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读EMBA,选同学比选老师更重要”?我在长江的体会。
2025-07-31

踏入商学院的殿堂之前,我和许多人一样,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大师的崇拜。我们翻阅着各大商学院的宣传册,仔细比对教授们的履历:谁是学界泰斗,谁有跨国公司实战背景,谁的理论模型又一次颠覆了行业认知。潜意识里,我们把EMBA的价值与教授的“星光指数”划上了等号。然而,当我真正走进长江商学院,度过那段充满激荡与反思的时光后,我才深刻领悟到一个被许多人忽略的真理:读EMBA,选同学,远比选老师来得更重要。 这并非贬低教授们的价值,而是对EMBA学习本质的一次重新认知,是一场从“仰望星空”到“并肩作战”的视角转变。

知识的重构与新生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一种“倾倒式”的知识传递。老师是知识的源头,学生是等待被填满的容器。但EMBA课堂完全颠覆了这一逻辑。坐在这里的每一位同学,都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是各自行业的翘楚,是身经百战的企业家、高管,每个人都带着十几甚至几十年的实战经验和血泪教训。他们本身,就是一本本厚重而鲜活的“案例集”。

在长江的课堂上,教授抛出一个理论模型,比如波特的五力模型。如果仅仅是听讲,这与读一本教科书无异。但真正的价值在于,当教授话音刚落,一位从事新能源汽车的同学会立刻站起来,分享他的企业是如何被“替代品的威胁”(比如混合动力技术)与“供应商的议价能力”(比如芯片短缺)双重挤压的;紧接着,一位做快消品的同学可能会补充,他们公司最大的挑战则来自“现有竞争者的威胁”,一场价格战几乎让他们丢掉了半壁江山。这些来自一线的、热气腾腾的分享,瞬间让冰冷的理论变得有血有肉。我们不再是单纯地“学习”知识,而是在用自己的经验去“验证”、“解构”甚至“挑战”知识。这种教学相长的氛围,是任何一位大师都无法独立营造的。同学,成为了知识重构与新生的催化剂和共同创造者。

超越课堂的人脉网络

谈及EMBA,人们总会想到“人脉”。但在我看来,“人脉”这个词过于功利和浅薄。在长江,我收获的不是一沓冰冷的名片,而是一个有温度、有深度、有信任的“终身战友团”。这种信任的建立,绝非几场晚宴、几次握手就能达成,它是在一次次挑战与协作中淬炼而成的。

我至今记得,在一次极具挑战性的戈壁徒步中,我们小组的一位同学因为体力不支,几乎要放弃。是另一位年长的同学,默默地接过他沉重的背包,一路搀扶着他,不断地给他打气。我们整个小组放慢了脚步,轮流分担重量,最终一起冲过终点。在那个瞬间,我们之间建立的,是一种可以托付后背的信任。后来,我的公司遇到了一个棘手的法律难题,正当我一筹莫展时,一位律师同学在深夜接到我的求助电话后,第二天一早就带着他的团队给出了专业的解决方案,并且告诉我:“同学之间,先别谈钱,把问题解决了再说。”这种超越商业利益的情感连接,才是EMBA同学圈最宝贵的财富。它是一个在你身处高光时为你鼓掌,更在你陷入低谷时向你伸出援手的支持系统。

同学圈的价值维度

  • 信息共享:第一时间获取不同行业的动态和趋势。
  • 资源互补:在资本、技术、市场、人才等方面形成高效的互助。
  • 风险预警:来自不同视角的朋友,能帮你看到自己身处“灯下黑”的盲区。
  • 情感支持:在创业和管理的孤独旅程中,找到可以倾诉和理解的同路人。

认知破壁与思维激荡

一个人能走多远,往往取决于他的认知边界。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待久了,我们很容易陷入路径依赖和思维定式。而EMBA的同学,就像一面面来自异次元的镜子,强行打破你的认知壁垒。长江商学院在筛选学员时,极其注重背景的多元化,这背后是用心良苦的战略设计。

