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踏入长江商学院EMBA课堂之前,我和许多同学一样,心中揣着一份商业世界的“地图”。这张地图上,清晰地标注着战略、融资、营销、管理等通往成功的航道。我们是经验丰富的船长,渴望在这里获得更精良的罗盘和更快的引擎。然而,开学的第一课,却像一阵意想不到的季风,将我们引向了地图上从未标记过的海域——“人文”。这堂传说中的“人文第一课”,没有PPT,没有模型,没有案例分析,只有一位白发苍苍的哲学教授,和一群在商海中身经百战却在此刻略显迷茫的企业家。我们不禁在心中画上一个巨大的问号:这到底有什么用?而当课程结束,走出校门,我才恍然大悟,这堂课没有给我们任何“术”层面的工具,却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看待商业的坐标系。
对于习惯了追求“确定性”和“最优解”的我们来说,人文第一课带来的第一个冲击,就是对我们既有认知框架的“破”。我们习惯于问“How to do”(怎么做),而教授却引导我们反复追问“Why”(为什么)。当讨论一个商业决策时,我们脱口而出的是ROI(投资回报率)、市场份额和竞争壁垒;而教授则会问:“这个决策背后,你所坚守的价值是什么?它符合你对‘善’的理解吗?”
这种提问方式,在最初是令人不适的。它将我们从熟悉的、可量化的商业逻辑中抽离出来,抛入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甚至有些“虚无”的哲学思辨空间。我们讨论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探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这些看似与企业经营毫不相干的古老智慧,却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解剖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我开始反思,过去许多所谓的“最优解”,是否只是在特定认知边界内的“局部最优”?我们追求的增长,究竟是企业生命力的有机生长,还是欲望驱动下的无序扩张?这种“破”,是痛苦的,因为它动摇了我们赖以成功的基石;但它也是必须的,因为它为更高维度的认知“立”起了全新的脚手架。
在“破”的废墟之上,新的认知体系开始“立”起来。它不再是单一的商业思维,而是一个融合了历史、哲学与艺术的复合视角。我开始理解,一家企业的命运,并不仅仅取决于其商业模式,更深刻地,取决于创始人的心性、格局与世界观。正如一位同学在课后分享时所说:“以前我看历史,看的是王侯将相的成败得失,学的是权谋之术;现在我看历史,看的是文明的兴衰、制度的演变和人性的挣扎,思考的是企业如何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寻找到自己的生态位。”这种从“术”到“道”的转变,让我们手中的商业地图,从一张二维平面图,升级成了一个可以无限探索的立体星球。
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管理”与“领导力”的区别是一个被反复探讨的话题。管理是关于效率、流程和控制,是将事情“做对”(Do things right);而领导力是关于愿景、激励和方向,是“做对的事情”(Do the right things)。人文第一课,恰恰为我们完成了从“管理者”到“领导者”的思维升维,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支点——对“人”的深刻理解。
传统的管理学,很多时候会将“人”视为一种资源,即“Human Resource”。我们可以用KPI去考核,用激励机制去驱动。这套体系在工业时代行之有效,但在今天这个创造力愈发重要的时代,却显得力不从心。人文课程通过文学、艺术和历史故事,将一个个鲜活、复杂、充满情感与矛盾的“人”重新带回我们视野的中心。我们读《哈姆雷特》,理解人性的幽深与挣扎;我们赏析一幅画,感受超越语言的美与共鸣。我猛然意识到,我的员工、我的伙伴、我的客户,他们不是资产负债表上的一个数字,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梦想、有软肋的个体。
这种认知上的转变,直接反映在领导行为上。我开始花更多时间去倾听,而不是下达指令;我开始更关注团队成员的个人成长,而不仅仅是他们的业绩表现。我尝试在公司内部构建一种基于信任和尊重的文化,而非基于权力和控制的科层体系。因为我懂得了,真正的领导力,不是源于职位赋予的权力(Power),而是源于人格魅力和价值观所带来的影响力(Influence)。一个伟大的领导者,必然是一个深刻的人性洞察者。他能激发人们心中最美好的善意和最强大的潜能,带领团队走向一个共同渴望的远方。这是一种无法用任何管理工具量化的艺术,而人文,正是这门艺术的源泉。
“你为什么创办这家企业?”这个问题,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答案。创业初期,可能是为了生存,为了证明自己;企业小有成就时,可能是为了财富,为了行业地位。但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当个人财富已经不再是核心驱动力时,这个问题便会如影随形,成为一种“存在的焦虑”。这,就是人文第一课带给我们的第三重改变:促使我们去探寻商业的终极意义和企业的社会价值。
课堂上,教授引导我们思考“财富与幸福”、“成功与价值”、“小我与大我”等一系列终极问题。这些问题,在日常的繁忙工作中,我们会有意无意地回避。但在那个纯粹的场域里,在与先贤智慧的对话中,我们不得不直面自己的内心。赚钱,当然重要,它是企业生存的基础。但赚钱之后呢?企业的存在,除了为股东创造利润,还能为这个社会留下什么?是提供了一件更便利的产品,是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还是推动了一种更美好的生活方式?
