是吃草的节奏(推送频率),都由牧羊人精心设计,其唯一目的就是让羊群尽可能长时间地留在草场里,长得更肥,以便后续可以剪更多的羊毛。这种关系的不对等,隐藏在“免费”、“便捷”和“个性化推荐”的糖衣之下,让人难以察觉,更难以抗拒。

产品只是诱饵:从“好用”到“好用上瘾”

一旦我们接受了“注意力是核心资产”这个前提,那么对“好产品”的定义就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传统观念里,好产品意味着功能强大、质量可靠、设计优美。但在注意力经济的逻辑下,一个“好”产品,首先必须具备强大的“粘性”。它的设计目标不再是单纯地解决用户某个问题,而是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创造出新的、能让用户持续停留的理由。

这套逻辑深刻地影响了产品开发和迭代的思路。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开始引入“游戏化”机制。比如,连续签到送积分、完成任务获得虚拟勋章、好友排行榜竞争步数……这些功能对于产品的核心价值(比如支付、阅读或打车)来说,几乎是多余的,但它们却是维持用户活跃度、延长用户使用时长的利器。它们利用了人性的弱点——成就感、攀比心和损失厌恶,让你在无意识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已经不是让产品“好用”(easy to use),而是让产品“好用上瘾”(addictive to use)。

另一个更高级的玩法,是构建所谓的“生态系统”。当一个企业成功地用一个爆款产品(诱饵)捕获了大量用户后,它会迅速地围绕这个产品,建立起一个由社交、内容、金融、电商等多种服务构成的“围墙花园”。苹果公司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你或许是因为iPhone的设计和体验而选择了它,但真正让你难以离开的,是与你Apple ID深度绑定的iCloud、App Store里的已购应用、家人共享的相册以及那无缝衔接的iMessage。更换手机的成本,不再是一部新手机的价钱,而是要脱离整个熟悉且便捷的生态系统的巨大代价。在这个生态里,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在强化用户的“被囚禁感”,从而最大化其终身价值。这是一种更宏大、更隐蔽的“囚禁”,也是这套商业逻辑最无法反驳的实践证明。

无耻的商业道德:游走在灰色地带的艺术

“无耻”,这个词之所以会从我脑海中冒出来,是因为这套逻辑将商业的道德底线推向了一个非常模糊的灰色地带。它不再关心用户的福祉,而是专注于挖掘和利用人性的弱点。著名科技伦理学家特里斯坦·哈里斯(Tristan Harris)曾将此比作一场“争夺人类脑干的竞赛”,各大平台用最顶尖的智慧,去设计如何让我们的大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从而沉迷其中。

当我们的小组讨论深入到这个层面时,气氛变得更加凝重。一位从事投资的同学就坦言,他们在评估一个项目时,除了看日活(DAU)、月活(MAU)这些传统数据外,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隐性指标是“用户沉浸时长”和“成瘾性系数”。一个能让用户每天花2小时且欲罢不能的应用,其商业价值和想象空间,要远大于一个用户每周只用10分钟、用完即走的高效工具。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它必然会青睐前者。这是一种市场的“劣币驱逐良币”,那些坚守“工具理性”、尊重用户时间的企业,在融资和估值上往往会输给那些深谙“人性弱点”的玩家。

这种商业道德的困境在于,它很难被现有的法律或法规所界定。平台会辩称:“我们没有强迫任何人,用户有选择的自由。我们提供的个性化推荐,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用户。”这种说辞在表面上无懈可击。但实际上,当一方拥有海量数据、强大的算力和顶尖的心理学、行为学专家,而另一方只是一个普通的、寻求放松和娱乐的个体时,这种“自由选择”在多大程度上是真实的?这就像一个职业赌徒和一个普通游客在赌桌上,规则虽然公平,但结果早已注定。这种利用信息和技术优势进行的不对等博弈,正是其“无耻”感的根源。

资本永不眠:为何它无法被反驳

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内外,我们学到的所有商业战略,最终都要回归到一个终极目标:为股东创造价值。而K总的那套逻辑,之所以“无法反驳”,正是因为它在当下的资本市场环境中,被证明是实现这一目标最高效的路径。市场的反馈是最好的证明。让我们看看下面这个简化的对比表格:

维度 传统产品型公司 注意力垄断型公司
核心目标 销售优质产品/服务 垄断用户时间与注意力
关键KPI 销售额、市场份额、利润率 用户时长、日/月活用户、用户生命周期价值(LTV)
用户关系 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管理与被管理、引导与被引导的关系
产品角色 价值交付的终点 吸引注意力的诱饵和入口
盈利模式 一次性或订阅式收费 广告、增值服务、电商、金融、数据变现等多元化模式
增长逻辑 线性增长或阶梯式增长 网络效应下的指数级增长

这个表格清晰地揭示了两种模式在底层逻辑上的巨大差异。注意力垄断型公司的商业模式,具有天然的平台属性和网络效应,一旦跨过某个临界点,就能实现赢家通吃的局面,构建起坚固的护城河。它们的盈利天花板极高,因为只要“囚禁”了用户,理论上就可以嫁接任何一种变现方式。这种巨大的商业潜力和想象空间,正是华尔街和全球资本所疯狂追逐的。当一家公司的股价和市值与其“囚禁”用户的能力成正比时,任何一个对股东负责的CEO,都很难有勇气去违背这个逻辑。

因此,反驳它,就等于反驳了当前资本市场的基本运作规律。你可以从道德上谴责它,可以从个人选择上抵制它,但你无法从商业竞争和资本增值的角度去证伪它。这是一种“存在即合理”的残酷现实,是商业世界演化到数字时代的一个必然,尽管我们可能并不喜欢这个结果。

总结与反思

那晚的讨论结束后,我一个人在校园里走了很久。K总的那番话,像一根刺,深深地扎进了我的认知里。它“无耻”,因为它赤裸裸地揭示了现代商业中对人性的算计和利用;但它又“无法反驳”,因为它精准地契合了资本的逻辑,并被无数商业巨头的成功所验证。

这次讨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未来的商业领袖,我们不能再仅仅满足于学习那些写在教科书里的经典理论。我们必须具备洞察和理解这些隐藏在商业表象之下的“潜规则”和“暗逻辑”的能力。理解它,不代表我们必须认同并践行它。相反,正因为理解了它的强大和危险,我们才更应该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 商业伦理的边界在哪里? 在追求商业效率和增长的同时,企业应该如何坚守对消费者的基本尊重和责任?
  • 是否存在第三条道路? 是否有可能在“注意力经济”的时代,创造出既能实现商业成功,又真正尊重用户、不以“囚禁”为目的的商业模式?一些主打隐私保护、付费订阅、无广告的“小而美”产品的出现,或许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 作为消费者的我们,该如何自处? 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清醒地认识到各类产品背后的商业逻辑,有意识地管理自己的注意力和时间,或许是我们在这个时代保护自己“心智主权”的唯一方式。

在长江商学院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更是一次次这样直面真实商业世界的思想冲击。那晚K总的“无耻”逻辑,对我而言,就是一堂价值千金的、关于商业现实主义的必修课。它让我明白,真正的领导力,或许不仅在于如何赢得竞争,更在于当你看清了所有通往成功的“捷径”之后,依然能够选择一条更艰难,但却更值得走的道路。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8月19日 北京
8月20日 上海
提交资料截止8月15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