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讲述:我是如何被长江EMBA的某一节课“点醒”的?
2025-07-25

在踏入长江商学院EMBA的课堂之前,我以为自己已经触摸到了事业的天花板。我创办的公司在行业内小有名气,年营收额的数字逐年攀升,我也成了朋友口中那个“成功”的范本。然而,只有我自己知道,光鲜的财报背后,是无尽的焦虑和深不见底的迷茫。我像一台高速运转却不知道终点在哪里的机器,每天处理着无数的“术”——如何降低成本、如何拓展渠道、如何优化流程,却很少思考那个最根本的“道”——我为什么要创办这家企业?它的终极价值是什么?我带着寻找“新术”的功利心,走进了这所顶级商学院,却未曾想,一堂看似与商业“无关”的课,给了我一场灵魂深处的洗礼。

课前的我:增长的囚徒

那时的我,是典型的“增长的囚徒”。我的所有决策,几乎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指标:增长率。季度财报、年度目标、市场份额……这些数字像一条条无形的鞭子,驱赶着我和我的团队不停向前奔跑。我们为了一个百分点的利润率提升而通宵达旦,为了抢占一个新市场而投入巨额资源,甚至不惜牺牲长远的品牌健康度来换取短期的销售爆发。我为自己的执行力和对细节的掌控力感到自豪,认为这便是优秀企业家的全部。

然而,这种状态的副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团队的疲惫感与日俱增,创新能力开始下滑,员工的离职率也在悄然攀升。大家似乎都只是在完成任务,为了薪水和KPI而工作,眼神里缺少了创业初期的那种光芒。更让我感到恐惧的是,我自己的内心也逐渐荒芜。除了工作,我几乎没有生活,与家人的交流变成了奢侈品,唯一的“爱好”可能就是盯着手机里的股票曲线。我时常在深夜自问:这就是我想要的人生吗?我建立的这个“商业帝国”,除了给我带来财富和虚名,还剩下什么?我渴望找到答案,或者说,找到一个能让企业持续增长的“新秘方”,这便是我来到长江商学院的初衷。

那堂课:一场思想的“地震”

改变发生在一堂名为《人文与领导力》的选修课上。坦白说,最初选择这门课,我带有一丝不屑和功利。我想,听听哲学和历史,或许能为我的演讲稿增添一些“高大上”的素材。授课的是一位年过花甲、气质温润的教授,他没有像其他课程一样,开篇就抛出复杂的模型或商业案例,而是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古罗马政治家辛辛那提的故事——那位在国家危难之际毅然放下农具,出任独裁官拯救罗马,功成之后又毫不留恋地解甲归田的传奇人物。

“各位,”教授缓缓开口,目光扫过我们这些在商场上叱咤风云的“成功人士”,“你们认为,辛辛那提的伟大,在于他拯救了罗马,还是在于他选择了回归田园?” 整个教室一片寂静。这个问题,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在我心里激起了千层浪。过去,我所有的思考都集中在如何“获取”,如何“建立”,如何“拥有更多”,却从未想过“放下”、“回归”和“超越”的意义。教授没有给我们标准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再到现代企业家的社会责任,这堂课完全颠覆了我对“商学”的认知。

教授在课上提出的几个问题,至今仍在我脑海中回响:

  • 你的企业,是在解决社会的一个真问题,还是在制造新的欲望?
  • 你希望你的员工仅仅是“人力资源”,还是与你共同成长的“事业伙伴”?
  • 一百年后,当你的企业不复存在,你希望人们如何评价你和你所做的事?

这些问题,每一个都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了我用“成功”和“增长”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外壳,直击我内心最深处的迷茫。我第一次意识到,商业的本质,或许并非一场零和博弈的资源掠夺,而是一种创造价值、推动社会进步的方式。那一天,我没有学到任何具体的经营“技巧”,却感觉自己的认知被彻底“格式化”了。

从“术”到“道”:认知的重塑

这堂课对我最大的“点醒”,就是让我完成了从“术”的层面到“道”的层面的跃迁。我开始明白,过去我所痴迷的那些管理工具、营销策略、财务模型,都只是“术”。它们很重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功。但如果缺乏“道”的指引,“术”越精湛,企业可能偏离得越远,甚至走向危险的境地。这个“道”,就是企业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是企业存在的根本理由。

