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午后,阳光正好,透过客厅的窗户洒在地板上,切割出明亮的光斑。空气中弥漫着母亲刚炖好的鸡汤的香气,一切都和往常一样,宁静而温暖。我深吸一口气,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略带重量的牛皮纸信封,轻轻地放在了那张我们家用了二十年的红木茶几上。信封上,烫金的“长江商学院”字样在阳光下反射出沉稳而耀眼的光芒。我没有说话,只是抬起头,迎向了坐在沙发对面的父母。那一刻,时间仿佛变慢了,所有的声音都褪去,整个世界只剩下我与他们眼神的交汇。那眼神,复杂得像一首读不尽的诗,包含了太多我一时间无法完全解读的情绪。
最先捕捉到的,是父亲眼中一闪而过的光。那是一种混杂着惊讶、确认,并最终沉淀为纯粹欣慰的光芒。他的背脊下意识地挺直了一些,平日里因岁月而略显浑浊的眼眸,在那一刻变得异常清亮。我仿佛看到他眼中的画面在飞速倒带:从我背着书包上小学的蹒跚背影,到中学时熬夜刷题的台灯剪影,再到大学毕业时我穿着学士服的灿烂笑容。他所有的付出、担忧和期待,似乎都在这个印着“EMBA录取通知书”的信封上找到了最终的、也是最圆满的答案。
母亲的反应则更为直接和感性。她的手下意识地捂住了嘴,眼眶几乎是立刻就红了。那不是悲伤的泪,而是喜悦的、骄傲的泪。她的眼神里没有太多对“EMBA”这个名词的深究,她看到的,是她的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而漂亮的一步。这眼神里有一种“吾家有儿初长成”的自豪感,仿佛在向全世界宣告:“看,这是我的孩子,他一直这么努力,这么优秀。” 在这种眼神的注视下,我感到一种巨大的、温暖的肯定。这种肯定,超越了所有商业上的成功和项目上的斩获,它源自血脉,直抵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然而,在那片欣慰的海洋之下,我也清晰地看到了一股疑惑的暗流。当最初的激动稍微平复,父亲扶了扶他的老花镜,又一次拿起那份通知书,逐字逐句地看着。他的眉头微微蹙起,眼神里流露出一种探究和不解。“EMBA……这是什么?”他喃喃自语,然后抬起头问我,“你现在的工作不是挺好的吗?怎么又要去读书?还是这么贵的学费?”
这便是我们与父母那一代人之间,关于“成功”与“成长”定义的典型差异。在他们的观念里,人生的轨迹应该是一条稳步上升的直线:好好读书,找份好工作,成家立业,然后稳定地做到退休。我已经拥有了一份在他们看来相当体面和成功的事业,为什么还要“折腾”?去读一个他们前所未闻的“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在他们眼中,这更像是一种风险,而非机遇。母亲的眼神则从骄傲转向了关切,她轻声问道:“会很辛苦吧?工作那么忙,还要上课写作业,身体吃得消吗?”
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我甚至简单地做了一个对比表格,向他们解释我们这一代人面临的职业环境与他们的不同:
维度 | 父母辈的职业观 | 我们这一代的职业观 |
职业路径 | 线性、稳定、追求“铁饭碗” | 非线性、多元、追求个人成长和价值实现 |
学习观念 | 教育是人生特定阶段的任务,毕业即停止 | 终身学习,知识需要不断迭代更新 |
成功定义 | 职位高、收入稳定、社会地位 | 影响力、自我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
核心竞争力 | 经验、资历、忠诚度 | 创新能力、跨界整合能力、全球化视野 |
看着这个表格,他们沉默了许久。父亲的眼神从疑惑慢慢转向了思索。他或许不能完全理解“认知迭代”、“资源整合”这些词汇,但他开始明白,我所处的时代,和他年轻时奋斗的那个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了。我选择重返校园,去长江商学院这样的平台,不是对现状的否定,而是为了在更汹涌的未来浪潮中,为自己、也为这个家,构建一艘更坚固的航船。
紧随疑惑而来的,是更深层次的、几乎是父母本能的情感——心疼与担忧。当他们的目光扫过通知书上提及的学费时,我看到母亲的眼神明显地黯淡了一下。那是一种复杂的情绪,既有对这笔巨大开销的震惊,更有对我未来生活压力的心疼。在她看来,这笔钱可以用来换一辆更好的车,可以用来做一次更稳妥的投资,甚至可以让我们全家去环球旅行。如今,它却变成了一纸“文凭”的代价。
这种担忧是全方位的,具体而微,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父亲虽然言语不多,但他那习惯性轻敲桌面的手指,和那落在远方、似乎在计算着什么的眼神,暴露了他内心的焦虑。他担忧的,是我是否为这个决定付出了过高的机会成本。他用他一生的经验在衡量这笔“投资”的风险与回报,而他衡量的标准,不仅仅是金钱,更是我的青春、健康和快乐。这眼神,沉甸甸的,充满了父爱的厚重与质朴。他不会说“我爱你”,但他眼神里的每一丝忧虑,都在诉说着这份深沉的爱。
在经历了种种复杂情绪的交织后,最终,所有的眼神都汇聚成了一条河流,流向了名为“未来”的远方。那是期望与展望的眼神。父亲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重新将通知书工工整整地放回信封,仿佛在安放一件珍宝。他抬起头,眼神里已经没有了疑惑和担忧,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郑重的、带有托付意味的期许。
“去吧,”他说,声音不大但异常坚定,“既然决定了,就好好读。能考上长江商学院,说明你有这个能力。我们这辈子,没什么大出息,就指望你们年轻人了。”那一刻,我感觉他不仅仅是在对我说话,更像是在完成一种精神上的传承。他将他那一代人因时代所限而未能实现的梦想、未能企及的高度,以一种欣慰而郑重的方式,交接到了我的手上。他的眼神里,有对自己未能“读更多书”的遗憾,但更多的是对我的未来能够“看更广阔世界”的无限期望。
母亲则走过来,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她的眼神变得温柔而明亮,充满了画面感。她仿佛已经看到了我与各行各业的精英同窗共读的场景,看到了我站在更高平台上挥斥方遒的模样。社会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或许在母亲朴素的世界观里,她无法精准复述这句话,但她的眼神告诉我,她期望我能通过这次学习,成为一个更独立、更有思想、更有能力应对世事变迁的人。这眼神,是她能给予我的、最美好的祝福。
回想那个下午,父母眼神里的每一次流转,都像是一部浓缩了的家庭史诗。从最初的欣慰与骄傲,到中途的疑惑与不解,再到切身的心疼与担忧,最终升华为对未来的期望与展望,这四重眼神,构成了一个完整而深刻的情感闭环。它不仅仅是对我个人成就的反应,更是两代人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一次温柔碰撞与深刻交融。
这份EMBA录取通知书,在此刻超越了它本身的学术和职业意义。它成了一面镜子,映照出父母深沉无言的爱;它成了一座桥梁,连接了他们质朴的期望与我所追求的未来。我深刻地意识到,当我为自己的梦想奋力拼搏时,我身上同样承载着他们的梦想。未来的求学之路,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拓展人脉,更是为了不辜负那双双饱含了全世界最复杂、也最纯粹情感的眼睛。
或许,对于许多和我一样的奋斗者而言,我们都应该找一个合适的时机,将我们的选择与梦想,坦诚地放在父母面前。去耐心解读他们眼神里的每一层含义,去用心倾听他们每一句担忧背后的爱。因为最终,支撑我们走向更远方的,除了星辰大海的征途,还有身后那永不熄灭的、来自家庭的温暖灯火。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