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摸爬滚打多年,你或许早已对“办公室政治”这个词汇感到既熟悉又无奈。它像一团看不见的迷雾,笼罩在团队协作、项目推进甚至个人晋升的道路上。小到部门间的资源争夺,大到公司高层的权力博弈,无处不在的“政治”似乎成了高效工作的最大障碍。于是,当许多管理者和职场精英选择重返校园,攻读EMBA时,他们心中往往藏着一个朴素而急切的疑问:被奉为管理圣经之一的“组织行为学”课程,真的能成为我们手中的利剑,斩断公司内部“办公室政治”的乱麻吗?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EMBA的“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 OB)课程,并非一本教你如何“搞关系”、“站队伍”的厚黑学秘籍。恰恰相反,它是一门严谨的、基于实证研究的科学,旨在系统性地剖析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它将管理者从凭直觉、靠经验的“游击队长”,转变为拥有科学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的“正规军指挥官”。
在接触这门课程之前,我们对“办公室政治”的理解往往是片面的、情绪化的。我们会将其归咎于某个“小人”的挑拨,或是某个领导的偏心。而组织行为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高维度的视角。它会告诉你,所谓的“政治”本质上是组织内部资源稀缺性所导致的必然产物。当权力、预算、晋升机会等资源有限时,个体和团队为了争取这些资源而采取的各种非正式影响策略,便构成了“政治行为”。这门课程的核心价值,在于它帮助你从“谁对谁错”的道德评判,转向“为何发生”的科学诊断。你将学会分析组织结构、权力分配、激励机制、企业文化等深层因素是如何共同“导演”了这出办公室政治的大戏。
组织行为学课程并不会天真地告诉你如何“消灭”办公室政治,因为它本身就是组织生命体的一部分。相反,它教会你如何洞察并区分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政治行为:一种是破坏性的、功能失调的政治行为,比如恶意中伤、散布谣言、拉帮结派、信息封锁等,这些行为会严重损害组织信任和效率;另一种则是建设性的、功能正常的政治行为,比如为了推动一个有益于公司的创新项目而积极游说、建立跨部门联盟、争取关键人物的支持等。
理解了这一层,你的心态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你不再是一个被动躲避或深受其害的“受害者”,而是一个能够主动识别、分析并加以利用的“局内人”。课程中,如斯坦福大学著名教授杰弗瑞·菲佛(Jeffrey Pfeffer)在其著作《权力:为什么只为某些人拥有》中反复强调的观点,权力与政治是组织中不可避免的现实。回避它,你将被边缘化;而理解并善用它,则能让你更好地实现个人和组织的目标。组织行为学正是提供了这样一套“地图”和“指南针”,让你看清办公室政治的复杂地形,知道哪里是沼泽,哪里是坦途。
当然,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的提升是远远不够的。EMBA的组织行为学课程之所以极具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其丰富的“管理工具箱”,里面装满了可以直接应用于实践的理论模型和方法论。这些工具能帮助你更有效地处理由办公室政治引发的种种难题。
想象一下,你面对的是一个因项目资源分配不均而矛盾重重的团队。过去你可能会选择强压、和稀泥或者干脆置之不理。但学完组织行为学后,你的工具箱里可能多了以下几样法宝: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来展示这五种模式:
冲突处理模式 | 行为特点 (合作性 vs. 坚持性) | 适用情境举例 |
竞争 (Competing) | 低合作,高坚持 (我赢,你输) | 需要快速决策、处理重大原则问题时。 |
协作 (Collaborating) | 高合作,高坚持 (我赢,你赢) | 当双方利益都非常重要,需要整合不同观点找出双赢方案时。 |
妥协 (Compromising) | 中度合作,中度坚持 (各退一步) | 双方势均力敌,或时间紧迫需要一个临时解决方案时。 |
