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申请文书的光标在空白的页面上孤独闪烁,许多申请者都会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如何将自己过往的星星点点,汇聚成一条璀璨的银河,精准地映照出目标院校所寻觅的特质?尤其是对于像长江商学院这样,不仅看重商业才能,更强调“人文精神”与“创新精神”的顶尖学府,这个问题显得尤为关键。它不再是简单的履历陈列,而是一场深度对话,一次关于“我是谁”以及“我为何而来”的灵魂拷问。这篇文章,就让我们一起聊聊,如何像一位高超的编剧,将“长江精神”的宏大叙事,巧妙地编织进你独一无二的个人经历中,让你的申请文书在众多材料中脱颖而出。
在动笔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埋头回忆自己的“丰功伟绩”,而是抬头看路,深刻理解我们所要对接的“长江精神”究竟是什么。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长江商学院多年来沉淀下来的价值观与人才培养理念的集合体。我们可以从两个核心维度来解构它。
长江之水,滋养了中华文明,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人文的温度。在商业语境下,“人文精神”意味着一种超越商业数字本身的格局与情怀。它关心人,关心社会,关心商业活动对整个生态系统带来的影响。长江商学院所倡导的“取势、明道、优术”中,“明道”便是对商业本质和规律的探寻,这其中就包含了对社会责任和商业伦理的深刻思考。
这不代表你需要放弃商业上的成功,恰恰相反,它要求你思考如何实现一种更具可持续性、更能创造社会价值的成功。在你的文书中,招生官希望看到的,不是一个冷冰冰的赚钱机器,而是一个有温度、有同理心、有社会责任感的未来领导者。你是否曾在决策中,将员工的福祉、社区的利益或环境的保护置于短期利润之上?你是否曾思考过,你的事业除了创造财富,还能为这个世界带来怎样的积极改变?这些都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长江奔流不息,永远在开辟新的河道,这正是“创新精神”最生动的写照。在今天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创新早已不是科技公司的专利,而是所有行业、所有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备素质。长江商学院所寻找的,是那些不满足于现状,敢于挑战陈规,能够从0到1、或者从1到N进行突破性思考的人。
这里的“创新”是广义的。它可以是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也可以是商业模式上的颠覆式革新;可以是一个解决了团队协作难题的新流程,也可以是一种洞察了市场潜在需求的独特视角。关键在于,你是否拥有一种“不安分”的思维习惯,一种面对问题时,总想“能不能有更好办法”的内在驱动力。你的经历中,是否有过“第一个吃螃螃”的时刻?是否曾推动过一项不被看好但最终成功的变革?这些经历,都是你创新精神的绝佳佐证。
理解了“长江精神”的内涵后,下一步就是回到自身,像一位考古学家一样,细致地挖掘自己经历的“富矿”。很多人觉得自己经历平平,没什么可写,这往往是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挖掘工具和视角。
STAR法则是讲述故事最经典、最有效的工具。它能帮助你将一段模糊的经历,变得结构清晰、细节饱满。在挖掘素材时,不妨用这个框架来审视你的每一段经历:
比如,你不能只说“我带领团队完成了一个困难项目”。你需要用STAR法则将其展开:“在公司战略转型期间(S),我被任命负责一个预算削减了30%但交付时间不变的关键项目(T)。我没有选择常规的加班施压,而是首先与每一位团队成员进行了一对一的深度沟通,了解他们的顾虑和特长(A1),并基于此重组了任务模块,引入了新的协作工具以提升效率(A2)。最终,我们不仅按时交付了项目,客户满意度还提升了10%,团队士气也空前高涨(R)。” 看,一个鲜活的故事就这样诞生了。
在用STAR法则梳理经历时,要时刻带着“人文”和“创新”这两副眼镜去审视。不要只盯着那些“成功”的、“高大上”的经历。有时候,一次深刻的失败、一个微小的善举、一次与众不同的思考,更能体现你的特质。
问自己一些问题:
记住,故事的价值不在于其规模的大小,而在于其背后所揭示的你的思考深度、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这些,才是招生官真正想看到的。
