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45岁,在EMBA课堂上被一个90后颠覆了认知
2025-07-31

人到中年,总以为自己见过些风浪,沉淀了些许智慧。尤其是在商海里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从一线销售干到公司高管,自认为对商业的理解已经足够深刻。怀着“给自己充充电,顺便拓展人脉”的心态,我踏入了长江商学院的EMBA课堂。我以为这会是一场同龄人之间智慧的碰撞与经验的交融,却万万没想到,给我带来最大思想冲击、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我过去二十年认知的,竟然是一个看上去还有些稚气未脱的90后同学。

范式的激烈碰撞

那天的课程是经典的案例分析,讨论一家传统制造企业如何在线上线下融合的浪潮中转型。这家企业的情况与我所在的公司颇有几分相似:品牌有历史,产品质量过硬,但就是感觉越来越吃力,年轻消费者不买账,渠道成本节节攀升。凭借多年的实战经验,我第一个站起来发言,洋洋洒洒地提出了一个“三板斧”方案:优化渠道、加大营销、研发升级。这套打法,是我过去职业生涯中屡试不爽的法宝,逻辑严密,步步为营。我说完后,颇为自得,觉得这几乎是标准答案了。

然而,就在教授准备点评时,坐在角落里的一个年轻人举了手。他叫Leo,是一家成立仅三年的消费科技公司的创始人。他站起来,先是礼貌地肯定了我的分析“逻辑清晰,非常稳健”,然后话锋一转:“但恕我直言,这更像是在用诺基亚的思维去解决苹果的问题。我们可能需要思考的不是如何让马车跑得更快,而是要不要换成汽车。”

整个课堂瞬间安静了下来。我心里咯噔一下,有些不悦,但更多的是好奇。他继续说道:“前辈关注的是‘渠道’和‘营销’,这是典型的流量思维,把用户当成被动灌输的对象。而我们现在谈论的,应该是‘场域’和‘关系’,是用户思维。我们不该问‘如何把产品卖给他们’,而应该问‘用户真正的痛点是什么?我们如何创造一个让他们离不开的场景和体验?’”

他接下来的阐述,彻底打开了我的“新世界”。他没有谈论宏大的渠道战略,而是讲他们如何通过几百个社群,与最核心的一万名“超级用户”保持高频互动,让用户参与到产品定义、设计、甚至是营销文案的创作中。他没提传统的广告投放,而是讲他们如何通过数据分析,精准地找到不同圈层的KOL(关键意见领袖)进行内容共创,实现“种草”和“裂变”。他口中蹦出的“私域流量池”、“用户生命周期价值(LTV)”、“A/B测试”、“敏捷开发”,每一个词都像一颗子弹,精准地击中了我知识体系里的盲区。

解构“新物种”的逻辑

那次课堂上的“冒犯”,成了我整个EMBA学习期间的转折点。我开始刻意地观察和接近Leo这些90后、甚至95后的创业者们,试图去理解他们那套看似“离经叛道”却又异常有效的商业逻辑。我发现,我们的认知差异,体现在多个根本性的维度上。

从产品为王到用户为王

在我们这一代企业家的信条里,“产品是1,营销是后面的0”。我们坚信,只要产品足够好,就一定有市场。因此,我们愿意花费巨大的精力在研发、在供应链、在打磨一个“完美”的产品上。产品上市前,我们会做市场调研,但那更像是一种验证,而非探索。

而Leo他们恰恰相反。他们的出发点永远是“用户”。他们会花大量时间潜伏在各种社交媒体、论坛里,去倾听用户的抱怨和吐槽,从中寻找未被满足的需求。他们的第一版产品往往是粗糙的,也就是他们口中的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可行产品),然后迅速推向市场,让一小部分核心用户去使用、去反馈。他们痴迷于数据,用户的每一个点击、每一次停留、每一次分享,都会被记录和分析,用于指导产品的快速迭代。用Leo的话说:“我们不是在创造一个完美的产品,我们是在和用户共创一个持续进化的解决方案。” 这种从“我有什么”到“用户要什么”的根本性转变,是对传统商业逻辑的彻底颠覆。

从线性增长到指数跃迁

我习惯于规划未来三到五年的战略,追求每年15%-20%的稳定增长,这在传统行业里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我的思维模式是线性的、可预测的。投入多少资源,开拓多少市场,带来多少回报,一切都有迹可循。

但90后创业者们的世界观里,充满了“非线性”和“指数级”的可能性。他们更擅长利用平台的网络效应和社区的裂变效应。一个好的产品或内容,可能在一夜之间引爆社交网络,带来过去需要数年才能积累的用户量。他们追求的不是稳健的增长曲线,而是在某个临界点之后陡然上扬的“J型曲线”。正如《从0到1》的作者彼得·蒂尔所强调的,成功的企业追求的是垄断,而非竞争。他们从第一天起,思考的就是如何构建一个能够自我增强的系统,实现爆发式增长。这种对“增长”的不同理解,决定了资源配置、组织架构和战略重心的天差地别。