这种思考,让我对“企业家精神”有了全新的定义。它不仅仅是冒险、创新和坚韧,更是一种深沉的责任感。一位同学是做环保产业的,他坦言,上这堂课之前,他更多地将环保视为一门好生意;上完课后,他将其视为一种使命。这种从“生意”到“使命”的转变,看似务虚,实则为企业注入了最强大的精神内核。它能帮助企业在面对短期利益诱惑时保持定力,在遭遇危机和挫折时坚守初心。
维度 | 人文课前的思维模式 | 人文课后的思维模式 |
---|---|---|
企业目标 | 利润最大化,市场份额 | 创造可持续的社会价值,实现愿景与使命 |
看待员工 | 人力资源,成本/工具 | 有故事的个体,成长的伙伴 |
决策依据 | 数据、模型、短期ROI | 价值观、长期主义、人性关怀 |
成功定义 | 财富数字,行业排名 | 个人成长,社会贡献,内心宁静 |
最后,这堂课还意外地改变了我对EMBA“同学圈”的认知。来长江商学院之前,很多人会善意地提醒:“去拓展人脉,链接资源。”这当然是商学院价值的一部分。但在人文第一课的课堂上和课后,我们所建立的链接,却远不止于此。
当大家卸下董事長、CEO的身份,共同探讨生与死、爱与怕、永恒与瞬间这些宏大命题时,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发生了。我们分享的不再是商业模式和融资经验,而是深藏心底的困惑、奋斗中的挣扎和对未来的期许。在那些深夜的讨论中,我看到了一个平日里杀伐决断的“大佬”眼中闪烁的泪光,也听到了一个外表光鲜的成功女性关于家庭与事业平衡的无奈。那一刻,我们不再是潜在的商业伙伴,而是一群在人生道路上相互慰藉、彼此点亮的“道友”。
这种基于灵魂层面的交流,构建了一种无比坚固的信任。后来,当我们回到商业世界,需要合作时,这种信任的成本极低。我们深知对方的为人,理解对方的价值追求。这种由“同修”而来的“同学”情谊,远比任何一顿饭局、一场酒会所建立的关系来得更深刻、更持久。它让我们这个集体,不仅仅是一个资源池,更是一个可以汲取精神力量的能量场。
回望这堂传说中的“人文第一课”,它到底改变了什么?
它没有提供任何直接的“答案”,却给了我们一把寻找答案的“钥匙”。这把钥匙,就是一种向内行走、反躬自省的能力。在今天这个充满不确定性(VUCA)的时代,外部环境瞬息万变,任何商业技巧都可能迅速过时,唯有内心的定力、清晰的价值观和对世界深刻的洞察,才是企业家最坚实的“护城河”。
这或许才是长江商学院这堂人文第一课,给予我们最珍贵的,可以穿越商业周期的礼物。它提醒我们,一个伟大的企业家,首先应该是一个完整、丰盈和自洽的“人”。未来的商业领袖,需要的不仅仅是卓越的才干,更需要一颗温暖而有力量的“人心”。而这,正是人文教育不可替代的价值所在。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