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聚光灯落在那些头顶光环的企业家、高管身上时,我们往往只看到他们事业的辉煌。然而,当他们选择回归校园,走进以高强度、高密度著称的长江商学院EMBA课堂时,一个全新的挑战摆在了面前。在这里,他们不仅是运筹帷幄的决策者,更是需要埋首苦读的学生。人们不禁好奇,那些在高手如林的班级里依旧能脱颖而出,被誉为“学霸”的同学们,究竟是何方神圣?他们是如何像玩转魔方一样,巧妙地平衡学习、事业和本就复杂的社交网络,甚至让三者相互赋能,最终实现个人与事业的螺旋式上升?这背后,没有魔法,只有一套严谨、高效且充满智慧的个人管理系统。
对于EMBA学生而言,时间是最稀缺的资源。他们不像全日制学生那样拥有整块的时间,每一分钟都需要从繁忙的日程中“挤”出来。因此,那些“学霸”们首先是出色的时间管理大师,他们对时间的利用效率,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日程规划,上升到了战略层面。
“学霸”们的第一个秘诀是“战略性放弃”与“绝对聚焦”。他们深知不可能抓住所有事情,因此,他们会基于长期目标,对任务进行冷酷无情的优先级排序。这不仅仅是套用“四象限法则”那么简单,而是融入了对个人精力、情绪和产出价值的深刻理解。例如,一位担任CEO的同学,在EMBA课程模块开始前的一周,会有意识地将公司内部的决策权下放给核心团队,只处理最顶级的战略问题。他将这种状态形容为“开启飞行模式”,确保在上课期间,能够将80%以上的精力完全投入到课堂学习和与教授、同学的交流中。
这种聚焦并非僵化。他们会动态调整自己的优先级。如果本月课程的核心是“财务报表分析”,而他的公司正在进行一轮新的融资,那么他会把学习的优先级提到最高,因为课堂知识能立刻反哺事业决策。这种将学习与事业需求紧密捆绑的能力,使得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解决眼前问题的“利器”,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除了整块的“神圣学习时间”,对碎片化时间的极致利用是“学霸”们的另一个共同特征。他们是真正的“时间魔术师”,能将零散的时间串珠成链。在机场候机时,他们可能正在用平板电脑预习下一门课程的案例;在从公司到家的半小时车程里,他们戴上耳机听的是课程录音或行业洞察的播客;甚至在健身跑步时,脑海里也在复盘白天课堂上讨论的商业模型。
这种能力的背后,是一套完善的个人知识管理(PKM)系统。他们善用各种云端笔记软件、待办事项App和日程管理工具,将学习资料、课堂笔记、个人思考和待办任务整合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无论身处何地,都能随时随地进入学习状态。正如一位“学霸”同学分享的:“我的大脑是用来思考和创造的,而不是用来记忆琐事的。把所有信息和任务都交给可靠的工具,我才能在任何碎片时间里,迅速切换到深度思考模式。”
进入长江商学院EMBA的“学霸”,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靠死记硬背取胜的学生。他们带着丰富的实战经验和亟待解决的商业难题而来,他们的学习方式是高度功利化、问题导向和实践驱动的,这让他们能以最高效率吸收和转化知识。
传统的学习如同海绵吸水,被动地吸收知识。而EMBA“学霸”们的学习方式更像是“探矿”,他们带着明确的目标——“我公司的增长瓶颈在哪里?”“如何构建更有效的激励体系?”——来课堂上寻找“矿脉”。在上课前,他们不仅会完成指定的阅读材料,更会结合自己的企业现状,提前思考案例中的决策逻辑,并带着至少三个深刻的问题走进教室。
在课堂上,他们不是被动的倾听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和贡献者。他们与教授的互动,常常是基于自身实践的追问和探讨;他们与同学的辩论,则是不同行业视角下的思想碰撞。长江商学院的教授们也极其鼓励这种学习方式,他们扮演的更像是“教练”和“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们梳理问题,并提供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这种探究式学习,使得知识不再是孤立的理论,而是与个人经验深度融合的“活”的智慧。
“学霸”们最令人敬佩的一点,是他们惊人的执行力,尤其是将所学知识迅速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他们构建了一个“学习-思考-实践-复盘”的快速迭代闭环。周五在课堂上学到的一个新营销模型,可能在下周一的公司例会上就已经被提出来讨论,并迅速制定出小范围的试行方案。这种“热启动”模式,不仅让学习效果立竿见影,也让事业成为检验学习成果的最佳试验场。