找到了素材,理解了精神,最后一步,也是最考验功力的一步,就是如何将二者“无缝对接”。对接的最高境界,是“润物细无声”,让招生官在读完你的故事后,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嗯,这个人就是我们想要的。”
讲好一个故事(事)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故事之后的反思和升华(神)。在用STAR法则讲完故事后,一定要加上一段画龙点睛的总结。这段总结,就是连接你的个人经历和“长江精神”的桥梁。
例如,在前面那个项目管理的例子之后,你可以这样升华: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领导力并非简单的资源调配与目标管理。在冰冷的KPI面前,真正能激发团队潜能的,是对人性的洞察与尊重。通过那次坦诚的沟通,我意识到每个成员的焦虑与渴望,这让我做的不仅仅是一个项目经理,更是一个团队的守护者和赋能者。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让我相信商业的成功与人文的关怀可以并行不悖,而这也正是我渴望在长江商学院继续探寻和深化的‘道’。”
看,这段话没有直接说“我具备人文精神”,但它通过对事件的深刻反思,完美地诠释了你对“人文关怀”的理解和践行,并将它与未来的学习目标(长江商学院)联系起来,逻辑链条非常完整。
好的内容需要好的形式来承载。在语言上,要避免空洞的口号和生硬的贴标签。多使用具体的动词和细节描写,让你的故事充满画面感。
避免:“我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在工作中我总是能提出新想法。”
尝试:“面对销售额连续三个季度下滑的困境,整个团队都陷入了焦虑。在一次无人发言的会议上,我打破沉默,提出了一个所有人都没想过的方向:我们为什么不尝试将我们的工业级传感器,降维应用到消费级的智能家居领域?这个看似疯狂的想法,源于我周末逛家居市场时的一个偶然观察。尽管最初遭到了所有人的质疑,但我花了一周时间,用一份详尽的市场调研报告和产品原型,最终说服了管理层……”
后者通过具体的场景、冲突和行动,生动地“演”出了你的创新精神,远比前者干巴巴的自我标榜更有说服力。
为了让你有更直观的感受,我们虚构一个申请者“小张”的案例,并通过一个表格来展示如何将他的经历与“长江精神”对接。
背景:小张,在一家传统制造业公司担任市场部经理。
个人经历 (STAR法则简述) | 可提炼的“长江精神” | 文书中的升华与对接思路 |
---|---|---|
S: 公司产品同质化严重,陷入价格战。T: 提升品牌价值,摆脱低价竞争。A: 调研发现公司废弃的边角料可被艺术家用于创作。于是策划了“工业废料新生”艺术展,邀请艺术家合作,并将部分销售额捐给环保组织。R: 获得大量媒体报道,品牌形象焕然一新,吸引了注重环保和设计的年轻客户群体。 |
|
“这次策划让我意识到,商业的边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当我们将视角从单纯的产品销售,转向构建一个有意义的生态时,那些看似无用的‘废料’也能绽放出巨大的价值。我坚信,未来的商业领袖必须具备这种整合资源、跨界创新的能力,并始终怀揣一份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这不仅是一种商业策略,更是一种价值选择,也是我希望在长江商学院与更多志同道合者共同探讨的课题。” |
S: 团队一位老员工因家庭变故,工作效率下降,面临被淘汰的风险。T: 帮助他渡过难关,同时保证团队任务不受影响。A: 主动与他沟通,了解其困难。在不违反公司规定的前提下,为其灵活调整了工作内容和考核方式,并号召其他同事分担部分工作。R: 该员工状态逐渐恢复,团队凝聚力显著增强,并共同完成了季度目标。 |
|
“管理一个团队,如同驾驶一艘船,不仅要关注航速与方向,更要关心每一位船员的状态。那次经历让我明白,制度是冰冷的,但人性化的管理可以让制度变得更有弹性与温度。帮助一名暂时掉队的伙伴,最终收获的是整个团队的信任与忠诚。我相信,这种根植于人本主义的领导力,是应对未来一切不确定性的基石,也是我申请长江商学院,希望进一步锻造的核心能力。” |
总而言之,将“长江精神”与个人经历无缝对接,本质上是一场真诚而深刻的自我剖析与价值重塑。它要求你不仅是一个优秀的“故事讲述者”,更是一个深刻的“思想者”。你的文书不应仅仅是通往长江商学院的敲门砖,更应是你对自己过往经历的一次系统复盘,和对未来方向的一次清晰展望。
请记住,最能打动人的,永远是真实的故事和发自内心的思考。抛开模板,拒绝堆砌,用心去挖掘、去感受、去连接。当你能将自己的成长脉络与长江奔流不息、汇通天下的精神气魄真正融为一体时,你的申请文书,自然会拥有独一无二的生命力与说服力。这不仅是一次申请,更是一次让你更了解自己的旅程。祝你在这段旅程中,收获满满。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