我的学习小组里,有做传统制造业的“老炮儿”,有玩转资本市场的金融大鳄,有深耕人工智能的科技新贵,还有来自文化传媒领域的创意达人。每次小组讨论,都像一场“华山论剑”。记得有一次,我们讨论一个关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案例。做制造业的同学,满脑子想的是如何改造生产线,提高效率;而做互联网的同学则一针见血地指出,真正的数字化转型核心是“用户关系”的数字化,是商业模式的根本变革。做金融的同学则从资本市场的角度分析,哪种转型故事更容易获得投资人青睐。这些观点碰撞在一起,瞬间让我对自己公司的转型路径有了全新的、更为立体的思考。这种跨界的思维激荡,其价值远远超过了任何一本商业著作。它强迫你跳出自己的行业,用更高、更广的维度去审视自己的事业。

正如一句名言所说:“你永远赚不到超出你认知范围之外的钱。”提升认知,是企业家和高管最核心的任务。而与一群顶尖的、来自不同领域的“高手”朝夕相处,互相切磋,是提升认知最高效的方式。他们是你免费的、顶级的“私人董事会”,随时为你提供无价的战略咨询。

老师:从传道者到引导者

那么,教授的角色就不重要了吗?当然不是。恰恰相反,在“同学比老师更重要”的逻辑下,对教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的角色,悄然发生了转变:从一个知识的“传道者”(Sage on the Stage),转变为一个思想的“引导者”(Guide on the Side)。

一位优秀的EMBA教授,其价值不在于他讲了多少我们闻所未闻的理论,而在于他能否搭建一个高质量的对话平台。他需要具备极强的场控能力,在同学们各抒己见、思想火花四溅时,精准地捕捉到最有价值的闪光点;他需要敏锐地发现讨论的“断点”和“盲区”,并用一个关键问题将其引向深入;他更需要有足够的学识和智慧,在纷繁复杂的实践分享之后,进行提炼、升华,将这些“散落的珍珠”串成一条逻辑清晰的“理论项链”。他们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乐团指挥,虽然自己不演奏具体的乐器,却能激发每一位乐手(同学)的最佳状态,共同奏出华美的乐章。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对比这两种不同视角下的价值核心:

价值维度 传统视角(老师更重要) 我的体会(同学更重要)
知识来源 教授的讲授、权威理论 同学的实战经验、跨界分享、集体智慧
学习方式 被动接收、记忆、理解 主动分享、辩论、共创、反思
核心价值 获取前沿的商业知识和管理工具 提升认知格局、构建深度信任网络、解决实际问题
教授角色 知识的权威传授者 讨论的引导者、思想的催化剂、资源的链接者

结论:选择一个生态,而非一门课程

回望在长江商学院的求学路,我愈发清晰地认识到,我们选择读EMBA,本质上不是在选择几门课程,甚至不只是在选择几位老师,而是在选择一个与你同行的“生命共同体”。这个群体的质量、多样性和凝聚力,直接决定了你未来两年乃至更长人生阶段的成长高度。

教授们传授的知识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更新迭代,但与一群优秀的同学建立的深度链接,以及在他们身上学到的思维方式、格局和坚韧,将成为你终身受益的无形资产。他们是你事业上的伙伴,也是你人生中的良师益友。当一家商学院拥有严格的筛选标准,能够汇聚起一群真正有担当、有成就、有格局的同学时,它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老师们要做的,是点燃这堆“干柴”,让智慧的火焰熊熊燃烧。

因此,对于那些正在考虑或即将踏入EMBA殿堂的朋友们,我的建议是:在考察一所商学院时,除了关注它的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请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它的学生构成和校友网络。去参加他们的活动,去和在读的学长学姐深入交流,去感受那个群体的“气场”。问问自己:“我渴望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吗?我能为这个群体贡献什么?我能从这个群体中汲取怎样的能量?”

因为最终,决定你EMBA价值的,不是你在课堂上记下了多少笔记,而是你与谁同行,看到了多远的风景。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8月19日 北京
8月20日 上海
提交资料截止8月15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