从管控到赋能的组织

在我的公司里,我就是那个发号施令的“大家长”。我们有清晰的层级、明确的部门墙和详尽的KPI考核。我信奉的是“强执行力”,要求的是“令行禁止”。这种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在过去的工业时代,效率极高。

但在Leo的公司,我看到的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他们的组织是扁平的、网状的。一个个小型的、跨职能的“敏捷小组”围绕着特定项目(比如提升用户活跃度)而建立,被赋予极大的自主权。他们不用KPI,而用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目标与关键成果),强调的是激发团队的自我驱动,去挑战那些看似不可能的目标。Leo告诉我,他作为CEO最重要的工作不是“管理”,而是“赋能”:“我要做的,是确保我的团队拥有最好的信息、最好的工具,以及可以放心去试错的文化环境。我不是那个提供答案的人,我是那个提出好问题,并为寻找答案的人扫清障碍的人。” 这种从管控思维到服务思维的转变,让我深刻反思自己作为领导者的角色定位。

认知差距的根源探寻

为什么我们之间会存在如此巨大的认知鸿沟?这不仅仅是年龄的差距,更是时代的烙印。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内外,通过和不同代际的同学、教授的深入交流,我逐渐找到了答案。

我们这一代人,成长于一个物质相对匮乏、信息极度不对称的年代。我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抓住信息差、资源差带来的机会。我们相信经验,因为过去的成功经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有效的。而90后、00后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成长于一个信息爆炸、物质丰裕的时代。对他们而言,信息和资源本身不是壁垒,如何整合、筛选、创造性地运用信息和资源才是核心能力。他们的世界是平的,他们的思维是连接的、跨界的。

更深层次的原因,或许是“成功的诅咒”。我们过去的成功,固化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形成了一种路径依赖。我们倾向于在自己熟悉的框架内解决问题,而对框架之外的颠覆性力量保持警惕甚至排斥。而这些年轻人没有历史包袱,他们更像是手持一张白纸,可以直接在最新的操作系统上绘画。下面这个简单的表格,或许能概括我们两代人思维模式的某些差异:

维度 我的“70后”思维模式 他的“90后”思维模式
信息观 信息是权力,需要获取和占有 信息是基础,需要连接和流动
资源观 整合已有资源,做大存量 链接外部资源,创造增量
成功观 基于经验的、可复制的线性成功 基于创新的、可裂变的非线性成功
失败观 失败是需要避免的成本 失败是学习过程中的必要数据
世界观 世界是确定的,需要规划和控制 世界是变化的,需要感知和适应

拥抱颠覆,重塑自我

这次在长江商学院被一个90后“当头棒喝”的经历,起初是震惊和汗颜,但冷静下来后,却是无尽的庆幸与兴奋。我意识到,这正是我来这里学习的真正价值所在——不是为了印证自己有多正确,而是为了发现自己有多无知。真正的学习,始于认知边界被打破的那一刻。

我开始主动地“清空”自己。我不再以“前辈”自居,而是把自己当成一个求知若渴的学生。我邀请Leo和几个年轻同学吃饭,向他们请教各种我听不懂的“黑话”。我开始强迫自己去使用那些年轻人热衷的APP,去理解他们的语境和文化。我甚至在自己的公司内部,发起了一个名为“逆向导师”的计划,让95后的管培生来给我和我的高管团队做“导师”,定期分享他们对市场、产品和潮流的看法。

这次认知颠覆,让我明确了未来自我迭代的方向:

  • 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 在做决策时,除了依赖直觉和经验,更要学会敬畏数据,让数据说话。
  • 从封闭组织到开放生态: 打破部门墙,鼓励内部创新和试错,同时积极与外部的创新力量连接、合作。
  • 从自我中心到用户中心: 真正地走到用户中去,倾听他们的声音,与他们共创价值。
  • 保持“无知”的自觉: 承认自己的认知局限,对新事物保持永不枯竭的好奇心和学习欲。

走出长江商学院的校门时,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格式化”。那个45岁的、曾经无比自信的我,被彻底颠覆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带着更多敬畏、更多好奇,也更有勇气的“新”我。那个90后同学,他可能永远不会知道,他在课堂上那次坦诚而尖锐的发言,对我而言,不亚于一次思想上的重生。这场颠覆,无关年龄,只关乎认知。它让我明白,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最大的风险不是未知,而是你用过去的地图,永远找不到未来的路。 而持续地打破自我,拥抱颠覆,或许才是我们这一代人能够给予未来的最好答案。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8月19日 北京
8月20日 上海
提交资料截止8月15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