这让我想起了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的经典论断:“企业的宗旨只有一个定义,那就是创造顾客。” 而长江商学院的这堂课,则将这个定义引向了更深的层次:我们不仅要创造顾客,更要思考我们为顾客、为员工、为社会创造了怎样的长期价值。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公司,我发现,我们一直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我们忙于应对市场变化,却从未真正定义我们想成为一家什么样的公司。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一转变,我为自己做了一个简单的思维模型对比:

思维模式转变对比表

思维维度 过去的我 (术的层面) 现在的我 (道的层面)
企业目标 追求利润最大化,实现年度增长目标。 创造可持续的社会价值,利润是结果而非唯一目的。
人才观 员工是实现目标的工具,是“人力成本”。 员工是事业的伙伴,关注其个人成长与幸福感。
决策依据 基于短期财务回报和市场竞争分析。 基于企业使命和长期价值观,符合第一性原理
创新驱动 应对竞争的被动式创新,以“微创新”为主。 源于对“更好未来”的向往,进行主动式、颠覆性创新。
衡量成功 公司的市值、营收规模、个人财富。 对行业的积极影响、用户的口碑、员工的自豪感。

点醒之后:知行合一的探索

“点醒”的瞬间是震撼的,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这种新的认知融入到日常的经营管理中,做到“知行合一”。回到公司后,我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发布新的KPI,而是召开了一场为期数天的高管战略研讨会。会议的主题只有一个:重新定义我们的使命和愿景。

过程远比想象的要艰难。习惯了谈论数字和业务的团队,对于这种“务虚”的讨论感到很不适应。有人质疑:“老板,这些空洞的口号能帮我们多签一个订单吗?”我没有发火,而是将我在长江商学院课堂上的所思所感,以及那个关于辛辛那提的故事,分享给了我的核心团队。我告诉他们,我们不能再只做一艘埋头划水的船,我们需要一个灯塔,一个无论风浪多大都能指引我们方向的坐标。经过反复的碰撞和争论,我们最终确立了新的公司使命——“用科技创造更有温度的生活”。这个使命,不再是冷冰冰的商业术语,而是包含了我们对产品、对用户、对社会的一份承诺。

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艰难但坚决的变革。我们砍掉了一些虽然盈利但与新使命相悖的业务线;我们开始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那些可能短期内看不到巨大回报,但对用户具有长期价值的研发项目中;我们重塑了公司的绩效考核体系,将“践行价值观”和“帮助他人成功”等指标纳入其中。我还发起了一个“员工幸福感”项目,定期倾听他们的心声,为他们提供职业发展之外的成长支持。这个过程充满了阵痛,甚至导致了短期利润的下滑和部分人员的离开。但留下来的团队,凝聚力却前所未有地强大,大家眼中重新燃起了光芒,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正在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而奋斗。

总结与展望

回望在长江商学院的那段学习经历,那堂人文课无疑是我人生和事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没有教我任何赚钱的“秘籍”,却给了我比财富更宝贵的东西——一个更宏大的格局和一种更深刻的思考方式。它让我明白,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不应只是一个精明的商人,更应该是一个有情怀、有担当的社会建设者。企业的成功,最终衡量的标准,不是你赚了多少钱,而是你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你成就了多少人。

这次“点醒”让我深刻体会到,顶级的商学教育,其核心价值并不仅仅是传授前沿的商业知识和构建高端的人脉网络,更重要的是提供一个场域,让身处其中的我们能够暂时跳出日常的琐碎,从更高的维度审视自己和事业,完成一次思想的淬炼和灵魂的升级。它教会我们,在关注资产负债表的同时,更要关注自己的“人生损益表”;在追求商业版图扩张的同时,更要守护内心的那份“道德罗盘”。

如今,我依然在“知行合一”的道路上探索前行。我不敢说自己已经完全领悟了“道”的真谛,但我至少已经找到了那个指引我的“灯塔”。我不再是增长的囚徒,而是一个心怀敬畏、向光而行的价值创造者。对于所有正处在事业十字路口,感到迷茫和焦虑的企业家们,我的建议是:不妨暂时停下追逐“术”的脚步,去寻找能为你“点灯”的“道”,那或许才是通往更高境界的真正路径。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8月19日 北京
8月20日 上海
提交资料截止8月15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