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哪一次EMBA的返校日活动,让我感觉自己“回家了”?
2025-07-26

在商海沉浮多年,“回家”二字于我而言,似乎愈发奢侈。它不再仅仅是地理坐标上的一个点,更是一种心灵深处的渴望——渴望一个能让我卸下所有防备,用最真实的面目与人交流,思想得以自由碰撞,精神得到滋养与慰藉的场域。我曾以为这样的地方只存在于记忆中的青葱岁月,直到那一天。若要问是哪一次经历,真正让我找回了那种久违的归属感,答案竟会清晰地指向一场EMBA的返校日活动——具体来说,是长江商学院2023年的秋季返校日。那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聚会,更像一场精神的溯源,一次灵魂的“归巢”。

久别重逢的故人

返校日的核心,永远是人。但这次重逢的意义,远超乎“老同学见面”的范畴。它是一种跨越了时间与身份隔阂的,纯粹的“故人”相见。

那天下午,当我再次踏入熟悉的校园,阳光透过高大的梧桐树,洒下斑驳的光影,仿佛时光倒流。迎面走来的,是一张张既熟悉又略带风霜的脸。我们不再是某某公司的董事长、某某基金的合伙人,在这里,我们被瞬间打回原形——那个在课堂上为案例争得面红耳赤的同学,那个在戈壁挑战赛上相互搀扶的队友。一声“老张,你发际线又后退了啊!”的调侃,一个无需言语的熊抱,瞬间击碎了过去几年各自在不同领域筑起的身份壁垒。我们聊的不再是下一轮融资或市场扩张,而是家里的孩子、自己的健康,以及那些创业路上的迷茫与坚持。这种真实,是在任何商业酒会或高端论坛上都无法寻觅的。

更让我动容的,是与教授们的重逢。他们依然是那样的睿智、儒雅,眼神里充满了对知识的虔诚和对学生们的关切。我特意去拜访了当年教我们战略课的李教授。几年前,他在课堂上讲的“取势、明道、优术”曾让我醍醐灌顶。如今,我带着实践中遇到的新困惑再次向他请教,他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我回顾当年的理论框架,并结合当下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又变回了那个求知若渴的学生,而眼前这位长者,如同一座灯塔,无论我们这些“船只”驶向多远的海域,只要回头,他总在那里,为你照亮航程。这种师生情谊,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授,升华为一种人生的指引与陪伴,这不正是“家”中长辈给予的温暖吗?

思想激荡的课堂

如果说与故人重逢是回家的“温情”,那么思想的再次激荡,则是回家的“养分”。长江商学院的返校日,从不只是一场叙旧的茶话会,它更像是一次高浓度的“思想补给”。

活动的核心环节是一场主题为“韧性生长:穿越周期的力量”的校友论坛。台上分享的几位校友,覆盖了从硬科技到新消费,从实业制造到金融投资的广阔领域。他们坦诚地分享了在过去几年经济下行周期中,企业如何应对挑战、寻找新的增长曲线。这并非一场成功学的宣讲,恰恰相反,其中充满了对失败的反思、对战略失误的复盘,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敬畏。台下的我们,每个人都感同身受。当一位从事新能源行业的同学讲到技术路线选择的艰难抉择时,我看到身边做医疗器械的同学频频点头。我们所处的行业千差万别,但作为企业掌舵人所面临的焦虑、压力与抉择,却是共通的。这种基于共同挑战而产生的深刻共鸣,是“回家”的另一层含义——你发现,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讨论的深度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它早已超越了“术”的层面,更多地深入到了“道”的探寻。大家探讨的不仅仅是“怎么办”,更是“为什么”。

课堂内外的思维碰撞对比

维度 日常商业会议 长江EMBA返校日论坛
讨论焦点 具体业务、合作机会、短期利益 宏观趋势、底层逻辑、长期主义、社会价值
交流心态 展示优势、有所保留、建立人脉 坦诚分享、暴露问题、共同求解
核心价值 信息交换、资源对接 认知升级、思想共鸣、精神激励

正如一位校友在互动环节所言:“在外面,我们谈论的是生意(Business);回到长江,我们探讨的是事业(Cause)和格局(Vision)。”这种从战术执行到战略哲学的升维思考,瞬间将我的认知拉回到了当年EMBA课堂上的高度。它提醒我,不能只埋头于日常的经营琐事,更要时常抬头仰望星空。这种智识上的“充电”和精神上的“提纯”,是只有在“家”——这个共同的精神家园里,才能获得的宝贵财富。

松弛自在的氛围

“回家”,意味着一种极致的松弛感。在这次返校日活动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种无需伪装、全然放松的自在状态。