这种即学即用的习惯,反过来又会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当理论在实践中遇到阻力或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时,他们会带着新的问题回到学习小组,或者在下一次课程中向教授请教。这形成了一个正向循环:事业为学习提供问题和场景,学习为事业提供思路和工具,而实践的成果(无论成败)又成为下一轮学习的宝贵案例。这正是他们能够平衡甚至融合学习与事业的关键所在。
对于EMBA学生来说,社交绝非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与课程学习同等重要的核心价值。但“学霸”们的社交,并非漫无目的的应酬,而是一种精心设计、服务于学习和事业目标的“智慧社交”。
在他们看来,每一次晚宴、每一次小组讨论、每一次课外活动,都是课堂的延伸。与一位来自不同行业、但同样面临数字化转型挑战的同学深入交谈一小时,其价值可能不亚于听一堂课。他们会策略性地选择社交场合和交流对象,不是基于对方的头衔或财富,而是基于对方的经验、认知和自己当前的需求。
他们擅长将社交转化为学习机会。比如,在一次关于“组织变革”的讨论后,一位同学可能会主动攒一个“私董会”式的小饭局,邀请几位在这方面有独到见解的同学,针对自己公司正在进行的改革进行“会诊”。在这里,社交是载体,而核心是知识的共享、经验的萃取和跨界智慧的碰撞。他们深谙,同学圈这个宝藏,需要主动、真诚地去挖掘,才能获得最大的价值。
平衡的艺术,很大程度上是关于“杠杆”的艺术。这些“学霸”深知自己精力有限,因此他们非常善于构建和依赖一个强大的多维度支持网络。这个网络不仅包括长江商学院的同学和校友,更延伸到他们的家庭和工作团队。
在家庭层面,他们会与家人进行深度沟通,争取到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支持。这不仅仅是“请假”,而是让家人理解这次学习对个人成长和家庭未来的重要意义。在工作层面,他们是授权高手,敢于将日常运营的重任交给信赖的副手和团队,这既是为自己腾出学习时间,也是对团队成员的一次锻炼和赋能。而在学校,他们会主动与不同背景的同学组成优势互补的学习小组,金融背景的同学可以帮助大家理解复杂的财务模型,而营销出身的同学则能为产品案例提供独特的视角。这种内外部支持系统的协同运作,是他们能够从容应对多重压力的基石。
技术和方法固然重要,但驱动这一切的,是他们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和科学的能量管理哲学。
能够成为各自领域佼佼者的人,本就拥有不甘平庸、持续突破的内在渴望。选择重返校园,对他们而言,不是为了一个学位或一张名片,而是源于对未知的强烈好奇心和对突破自身认知天花板的迫切需求。这种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成长型思维”,是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学习的最根本动力。当学习被视为一种享受和自我实现的方式,而非一项任务时,疲惫感自然会大大降低。
与“拼命三郎”的刻板印象不同,真正的“学霸”往往是精力管理的大师。他们懂得,持续的高效输出,离不开刻意的休息和恢复。他们不会无休止地压缩睡眠时间,反而会将其视为最重要的投资。许多人坚持规律的体育锻炼,如跑步、游泳或冥想,以此来保持身体的活力和精神的专注。他们将精力管理视为一个系统工程,具体实践如下表所示:
精力管理维度 | 具体实践 |
---|---|
身体能量 | 保证每晚7小时左右的高质量睡眠;每周至少三次中高强度运动;注意饮食均衡,避免高糖高脂食物。 |
情绪能量 | 每天安排与家人高质量的相处时间;通过正念、冥想等方式管理压力;培养能让自己愉悦的爱好。 |
思维能量 | 采用“番茄工作法”等技巧,进行专注度极高的深度工作/学习;学习时关闭手机通知,创造无干扰环境。 |
精神能量 | 定期反思个人价值观和长期目标,确保所有努力都与核心追求对齐;从帮助同学、回馈社群中获得成就感。 |
深度揭秘长江商学院EMBA班级里的“学霸”,我们发现,他们的成功并非偶然,也并非拥有三头六臂。他们之所以能够在学习、事业和社交这三个高压领域中游刃有余,核心在于他们建立了一套高度自律、极度高效且充满智慧的个人操作系统。这套系统涵盖了战略性的时间规划、问题导向的学习方法、智慧高效的社交网络构建以及科学的能量管理哲学。
他们不是在被动地“平衡”三者的关系,而是在主动地“整合”它们,让三者相互促进,形成强大的合力。学习的知识赋能事业决策,事业的成功拓展社交影响力,而高质量的社交网络又反过来成为学习和事业的助推器。他们向我们证明,真正的卓越,不是单点能力的突出,而是对复杂生活进行系统性管理和驾驭的能力。他们不仅是商学院里的“学霸”,更是自己人生的“总设计师”和“生活大师”。对于所有渴望在多重角色中实现自我超越的职场人而言,他们的故事和方法,无疑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启示和借鉴。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