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典礼,是青春交响乐章的最后一个强音,也是人生新篇章的序曲。当礼堂里回荡着庄严的乐声,当头顶的学位帽显得既神圣又有些不真实,当身边熟悉的面孔都染上了离别的伤感与未来的憧憬,一个声音会穿透所有嘈杂,清晰地将你从纷繁的思绪中拽回现实——那就是校长念到你名字的瞬间。那一刻,时间仿佛被施了魔法,拉长又压缩,你脑海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究竟是什么?它或许是对过往的释然,或许是对未来的叩问,又或许,只是一个微不足道却无比真实的瞬间感受。这个念头,如同一枚琥珀,封存了你整个大学时代的精髓与情感。
对许多人而言,当自己的名字被念到时,脑海里蹦出的第一个词,往往是——“终于!”。这个词里包含了太多东西,它像一声长长的叹息,将过去几年积攒的压力、焦虑和疲惫,在那一刻彻底释放。它不是倦怠,而是一种完成了漫长征途后的通体舒畅。从无数个埋首于图书馆的深夜,到为了一场关键考试而挑灯夜战的清晨;从反复修改、令人抓狂的毕业论文,到每一次小组讨论的唇枪舌战,这条学术之路,充满了挑战与艰辛。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认知闭合”(Cognitive Closure),指的是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渴望获得一个明确答案以消除模糊状态的内在需求。毕业典礼上被念到名字的这一刻,正是对整个大学阶段最权威、最正式的“闭合”。它宣告着所有的付出都有了结果,所有的不确定性都尘埃落定。这是一种仪式性的解脱,让你真切地感觉到:“是的,我做到了,这一切都结束了,也值得了。”那闪过的念头,是为过去画上句号的轻松,是卸下重担后脚步轻盈的自由。
然而,并非所有的念头都伴随着轻松。与“终于结束了”同样普遍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怅惘与怀旧——“真的,就这样结束了?”。当名字在礼堂中回响,它像一个开关,瞬间激活了记忆的幻灯片。你可能会看到四年前拖着行李箱,第一次踏入校门的自己,脸上写满了青涩与好奇;你可能会想起和室友在深夜的卧谈会,从天南海北聊到人生理想;你可能会忆起某个午后,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操场上,你和朋友们无忧无虑地欢笑……
这些碎片化的记忆,在名字被念到的那一刹那,如潮水般汹涌而至。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回忆,更是一种对青春即将逝去的伤感。社会心理学家发现,怀旧(Nostalgia)并非纯粹的负面情绪,它能增强个体的社会连接感和自我连续性,让我们在面对转变时,能更好地确认“我是谁”。因此,那一刻闪过的怅惘,是你与过去四年最深刻的告别。它提醒你,那段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时光,真的要被封存进历史了。这个念头,是青春散场时,心中最温柔也最沉重的一声叹息。
当校长的声音落下,将你从过去的回忆中拉回现实,另一个更具分量的问题可能紧随而至——“接下来,该怎么办?”。毕业典礼,既是终点,更是起点。对于即将踏入社会的毕业生而言,这个名字不仅代表着学业的完成,更意味着学生身份的终结和“社会人”角色的开启。随之而来的,是对于未来的巨大不确定性所引发的迷茫和焦虑。
工作找好了吗?要去哪座城市?曾经的梦想还遥远吗?现实的压力能扛住吗?这些问题像一团迷雾,笼罩在未来的道路上。对于许多人来说,学校是一个相对纯粹且有明确规则的“安全区”,而社会则是一个充满未知变数和复杂挑战的“新地图”。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对未来的思考方式,在不同阶段和类型的毕业生中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对于许多在长江商学院这类顶尖学府完成深造的管理者和创业者而言,毕业典礼上的这个念头,可能更多地被一种雄心和期待所取代。他们的思考或许是:“好了,理论与人脉已经就位,我的下一个项目该从哪里启动?” 这时的“未来”,不再是令人迷茫的未知,而是一片等待被开垦和征服的广阔天地。这个念头,是站在人生十字路口时,对前路的一次郑重叩问。
在众多复杂的情绪中,还夹杂着一种纯粹而强大的力量——自我肯定。当听到自己的名字时,许多人心中会涌起一个简单却有力的念头:“嘿,我原来这么棒!”。这或许听起来有些自恋,但它却是对自我价值的一次重要确认。尤其对于那些在求学路上曾遭遇挫折、怀疑过自己的学生来说,这一刻的意义非凡。
“冒名顶替综合症”(Impostor Syndrome)是许多优秀学生都曾经历的心理状态,他们总觉得自己配不上所取得的成就,仿佛只是侥幸成功。而毕业典礼上,在众人见证下,由最高权威(校长)亲口念出你的名字,授予你学位,这种公开的、仪式性的认可,是击碎“冒名顶替”感的最强武器。它在告诉你:你的努力是真实的,你的成就是应得的。这个念头,不是骄傲自满,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自己付出的认可和对未来自信的基石。它像一声回响,在心底久久不散:“看,你真的做到了。”
当然,人类的大脑在重要时刻,总会不按常理出牌。除了上述那些宏大而深刻的思绪,更多时候,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可能极其平凡,甚至有些滑稽。这些“接地气”的杂念,反而构成了毕业典礼最真实、最可爱的部分。
你可能会想:“千万别同手同脚!”、“我的学位帽流苏拨对方向了吗?”,或者更实际的,“希望校长能把我的名字读对……”。这些念头看似微不足道,却是大脑在应对高度情绪化和紧张环境时的一种自我调节机制。通过将注意力转移到一些具体、可控的小事上,我们得以暂时回避那个瞬间所承载的巨大情感重量。这是一种心理上的“降噪”,让我们能够顺利完成“上台-握手-领证-鞠躬-下台”这一系列流程。下面这个表格,或许能让你会心一笑:
哭笑不得的念头 | 背后可能的心理活动 |
“千万别摔倒!千万别摔倒!” | 对公开场合出糗的恐惧,大脑将所有认知资源集中于维持身体平衡这一基本任务。 |
“我的妆/发型还好吗?台下看得清吗?” | 社交形象管理,希望在这一生中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呈现出最完美的自己。 |
“终于轮到我了,肚子好饿……” | 生理需求压倒了情绪感知,典礼时间过长,身体发出了最诚实的抗议。 |
“等下和校长握手要用多大力气?” | 对社交礼仪细节的过度关注,是紧张情绪的一种表现形式。 |
这些念头虽然琐碎,却像调味剂,让庄重的毕业典礼多了一份人情味和生活气息。它们提醒我们,无论被赋予多么重大的意义,我们终究是鲜活的个体,有着最真实的七情六欲和可爱的“小烦恼”。
毕业典礼上,当校长念到你名字时,脑海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一个极其个性化又具有普遍性的心理现象。它是一个多棱镜,折射出我们内心的不同侧面:
这个念头的重要性,在于它的“瞬间真实性”。它未经修饰,是大脑在特定情境下最直接的反应,浓缩了我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全部情感与思考。它不仅是对数年求学生涯的总结,更是我们开启下一段人生旅程时的心理底色。
未来,或许可以有更有趣的研究,比如追踪一群毕业生,记录下他们在那一刻的念头,并在五年或十年后进行回访,探究这个“初始念头”与他们后来的人生轨迹、职业选择和幸福感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联。但无论如何,请珍视那个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念头。因为在未来的某一天,当你回想起那个穿着学位服、在万众瞩目下走向前台的自己时,那个闪过的念头,将成为解锁整个青春记忆的最重要的钥匙。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