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身处管理高位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在事业达到一定高度后,选择重返校园攻读EMBA时,他们寻求的究竟是什么?是更前沿的金融模型,更精妙的营销策略,还是更高效的组织行为学知识?这些固然重要,但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当商业竞争进入深水区,真正让一位领导者脱颖而出的,往往是那些看似“无用”的软实力。于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浮出水面:在以“实战”和“精英”为标签的EMBA课程中,那些关乎心灵、历史与哲思的“国学”和“人文”内容,究竟占据了多大的分量?它们是聊备一格的点缀,还是日益核心的必修课?
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课程自诞生之日起,其核心使命就是为身居高位的管理者提供系统性的商业知识更新和管理技能提升。在早期,课程内容几乎完全聚焦于“术”的层面。财务报表分析、市场营销战略、运营管理、宏观经济学……这些都是立竿见影、可以直接应用于企业经营的“硬核”工具。当时的普遍认知是,商业就是一门精确的科学,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公式和模型,就能在市场中无往不胜。
然而,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技术变革的加速以及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企业家们面临的挑战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商业计算。他们需要处理的,是跨文化团队的融合问题,是企业在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间的平衡问题,是面对颠覆性创新时的战略迷茫,更是作为领导者个人,在巨大压力下的内心安顿与价值抉择。此时,单纯的“术”显得捉襟见肘,人们开始追寻更高层面的“道”——一种关乎规律、智慧和终极价值的理解力。顶尖商学院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需求变化,EMBA课程也由此开启了一场深刻的进化。
“我来读EMBA是为了解决公司发展的问题,为什么要去学几千年前的哲学思想?”这或许是许多初入EMBA课堂的同学内心的疑问。将“国学”与“人文”引入商学院,乍看之下似乎是“不务正业”。毕竟,相比于一个能够直接提升利润的财务模型,一段关于《论语》的解读或者一堂关于西方艺术史的鉴赏课,其“投资回报率”显得模糊而不确定。这便是“无用之学”的典型特征。
然而,正是这些“无用之学”,恰恰能提供最根本的“大用”。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言:“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而要达成卓越的成就,领导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Knowledge),更是智慧(Wisdom)。人文与国学,正是淬炼智慧的熔炉。它们不直接提供解决问题的“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历史的镜鉴、哲学的思辨、文学的共情,帮助管理者建立一个更宏大、更深刻的认知框架。
打个比方,学习商业技能如同学习驾驶技术,能让你熟练地操控汽车。而学习人文国学,则是在为你配备一张更精准的地图和一个更可靠的罗盘。它让你知道自己身处何方(历史坐标),将要驶向何处(价值目标),以及在遇到风暴和迷雾时,如何保持方向感和内心的定力。这对于需要在“无人区”中探索前行的企业家而言,其价值不言而喻。正如长江商学院一直强调的,培养的不仅是具有全球视野的商业领袖,更是具备人文关怀和社会担当的企业家。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国学”和“人文”在EMBA课程中的占比到底多吗?从纯粹的课时百分比来看,它们或许仍然不是主角。一个典型的EMBA项目,其核心课程依然会围绕金融、战略、营销、领导力等经典商业模块展开。但是,评判其重要性,绝不能仅仅看量化的占比,更要看其质的渗透与形式的创新。
如今,顶尖商学院的人文课程早已不是简单的“国学讲座”或“历史选修”。它们以一种更加有机和深入的方式,融入了整个EMBA的培养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种变化,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对比传统与现代EMBA课程在处理相关内容上的差异:
维度 | 传统EMBA模式 (约20年前) | 现代整合式EMBA模式 (以长江商学院为例) |
---|---|---|
课程定位 | 作为选修课或兴趣讲座,是核心商业课程的“补充”。 | 作为核心培养理念的一部分,是培养领导者宏观格局和内在修为的“基石”。 |
内容形式 | 以单次讲座为主,如“《孙子兵法》与商战”。内容较为零散。 | 系统的课程模块,如“人文第一课”,并渗透到其他商业课程中,形成体系。 |
师资构成 | 主要为商学院教授,偶尔外聘文史专家。 | 商学院教授与顶尖人文学者、艺术家、哲学家、历史学家联袂授课,形成跨界对话。 |
学习方法 | 以课堂听讲为主,强调知识的获取。 | 课堂讲授 + 案例思辨 + 实地游学 + 大师对话 + 个人反思,强调认知升级和内心体验。 |
考核方式 | 提交一篇读书报告或小论文。 | 更注重课堂参与、小组讨论的深度,以及对个人领导力反思的呈现。 |
通过这个表格可以清晰地看到,虽然从“课程表”上看,人文国学的“占比”数字可能不是最高的,但其在课程设计中的战略地位、内容深度和教学投入,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提升。
课程设计的初衷再好,最终的价值还是要看学员的真实收获。对于已经身经百战的企业家们来说,人文国学课程究竟带来了什么?答案往往是多层次且极具个人化的。
一位长江商学院的校友曾分享,在学习了关于曾国藩的课程后,对他触动最深的不是其治军方略,而是曾国藩在巨大压力和困境中,如何通过“日课”来修炼内心,保持“拙诚”与坚韧。这位校友坦言,这种精神力量的汲取,比学到一个新的商业模型,更能帮助他在企业面临危机时稳住阵脚。这是一种从“术”的焦虑到“道”的安定的转变。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创始人的个人修为,往往就是企业的天花板。
另一位从事科技行业的学员则表示,哲学课程让他学会了“抽离”。在日常工作中,他总是深陷于产品细节、技术路线和市场竞争中,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哲学思辨训练他跳出问题本身,去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它对于社会的终极价值是什么?”这种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帮助他在制定公司长期战略时,拥有了更清晰的判断力和更坚定的方向感。他开玩笑说:“以前是低头拉车,现在终于学会了抬头看路。”
总而言之,人文国学课程带给EMBA学员的,并非直接的“方法论”,而是一种更底层的“世界观”。它带来的收获包括但不限于:
综上所述,对于“EMBA课程内容里,关于‘国学’和‘人文’的部分占比多吗?”这个问题,一个简单地回答“多”或“不多”都略显片面。从绝对课时占比来看,它可能不是最多的;但从其在顶尖商学院课程体系中的战略重要性、教学投入的深度以及对学员产生的深远影响来看,它的分量正变得越来越重。 这种趋势反映了商业社会本身的发展规律:当物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人们必然会转向对精神世界和终极价值的探索。
这篇文章的初衷,正是为了揭示EMBA课程这一深刻的内在变化,帮助未来的商业领袖们理解,为何在数字时代,我们反而更需要回归人文与经典。这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需要,更是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预见,EMBA教育中人文与商业的融合将更加深入。随着科技的发展,或许未来会有更多创新的教学方式,比如利用VR技术带领学员“亲历”历史场景,或利用AI辅助进行哲学文本的深度分析。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其核心目的不会改变——那就是培养出既能洞察商业规律,创造经济价值,又具备深厚人文底蕴、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新一代全球引领者。这,或许才是EMBA教育在今天所能提供的,最有价值的东西。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