回避 (Avoiding) | 低合作,低坚持 (我输,你输) | 问题不重要、或需要更多时间收集信息、或让情绪降温时。 |
迁就 (Accommodating) | 高合作,低坚持 (我输,你赢) | 当你发现自己错了,或为了维护长期关系,在不重要的问题上让步。 |
当你掌握了这套“组合拳”,再面对部门间的“踢皮球”时,你就能冷静分析:这到底是需要“协作”来共创解决方案,还是暂时“回避”等待更好的时机,亦或是需要拿出“竞争”的姿态明确底线。这种基于模型的决策,远比凭感觉行事来得精准和有效。
如果说理论和工具是“术”,那么EMBA课堂本身所营造的环境,则是在修炼“道”。尤其是在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学府,组织行为学的学习远不止于听教授讲课。其真正的精髓在于案例教学和同侪学习(Peer Learning)。
每一堂课,你都将和一群来自各行各业、平均工作经验超过十年的企业高管坐在一起。教授抛出的可能是一个哈佛经典案例,也可能是一个本土企业的真实困境。当大家围绕一个典型的“办公室政治”场景——比如“如何处理一位功高盖主但桀骜不驯的明星员工”——展开激烈讨论时,你听到的将不再是单一的理论,而是银行行长、互联网公司创始人、制造业CEO、快消品市场总监等不同大脑激荡出的火花。他们会分享自己亲身经历的成功与失败,这些鲜活的、带着“生活气息”的经验,其价值有时甚至超过了书本本身。你会发现,原来你头疼不已的问题,你的同学可能早就经历过并有了成熟的解决方案。这种高浓度的经验萃取和思维碰撞,是任何内训或独自看书都无法比拟的。
话虽如此,我们也要理性地认识到,任何课程都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EMBA的组织行为学课程能为你提供强大的认知框架和工具箱,但它无法替你解决所有问题。理论与现实之间,永远存在一道需要靠个人智慧和勇气去跨越的鸿沟。
首先,知识的掌握不等于能力的形成。你可能对所有冲突管理模型都倒背如流,但在面对直属上司的不公打压时,是否依然会情绪失控、应对失据?将理论内化为本能反应,需要大量的刻意练习和事后复盘。其次,你无法改变他人。组织行为学能让你更好地理解和影响他人,但你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或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如果整个公司的文化是“劣币驱逐良币”,高层领导默许甚至鼓励破坏性的政治行为,那么仅凭你一个人的努力,很可能收效甚微,甚至会“引火烧身”。
因此,课程最大的作用,是赋予你一种“向内求”的能力。它让你首先看清自己:你的领导风格是什么?你的沟通模式有何弊端?你在压力下的非理性反应是什么?当你开始有意识地调整自身行为,你会发现,你周围的环境也会随之发生微妙而积极的变化。你改变不了风向,但你可以调整自己的风帆。这正是组织行为学带给管理者最宝贵的财富——在复杂的组织环境中,获得一种清醒的掌控感。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EMBA的“组织行为学”课程,能帮你解决公司内部的“办公室政治”问题吗?
答案是:它不能直接“解决”问题,但它能极大地提升你“解决问题的人”的能力。
它无法像变魔术一样让办公室政治消失,但它能为你提供一副高分辨率的“X光眼镜”,让你穿透表象,看清问题的本质和根源。它不会给你一个标准答案,但它会递给你一个装满趁手工具的“瑞士军刀”,让你在面对不同情境时,有策略、有章法地应对。最重要的是,它将重塑你的心智模式,让你从一个在政治迷雾中被动挣扎的参与者,蜕变为一个手持罗盘、从容航行的引领者。
对于那些渴望在复杂组织环境中游刃有余的管理者而言,学习组织行为学并非一劳永逸的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它开启了一段持续自我认知、自我修炼的旅程。未来的研究方向或许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尤其是东方集体主义文化),建设性政治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有效性。但无论如何,可以肯定的是,通过系统学习而获得的这份清醒与智慧,将是你职业生涯中最有价值的投资之一。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