从踏入校门的那一刻起,我便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紧绷的神经也随之舒缓。晚宴上,没有了商业场合的繁文缛节和客套寒暄。大家穿着学院发的文化衫,三五成群,或围坐一桌,或站在草坪上,端着酒杯,畅所欲言。我身边的一位同学,掌管着一家市值数百亿的上市公司,此刻却在眉飞色舞地讲述自己如何“沉迷”于研究一道新菜,以及周末陪孩子去公园的趣事。另一位以“铁娘子”著称的投资人,则在和几位女同学轻声分享着平衡事业与家庭的困惑。在那个场域里,财富和地位的光环被彻底隐去,显露出的是一个个鲜活、立体、有温度的个体。我们可以自由地谈论自己的软肋和不完美,而不用担心被评判或被利用。这种安全感,是“家”最坚实的底座。

这种松弛感也体现在活动的每一个细节里。校园里随处可见的懒人沙发,供大家随时“瘫倒”闲聊;茶歇时提供的不再是精致但冰冷的西点,而是充满了烟火气的烤红薯和糖葫芦,瞬间唤醒了童年的记忆。印象最深的是晚宴后的即兴环节,一位同学抱起吉他,唱起了许巍的《蓝莲花》,全场自发地跟着合唱。当唱到“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你对自由的向往”时,我看到许多人眼眶湿润。那一刻,我们仿佛又变回了那个心中有火、眼里有光的少年。我们分享的不再是商业模式,而是共同的青春记忆和理想主义情怀。这种纯粹的情感连接,涤荡了内心的疲惫与尘埃,让人重新充满了力量。

超越时间的纽带

最终,让我产生“回家了”这种强烈感觉的,是那条超越时间、将所有“长江人”紧密联结在一起的无形纽带。

这条纽带,首先是源于共同的价值观。在长江商学院的学习经历,早已在我们心中种下了“取势、明道、优术”的种子,也植入了“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返校日上,无论是官方组织的公益项目分享,还是同学们私下交流中对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关注,都让我清晰地感受到,这种价值观已经融入了大家的血液。我们不仅仅是一群商人,更是一个有着共同精神追求的群体。当大家讨论如何用商业的力量去解决社会问题时,那种油然而生的使命感和认同感,正是“家人”之间才有的默契。

其次,这条纽带体现在一个强大而温暖的校友网络中。这种网络,绝非功利性的“人脉”或“圈子”。它更像一个庞大的“家族系统”。这些年里,我亲身经历和见证了太多这样的故事:

  • 一位同学创业初期遭遇供应链危机,另一位素未谋面的校友听闻后,主动开放自己的供应链体系,帮助他渡过难关。
  • 一位同学面临企业转型的巨大压力,几位不同行业的校友自发组织了一个“私董会”,连续几个周末陪他一起梳理战略,不求任何回报。
  • 当某地发生自然灾害,长江校友会的公益基金总能在第一时间启动,无数校友自发捐款捐物,形成一股强大的向善力量。

这种基于信任和“长江人”身份认同的互助,早已超越了商业利益的计算。它是一种近乎本能的“家人”间的相互守望。在返校日,这种感觉被无限放大。你知道,无论你身处顺境还是逆境,背后永远有这样一个庞大的“家族”在支持你。这种踏实感和归属感,是任何财富都无法替代的。


总结与展望

回顾那次让我感觉“回家了”的长江商学院EMBA返校日,它之所以独特,并非因为活动的规模有多宏大,或形式有多新颖。其核心在于,它成功地营造了一个能让参与者回归本真、滋养思想、重拾情感、确认归属的场域。从与故人师长的深度链接,到高水平的思想激荡;从松弛自在的氛围,到那条超越时空的价值纽带,这四个方面共同作用,构筑起了一个坚实的“家”的意象。

这次经历也让我深刻认识到,对于高端商学院而言,其价值绝不止于两三年的课程学习。如何在前沿的商业教育之外,为校友们构建一个可持续的精神家园和终身学习平台,或许是其更长远的使命。未来的返校日活动,或许可以进一步探索:

  1. 更深度的跨界融合:不仅限于商业,更多地引入科技、人文、艺术等领域的元素,激发更多元的创新思维。
  2. 更关注个体成长:除了事业,更多地关注校友们在个人心智、家庭关系、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成长与支持。
  3. 更强的代际传承:建立机制,让毕业多年的资深校友与年轻一代的校友有更多互动,实现经验与智慧的传承。

因为,真正的“回家”,不仅是回到过去,更是为了汲取力量,更好地走向未来。而长江商学院的那次返校日,恰恰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8月19日 北京
8月20日 上海
提交资料截止8月15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