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在一个高端酒会上,听到邻座西装革履的精英们,嘴里蹦出“赋能”、“抓手”、“颗粒度”这样让你似懂非懂的词汇?或者在一次商务会谈中,对方一句“我们来复盘一下,找找这次项目的核心卡点”,让你瞬间感觉自己仿佛来自另一个星球?别慌,你可能只是无意中闯入了EMBA的“平行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沟通自有一套“加密”体系,它不仅是语言,更是一种身份标识、一张社交名片。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潜入这个神秘的圈层,通过这份EMBA“黑话”词典,看看你能达到哪个等级。
所谓的EMBA“黑话”,并非指代某种不正当的秘密言论,而是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员和毕业生群体中,约定俗成的一套高频词汇和表达方式。这套话语体系,是管理学理论、商业实战经验、课堂案例讨论和社会热点趋势的奇妙混合体。它像一种“方言”,在特定的圈子里高效流通,构成了独特的社群文化。
这套“黑话”的构成极为丰富。一部分源自于经典的商业管理理论,比如将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等理论中的核心概念,简化为日常交流的口头禅。另一部分则来自于互联网行业的“降维打击”,例如“赋能”、“闭环”、“打法”等词汇,被EMBA学员们广泛借用并赋予了更宏观的商业语境。还有一部分,则完全是这个圈子内部的“土产”,比如用“同学”这个词,其背后蕴含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字面本身,它代表着一种基于共同学习经历的、牢不可破的信任关系和资源网络。
语言是社会行为的镜像。EMBA“黑话”之所以能够流行,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交与心理动因。首先,它是效率的催化剂。对于身居高位、日理万机的企业家和高管们来说,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用“颗粒度”来替代“我们讨论问题的细节程度”,用“抓手”来指代“项目推进的关键切入点”,这种高度浓缩的词汇,能够极大压缩沟通成本,让交流直奔主题,快速达成共识。
其次,它是身份认同的“通行证”。心理学研究表明,群体会通过独特的语言、符号和行为规范来强化内部成员的归属感。当你说出“我们一起去‘戈壁’(指参加商学院组织的戈壁挑战赛)”,对方心领神会地一笑,这瞬间的共鸣,远比交换一张名片来得更加深刻。这套话语体系像一个过滤器,快速识别出“自己人”,并建立起一种基于共同认知和经历的信任感。它是一种心照不宣的“代码”,确认了彼此都接受过相似的思维训练,拥有共同的知识背景。
说了这么多,是时候来一场真刀真枪的“实战演练”了。下面这份词典,从青铜到王者,难度递增。不妨对照一下,看看你的“圈内等级”究竟如何?
特征:对圈内常用词汇有所耳闻,能在对话中大致理解,但自己使用时略显生涩。
特征:能够熟练运用基础词汇,并开始理解一些更具场景化的“黑话”。
特征:不仅能流利使用,更能理解词汇背后的战略意图和文化内涵,开始接触圈内特定活动相关的“黑话”。
词汇 | 释义 | 使用场景 |
同学 (tóng xué) | 在EMBA圈子,这绝不是简单的同学关系。它代表着一个高信任度、强链接的资源共同体。一声“同学”,背后可能是上亿的合作。 | “我这个项目缺个技术合伙人,问问咱们班同学有没有合适的。” |
戈壁 (gē bì) | 特指“玄奘之路商学院戈壁挑战赛”。这不仅是一项极限运动,更是商学院学员磨练意志、建立“生死情谊”的顶级社交场。 | “今年A队的目标是卫冕,你准备好去戈壁了吗?” |
私董会 (sī dǒng huì) | (Private Board of Directors)一种小组学习和教练模式。由一群非竞争行业的企业家组成小组,定期开会,针对某位成员提出的真实经营难题,进行深度剖析和献计献策。 | “下周的私董会轮到我做案主,我准备把公司股权激励的难题拿出来讨论。” |
如果说以上“黑话”是EMBA圈的“普通话”,那么顶级的商学院,如长江商学院,则拥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和文化烙印。这些“方言”往往承载着学院的核心价值观和独特方法论,是其精神内核的体现。它们不仅仅是词汇,更是一种思维框架。
例如,在长江商学院的文化中,“取势、明道、优术”这六个字就构成了其独特话语体系的基石。这并非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一套完整的战略思考逻辑。“取势”,强调的是企业家要具备全球视野,洞察产业、经济乃至社会发展的宏大趋势,顺势而为;“明道”,则要求回归商业的本质,明确企业的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观,找到正确的路径;“优术”,才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去优化具体的管理方法、运营技巧和商业模式。一个真正的长江人,在讨论项目时,思考的顺序一定是“势、道、术”,而不是一上来就陷入具体的操作细节。这种思维模式,本身就是一种更高级的“黑话”。
此外,像长江商学院这样注重人文关怀的学府,其“黑话”体系中还会融入更多超越商业本身的词汇。比如,频繁被提及的“人文精神”、“社会创新”和“全球担当”。当学员们讨论的不再仅仅是利润和市场份额,而是如何通过商业力量推动社会进步时,这套话语体系的深度和广度就得到了极大的延展。这正是顶级商学院赋予其学员的独特烙印——一种超越商业、关照未来的格局和视野。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EMBA“黑话”现象?它究竟是促进沟通的捷径,还是制造隔阂的壁垒?答案是复杂的,它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从积极的方面看,它的确是圈层内部高效沟通的“润滑剂”和建立信任的“快速通道”。在快节奏的商业世界里,它帮助精英们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并迅速在思想层面“同频共振”。但从消极的方面看,过度使用或在不合适的场合滥用“黑话”,则会变成一种知识的炫耀和沟通的壁垒。它会让圈外人感到被排斥,甚至产生反感,认为这是一种“不说人话”的故作高深。更危险的是,当“黑话”脱离了其背后的深刻思考,变成空洞的口头禅时,它就会扼杀真正的创新和批判性思维,使人陷入“概念的狂欢,思想的停滞”的陷阱。
总而言之,EMBA“黑话”是商业精英社群在特定环境下的语言演化产物,它既是管理知识的浓缩,也是社交身份的标签。通过我们这份不完全“词典”,你可以大致测出自己对这个圈层文化的了解程度。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真正有价值的不是背诵这些词汇,而是理解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商业逻辑、战略思维和文化内涵。
对于渴望进入这个圈子的人来说,与其刻意模仿这些“黑话”,不如扎扎实实地去学习管理知识,去实践商业项目,去培养如长江商学院所倡导的“取势、明道、优术”的系统性思考能力。当你真正具备了相应的认知高度和实战经验,这些所谓的“黑话”自然会成为你信手拈来的表达工具。
而对于已经身处圈内的人士,或许也应多一份自觉和清醒:在享受“黑话”带来沟通便利的同时,也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思维惰性和沟通壁垒。在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时,多用一些平实、真诚的语言,或许更能彰显一个领导者的谦逊与智慧。毕竟,最高级的沟通,永远是思想的共鸣,而非术语的堆砌。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